英文小说读后感800字(合集6篇)
16
2023 / 11 / 14
这本书有个著名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短短几个字,凸显了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故事围绕妈妈的葬礼而展开。
面对亲情,母亲生前就被默尔索送到养老院,期间也很少探望,每次去都觉得路途遥远很疲惫。他对于母亲具体是哪一天去世的也不在意,在葬礼上他没有流露出一丝悲伤的情绪,并不想看母亲最后一眼。送葬的时候只是觉得很累,只想结束之后快点回去休息。母亲葬礼后的第二天,他就马上去约会、看电影、游泳、做爱。
面对爱情,女友玛丽问他爱不爱自己,他觉得这种问题毫无意义。女友向他求婚,他又说:“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我们可以这么做。”女友问,如果是另一个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个女人的关系就像你和我一样,你会不会接受。他的回答是“当然”。女友说,婚姻是一件严肃的事,他反驳说:“不是”。
面对工作,老板想提拔他到巴黎工作,问他有没有兴趣换一种生活方式,他说:“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老板觉得他没有野心抱负,可是他觉得“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改变我的生活”。
面对法官对他的死亡宣判,他觉得: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并没有什么区别。
默尔索对于至亲的死亡没有流露出一丝悲痛,在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不孝子;对婚姻和爱情采取那样随便的态度,是大家眼中的渣男;在事业面前也没有野心和抱负,就是不思进取,烂泥扶不上墙。但是他采取这样的处世态度,并不是因为他冷酷、无情、自私,而是因为他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他是一个坚定的虚无主义者。用李诞的话来说,就是“人间不值得”。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会如何度过这一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也没有确定的答案。我们选择了按照“读书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回报父母”这个最常见、最标准的、流水线式的人生模板来生活。读书时比成绩,努力考名校成为邻居家的小孩;工作时比业绩,加班熬夜,赚更多的钱,买更好的房子、车子,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成为更成功的人;然后找更优秀的人结婚,创造条件培养更优秀的后代。如此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
这一切真的有意义吗?这一切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意义?
葬礼有什么意义?生者的哀悼对死者有任何意义吗?没有流泪就是无情吗?真的需要一个仪式来表演悲伤吗?真的需要当众悲伤,才能证明对母亲的爱吗?
婚姻有什么意义?说“我爱你”有什么意义?说忠贞不渝就真的忠贞不渝吗?承诺就真的海枯石烂吗?
事业成功有什么意义?可以获得更多的尊重,可以买更好的东西吗?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么意义?买更好的东西有什么意义?
人最终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热热闹闹的一生,总要归于虚空,那么努力地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默尔索就是看透了世界的荒诞,看透了人生的荒诞,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我们只是偶尔丧失意义感,而他的回答是清醒而自知、肯定而坚定的“没有意义”。
所以他对大部分事情的态度都是:我怎么样都可以,有时候他甚至很愿意成人之美。普通人认为很重要的那些东西,在他眼里一点都不重要。所以他冷漠、不合群。但其实我所看到的是一个极度理智,绝对忠于自己内心感受的形象。
也许人间确实不值得,但依旧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吧。
“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_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这一声宣判,显然,显然对全体听众起了很大的影响。默尔索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等原因,最终导致他在最后的审判中被判处了死刑。
在葬礼上默尔索只觉得困、累、太阳晒,在问及默尔索需要看母亲最后一面时,默尔索因为太累了就回答了不需要。看起来默尔索似乎只在乎葬礼的麻烦,和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但其实原文中有一段描写‘见到如此景象,我对妈妈有了理解。在这片景色中,傍晚时分那该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时刻。’这其实能看出默尔索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但只因为没有在葬礼上哭泣,便成为了他自己的绞索。
