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观后感(推荐6篇)

个人学习 18 2023-10-24 07:39:42

央视观后感 第1篇

9月1日晚8点,由_、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_合制作的2023年《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聚焦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采取多地、多主题实景课堂全新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国家公园、文化地标。

大田是什么?无人插秧机是怎么作业的?农田里的生态循环是怎么样的?看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的实景课堂的新农人故事就知道!他们用实际行动鼓舞广大青少年博学笃行,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今年在节目中有两名江苏人熟悉的身影,他们是82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农技专家赵亚夫和80后返乡创业“新农人”魏巧。

魏巧是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姚桥镇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身为土壤学硕士的魏巧和农学博士的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来到家乡2万多亩的农田上,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数字化农田种植的探索者。6年过去,他们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引领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

正是受到赵亚夫的影响,在父亲的劝说下,魏巧选择回乡成为“新农人”。

赵亚夫先生64年扎根农村一线,2001年退休后,赵亚夫带领戴庄村创新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殷实的全国文明村。30多年来,他带领的亚夫团队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不收一分钱,帮你富起来,这谁敢信?但是64年扎根农村一线的赵亚夫就是这么做的。农民不相信他的话,他就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退休后,他带领戴庄村探索出生物多样性农业的发展道路,让人类和大自然因为生态农业成为生命共同体。

“魏巧是80后,我也是‘80后’,我82周岁,还有我们的小朋友。将来我们的小朋友都是冲刺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只要我们能够肯吃苦、肯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农业搞好,早早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赵亚夫说。

赵亚夫先生还介绍,现在正和农民一起探索一条新的绿色发展之路——生物多样性农业。最后,还勉励同学“只要肯吃苦、肯坚持,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农业搞好,早早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是啊,耕读教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观看完节目,我深切感受到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重要使命,体会到了科技农田的力量,懂得了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

央视观后感 第2篇

新学期的到来标志着新的开始,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也如约而至到来,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节目组邀请了文化学者、考古专家、科技领军人、两代飞行员、神舟十六号乘组......一批重量级嘉宾汇聚课堂,讲述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故事,汇聚磅礴向上的青春力量。

随着撒贝宁与龙洋两位主持人的同学们,开学了。拉开了《开学第一课》的序幕。

最让我感动的是空军某部的张威带领着同学们讲述了抗美援朝陶伟和歼-20飞机的那一段,由飞行员张威带领我们一起去参观歼-20,还请来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飞行员陶伟老先生来与我们讲述当时空战的情形。

陶伟当时还不满19岁参加了空战,首创120米近距离击落敌机的战绩,他创造了“空中拼刺刀”范例,成功击落了敌机七架,击伤1架。他讲述当时双机在返航的时候遭到了敌人袭击,没想到敌机开炮将长机击落,敌机突然收油门,我们很快的就冲了过去,等到发现的时候也就五六百米,这时敌机在前方,我就向右边把飞机拉起来,飞机一边滚转一边向敌机开炮,在120米距离讲敌机击落。

在当时的空战中牺牲了4名飞行员,年龄最大的才29岁,最小的'19岁。

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里安心的学习,纪念他们,离不开他们为新_而做出的伟大贡献。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70周年,我们将迎回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空军飞行员张威曾驾驶歼-20战机,为搭载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运-20伴飞。“请志愿军烈士们看一看祖国的领空,看一看祖国的领海,看一看绿水青山……”向志愿军忠烈致敬!

看完《开学第一课》节目,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在社会责任上,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复兴添砖加瓦。

央视观后感 第3篇

愉快的暑假过去了,又迎来了新学期,在每一年开学的第一天晚上,央视都会播放适合广大学生收看的《开学第一课》,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就是“强国复兴有我”。

看到了这个主题,首先我脑海里就想到了今年这个主题肯定是跟爱国有关,爱国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没有国就没有家,也就没有我们每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幸福学习的今天。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就首先阐述了我国最近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例如,2023年我国自主制造的C919国产大飞机商业首飞成功,还有近两年我国的航天员在太空频繁会师,这彰显了我国在航天事业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取得了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一件件大国重器的推动,而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一段段辛苦付出和研发突破的历程。从这些科研人员身上,迸发出了一股闯劲儿。所以,我们作为学生,更加要努力学习,学习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节目第一站首先带我们走进了被称为“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的地方,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镜头转到了“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筑物,要不是这个节目,我都根本不知道这个“中国国家版本馆”到底是什么,原来它既是一个图书馆,又是一个博物馆,档案馆,还是一个美术馆,展览馆,它包含了古今中外所有藏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全都收藏在一起。