我们看到默尔索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感到什么就是什么,似乎所谓的伦理道德的“标准”在他身上都无法起效。他是一种更加贴近自然的纯真状态,感受没有好坏之分,在他眼中一切的事物价值都是等价的,因为反正都要死,那么三十岁死,和七十岁死没有区别。所以默尔索在面对外物是所采用的姿态就是“都一样”、“无所谓”。这不是一种放弃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过于勇敢的姿态面对世界和自己的荒谬——人一生下来就是注定要死的。
正是这种姿态,使默尔索不再评价事物,万事万物在他的存在之中被还原为原来的'样子。所以默尔索喜欢的是前社会化的价值,如:自然,爱欲……我们不得不承认默尔索这种面对世界的姿态,使他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感觉,并且帮助他真实地表现这种感受。
而当我们跳跃到默尔索的反面来看社会,似乎在母亲葬礼上哭泣成为社会不成文的规定,似乎只有在母亲葬礼上哭泣才能证明你是孝顺的。这种情况是一种因果倒置,最开始在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大家理解为是悲伤的、是孝顺的,但慢慢地就成了在葬礼上哭泣的人是孝顺的。于是我们就发现一种形式主义诞生:在亲人的葬礼上你得哭。所以我们也可以假设有哪些不感到悲伤却哭以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孝顺。
或者我们换句话说,既然你可以允许别人真实的悲伤,为什么不能允许别人真实的不悲伤,甚至是悲伤不被你看见?
这也是我们平时会遇见的情况:明明不想参加公司的团建,但为了不想被别人认为不合群,所以只能参加,还得装得自己很开心,回到家又不爽好久。你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
也许你会说:和公司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很重要。所以这本质上是一种你对于公司同事的需要,你不能忍受他们抛弃你,这就是你将权利交到了他们手上。权力可以简单得理解为被需要,谁被需要,谁就有权力。所以你的同事的要求你很难拒绝,你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因为掌握你自己的权利不在你自己手上,是你自己将它交出去的。所以我们再来理顺一边思路,你的同事比你拥有更多的权力,因为你需要他们。将这条骨架提出来后,难道不荒谬吗?
当你无法真诚的对待自己时,你会感到自己处在一种虚假的“真实”中,即知道这不是正常的,但又希望把它变成真实的,于是冲突产生了。而当我们真实的对待自己时,感受到的则是一种疲惫的真实,因为你将对自己做出的一切选择负责。
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而未温情尽失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说实话,没怎么看懂这本书,不知从哪总结此书,我特意百度一番写下本文。我同样在反省自己,为什么自己写不出来东西?哪怕一篇观后感。
回归正题,《局外人》只是简单的讲述了主人公默尔索无意杀人案的始末。描述了一个不遵循正常人情世故的、对周围世界钝化、身处局外的故事,反衬出世界太多的“理所当然”,主人公是一个不按照约定俗成惯例生活的人,且因没在母亲葬礼上哭泣而遭受谴责,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怪物,是_,最后处决而死。
默尔索的审判部分也让人印象深刻。审判之前,默尔索看见记者和律师,检察官和法官打成一片,犹如一场欢闹的聚会,而自己反而像一个观众。自己明明是事件的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却没人聆听过自己的声音,听取自己内心的想法,全程都是司法人员指责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审判的不是罪行,而是道德。命运完全交由了其他人,自己像一位局外人。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迫害。
默尔索是特立独行的,他愿意为他所犯的错误赎罪,也知道即使世界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别人也不能评判他的灵魂。
你会为了生存而失去真实的自己吗?还是为了活出自己而成为怪咖?
生存还是毁灭,是个问题。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_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一个人真的可以的游离于这个社会吗?如果一个人可以,那两个人,三个人,成千上万的人呢?人类,能在地球走到目前的这个地位,依靠的不就是那些明着的暗着的规则吗?从种族角度而言,摒弃不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什么问题,对于种族而言,你不可以不一样,因为种族不需要你的不一样。
但对于个体呢?前世是什么?未来是什么?种族是什么?这些看不着抓不到的虚无,不如当下真实的每一刻。所以,对于个体,你当然可以不一样,你的感受,只属于你。
如果个体和种族互不干扰,那么也可以相安无事。但如果个人和种族产生冲突,比如默尔索,当他因杀人被押上法庭,当报道开始铺天盖地而来,那么他的个人的自由对于整个种族而言不值一提,毫无疑问,是要被牺牲的一个。
“加缪说过,诞生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正确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
很多时候,你可以不一样,但有些时候,你不可以不一样!
我记起我参加过三次葬礼。
第一次是小时候,跟着大人瞻仰了那位远房姑姑的遗容,青灰色的面庞让我有点儿害怕。可是,之后我和姐姐在这家的院墙外一起闲谈琼瑶的一部小说,谈得不亦乐乎。是的,没有悲伤。
第二次已是我婚后,我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婚姻中,奶奶过世了。读大学之前,奶奶都陪我良多,我总以为我以后会有机会回报她,可是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她去世了。我现在都在迷惑,到底我在奶奶葬礼上的痛哭,全部是因为奶奶的过世还是有一部分是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我清楚地记得,在灵堂,在火葬场,在坟地,我都有神游天外的时刻,恍觉世界一片荒谬,甚至有冷淡之情涌上心头,我不爱奶奶吗?直到今天,她的死仍令我难过。可在她的葬礼上我觉得自己变成了半个演员。葬礼,似乎是哭给全世界看的一场表演。
第三次参加的是老公大娘的葬礼。因为我与那个堂嫂子关系不错,回到老家我就跑到她家去忙前忙后地打下手,还戴了重孝。葬礼上我又走神了,在去埋葬的路上,我抬头远眺四野,田野苍茫,我们都有归途似乎又都没有……
我觉得我理解加缪笔下的这位主人公,他在葬礼上无论怎么表现都不能说明他不爱妈妈。可惜,世俗的目光杀死人。
我甚至觉得,他后来杀人与他母亲的死亡有很大关系。他本身过得并不好,又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虽然失去母亲后他试图通过寻欢作乐来解救自己,但对他来说,生活已失去了全部的意义。他已经彻底成了这热闹人间的局外人。
他被粗暴地论罪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因为他已活成了世界的局外人。红尘万丈,可他的天地一片空茫,活不活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可是,他最后所有的念想都表明,他并没有那样满不在乎,他也是期待活着的吧,期待希望能够出现。
不信救世主的人,其实最期待救世主能救他不再麻木。
当一个人放弃自己,他就是局外人。反之,他永远存在。
而我们大多数,都是在存在与虚无之间。不是吗?
和默尔索挺像的,常常旁观者一样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过去的一切过去了就与我无关了,开心的不开心的我只是看着。没什么不好,至少神甫他改变不了我的信仰,假装也不行。
看电影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大脑一片空白眼泪却掉下来,要说哪里感动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没有思考什么。就在想啊,会不会是这样:看过的书和电影往往会描写一个场景里人们的情绪内心和反应,在生活里也会接触到观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和反应,条件反射似的。加缪这样“异于常人”的反应说不定才是真实的。什么是正常的反应呢,人本来就很复杂,情感也不是拿出来表现给别人看的。每一种情感都只有一个样子吗?结果却因此被视为十恶不赦。查到挂科,内心毫无波澜,上课不好好听课临时抱佛脚也不认真,理所应当是这个结果,却总是会情不自禁想笑,大笑,为自己感到可悲吗,不清楚。然后也会认真复习,准备补考。一次错过了公共选修课最后一节课,没有领到期末考的答题卷,去找老师询问能不能补领,知道这个老师平素严厉,也自知理亏,所以在老师回答只能补考的时候说了声谢谢老师就转身走了。“诶——你这个学生!”老师估计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场被误会作弊,被告上法庭,单凭前面这表现我怕是要被开除学籍。
正值青春的我,在了解《局外人》中默尔索的故事后,不禁感慨,信誓旦旦地自称是局外人的人,实则并非局外人。他所用理性对待的人和事,一切看起来都和他想的一样,可有亦可无,但在我眼中,这其实均是他能拥有的了。
“今天,妈妈死了,或许是昨天,我不知道。”默尔索的这句话影射出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母亲的死,他并非无感,可直至母亲下葬那会,他也未哭丧,守丧。在这个孝道的社会,默尔索无疑是被谴责的,可也有人会陪她做这些不合时宜的玩乐。与女友同居却不谈爱情,婚姻。插入邻里的纠纷并为之开枪杀人却无所谓朋友。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为之困惑。
“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这种想法与当今的“佛系少年”如此类似,可又不同。对于默尔索来说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认为既然这种命运选择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同他一样自称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择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他是如此独特,上帝的一切皆为他所憎恨,他的世界中,信仰、一切只能由自己来把握。这是令我倾佩的,一个人能将自己对生活、理想的态度赋予行动中是很难坚持的。
当默尔索走上刑场时,他心想:“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的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原先的因证据不足,被判处罚及罚款,后在对方的“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_的心里埋葬了一位母亲。”结局的锒铛入狱,死前的言语都多令人心生怜悯阿!