首先采访了《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守护故事,并回顾《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让同学们更能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通过《儒藏》,我们可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一直到现在的思想,还介绍了“仁”这个思想的含义。通过这个“仁”思想,更加让我们这些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教育意义,比如说我们作为学生,要爱自己的亲人,爱所有的人,爱天下所有的事物,孝敬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我们学生该有的品质。如果我们只注重学习,不注重这些品质,就称不上为一个优秀的好学生,也就不具备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

王博专家还说了让我们每个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继续传承中华文明和人类智慧,开创美好的未来。”我们作为学生,学习就是我们的使命,学习好新一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带领祖国走向美好的未来。祖国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之颠。

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要热爱祖国,努力奋斗,传承先辈优秀的基因,挑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担,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央视观后感 第4篇

2023年央视《开学第一课》于9月1日晚上8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本次节目的主题为“强国复兴有我”。

在节目中,我触摸到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更了解到历史洪流中许许多多的祖国青年用一生的捍卫与守护,铸就了今日的祖国荣光、文化地基。至此,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有更多机会继续谈个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守护故事,并回顾《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让同学们更能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副主编金晓明带领同学们“画中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考古学家高星通过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讲述人类起源、演化历史,追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国家版本馆建设,构筑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就是着眼于中华版本资源的永久安全保藏,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厚植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具有重大意义。

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树立三观、蓄积力量的重要途径。而书籍的保存、传承、版本研究,在其中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了解文化,知道宇宙茫茫,自己从何而来;运用文化,知道世界之大,自己该如何做,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未来,我希望自己也会在图书版本领域增加了解,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让我们一起为梦想扬帆,为祖国远航。新学期,我要向着自己的小目标冲冲冲!同时,我也明白了少年是民族最鲜活的血液,是家国篇章的书写者,所以生逢其时的我们要担起家国理想,心中始终牢记强国的信念!

央视观后感 第5篇

又是一年一度的金秋九月,对于中学生的我们来说《开学第一课》可谓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在过往的每一期里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让我们意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值得讴歌与爱护。

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和伟大奋斗精神。这一节目以实地探访和全国各地接力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和进步,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对于中华儿女来说,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一堂不能缺少的课。《开学第一课》从文化传承工程、中华文明探源的考古新发现等角度溯源历史,寻脉中华。

考古学家高星通过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讲述人类起源、演化历史,追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的祖先,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掌握了很多丰富的原始生产技术,刀耕火种、养蚕吐丝......越来越多出土的农具和头骨也向我们跨越时空般展示了曾经的时代,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历经千年,我们都是和祖先脚踏同一片大地。

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无数的先烈们用头颅与热血换来的。

在新中国刚成立,百废俱兴的年代里,抗美援朝可谓是“立国之战”。在课堂上,_老兵陶伟回顾了自己的经历:1953年5月17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不满19岁的陶伟在对敌空战中,首创志愿军空军120米近距离击落敌机的战绩,创造了“空中拼刺刀”的范例,激励着一代代空军官兵搏击空天,守卫长空。

我们之所以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少不了无数烈士的牺牲与流血。

身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立足当下,好好学习,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央视观后感 第6篇

晚上,我和妈妈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它总共分为五个篇章,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第四节课——“文以载道”。

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已九十六岁高龄的许渊冲老爷爷。他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特别是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方面,更有独特的。他白发苍苍,脸上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老年斑,瘦长的手臂上,一根根青筋清晰可见。他拄着棕色的拐杖,慢慢地走到了舞台中央。

许爷爷认真地给我们讲起了课。虽然老人家年事已高,但讲起话来,声音洪亮有力:“同学们,中国古诗词有三美。意美、形美、音美。”再以《登鹳雀楼》为例,具体阐述了这三美。然后,许爷爷又讲述了自己对事业的执着,并且将一生都奉献给翻译事业的故事,带领每一位同学感悟诗词与外语的结合之美。他从起初的二十六个英文字母背不全,不会读,到如今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翻译家。过程中碰到了种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从不放弃,一直坚持着要把中国的古诗词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诗词,了解中国文化,创造了“翻译美”。2014年,他获得了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家。同时他也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爷爷曾把《诗经》《楚辞》《李白诗选》《宋词三百首》等等翻译成英文、法文,并在国内外出版。

许爷爷还给我们讲了,他现在每天还坚持翻译一页书,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他那执着的'精神,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许爷爷一样,坚持不懈,执着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带领我们学习了古代文化之美。许爷爷将诗词翻译成外语,让骄傲的中华文化走出了国门,向全世界传递着文化的共鸣。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2观后感(合集7篇)
下一篇:《老人与海》读后感450字小学(优选11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