一个用局外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理性的处理自己的事物,可现实是残忍的。一颗孤立、封闭的心是很难在社会中很好的生存的,人们会用惯性思考,认为的,来处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一切,使所谓的特殊人或事消失。
简简单单的一本书,却在叙述着一个不简单的事。
“不,在这里,您当以我为父,我的孩子,”他将手放在我肩上,“这一点您还搞不清,因为您的内心依旧充满了迷惘,我会为您祈祷。”
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身上似乎有什么东西爆开了,我声嘶力竭地冲他吼,我拽住他的衣领,告诉他我不需要他的祈祷,我向他倾泻着内心所有的情绪,包括全部的喜怒哀乐。他不是很得意吗?不是坚信有把握吗?但他的坚信还比不上女子的一根发丝,他没有把握说自己还没死,因为他本就是行尸走肉。至于我,我似乎什么都没有,但我能把握我自己,把握我的所有,比他强很多。没错,这种把握是我仅剩的东西了,可最起码这个真理依旧掌控在我手中,就像我已经被真理俘获一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真理始终都为我所有。我的生活曾经是这样,或许,曾经是另一种。我做过这些,没做过那些,这样的事情我做过,那样的事情我没做过。可将来呢?好像以前的我一直对这一分钟满怀期待,亦即黎明到来,亦即我或许会被改判无罪。所有的东西都无关紧要,所有的东西,我知晓原因,他也知晓原因。
在我还过着那荒唐的生活的时候,一股源自未来深处的阴暗气息便已经朝我袭来,它从未来的时光中穿过,有它的地方,我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每一种事物都不再有高低优劣之分,相比于曾经的生活,未来的生活也未必就更加真实清晰。他人生命的终结,母亲的爱情,对我来说无关紧要。既然我的命运已经注定,而像这位神甫一样被生活眷顾的千万人还在用兄弟来称呼我,那么对我来说,他们对生活的选择,他们已经注定的命运,被他们所崇奉的上帝,同样无关紧要。他明白吗?大家都很幸运,世界上没有不幸的人。终有一日,其他所有的人也会被处以死刑,没有特例,包括他自己,无法逃脱。这么说来,遭到谋杀的控诉,只因为不曾在母亲下葬之日落泪就被处以极刑,也无关紧要。对沙拉玛诺来说,他的狗等同于他太太,那个如机器般一丝不苟的矮小女子和马松来自巴黎的太太及盼望着与我结婚的玛丽,也都是一样的,全都有罪。雷蒙是否是我的同伙并不重要,相比于雷蒙,塞莱斯特是否更好也不重要。今天玛丽是否正在与另一个默尔索接吻也无足轻重。他懂了,这个神甫,他也接到了死亡判决!从在未来的死亡之渊中呐喊,因呐喊而窒息。可这个时候,神甫被其他人解救了,我遭到了看守严厉的恐吓,神甫劝慰他们,让他们安静。之后,他双目含泪,一声不吭地看着我,良久之后,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