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归来观后感(通用10篇)
20
2023 / 10 / 24
《大圣归来》用激情澎湃的心情讲一个轻松愉快的故事,还是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孙猴子,却不是那种熟悉的不想再熟悉的国产动画噩梦。片方用正常讲故事的方式,不强行以教育人为基调讲述了一个男神归来的英雄故事。结尾虽略显仓促但恰到好处,鉴于毕竟曾是一人血洗天兵天将的大圣,也算是合情合理,结尾处理方式也谢天谢地终于脱离了故事结束总结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刻意煽情升华主题的烂尾套路。虽然部分台词还是略显尴尬,但总体瑕不掩瑜。
《大圣归来》创作的不易其实从电影中还是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开篇大闹天宫3D效果简直令人惊艳,向老版致敬的配乐编配和炫目的动作设计都让人想起立叫好。进入故事后前期花销太高资金捉襟见肘开始显而易见,但并没有因此让细节变得粗糙,河水花草树木这些边角的制作都足见诚意,人物眼神神态和小动作的设计幽默感十足,颇有几分好莱坞动画的神韵。最感人肺腑的还是终于不再找国内那些本来台词功底就基本为负数的所谓演员们来给电影撑场面配音,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来,不过这一切可能也要拜没钱所赐。影片最后的变身决战,估计有了大手笔注资,再次炫酷起来,仅仅猴哥毛发制作的对比,就足以感叹有钱真好!
此外,音效配乐也都堪称业界良心,除了半壁江山的汪老师那令人极其尴尬的插曲和为了配合歌词的尴尬画面。
另外,个人感觉致敬周星星那一段大圣配乐,用到最后变身那里可能更感人,效果更好。
还是衷心希望国产动画片能够越来越好!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去看了著名国产3D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虽然我对《西游记》里的故事非常熟悉,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不信,那就继续看下去吧。
《大圣归来》讲述的是小和尚江流儿在救回被山妖捉走的小女孩的途中,解除了如来佛祖对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封印。与孙悟空一路上斩妖除魔,救出了被山妖抓去的童男童女。最后跟着山妖来到了他们的大本营,与虫怪决斗。在此过程中,孙悟空不仅就出了别人,还彻底地摆脱了如来佛祖对他的封印,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在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在第一次与虫怪决斗时惨败的孙悟空心灰意冷,不再愿意救出那些被山妖抓走的无辜小孩。但那时的孙悟空没有一点点的法术,他不会七十二变;他不会长生不老;他不会一个跟头就翻十万八千里。他没有筋斗云,连如意金箍棒都没有。而此时的江流儿也对孙悟空十分失望,决定一个人踏上征途。从这里可以看出江流儿的勇敢与他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尽管一路上十分的艰苦,但是他没有放弃,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让我改变了对唐僧的认识。《西游记》里的唐僧凡事只会求助于他的三位徒弟,而这里的江流儿却十分的勇敢坚强,让我对他心生敬佩!
今天在下班回家的通勤车上,听起了西游记的片尾曲,“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歌很老,却瞬间勾起了所有童年时候对大师兄,八戒,师傅,沙僧的回忆。
《西游记》是我小时候看过最早的电视剧,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只要电视在播,我们都会想办法去看。可能是因为剧情相对简单,猴哥活波,八戒淘气吧,于是就有了家常讲的“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一说。
那时感动我的是“悟空”被师父误解赶走后从花果山回来的那一刻!今天被感动是因为《大圣归来》。
一直觉得《从前的我》不仅是主题歌的名字,更是《大圣归来》整部影片最契合主题的诠释,就像是读懂了所有当年看着《西游记》长大的孩子们今天的内心;在这几十年的成长中,我们逐渐变得世故冰冷,内心软弱、外壳坚硬,而那个童年时候的英雄,像一个很久也想不起来的玩偶,始终站在你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对你说:“若是遇见从前的我,请带他回来。”
很感激广电领导和相关组织让这样一部带有政治敏一感色彩的影片通过审查,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这种感激安排在篇首,以表示情深意切,发自肺腑。
_中被打成右派的教授路焉识_归来,多年的结发妻子冯婉瑜却因失忆将他赶出家门。历史的错误让两个原可以长相厮守的人恍如隔世,也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轨迹。焉识默默承受无情命运带来的变故,自责中不遗余力唤醒婉瑜依稀的记忆。修琴,搬货,读信,接站,一个个简单的情节构成一个朴素的故事,却看的人情愫连绵,心酸不已,黯然垂泪。越是平淡无味的叙事,却越蕴藏着那个特殊年代带给人们巨大的伤害。历史终归是历史,有那么些年,它残酷地存在过。
这个历史段的片子尺度不好把控,老谋子却在一次次历练中愈发老道,从年龄和经历上,老谋子最有资格评述那段岁月。九十年代我在咸一陽一上学时,听本地人说他曾是国绵八厂的工人,家里还 有反动背景,就这样一个人,凭对艺术的执着,不卑不亢,一跃成为国际大导。当年,老谋子经典之作《活着》被禁后,他的作品无论票房高低,总是评价颇有争议,不一温一不火。这次,关于此题材大胆的归来,暗示老谋子重拾旧梦的勇气,可以看作是对《活着》不绝于耳续篇的象征。
活着,就要归来!
焉识归来,婉瑜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焉识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婉瑜始终没有认出深爱着的眼前的'丈夫。压抑在内心的感情却从未改变。多年过去了,每个月的5号,归来的焉识拉着婉瑜在车站等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归来……
片子在此结束,我又看了看雪中那两个望眼欲穿的老人,心里在想,错过的人值不值得期待?错过的事会不会重来?现实的归来是不是内心的归来?命运总在捉弄我们每个人,而我们需要回应的,首先是放下一切,抛开旧怨,珍惜当下,勇敢活着,是留给生命最好的证明。而无论哪个年代,有的人却永远不会归来。
巩俐和陈道明两个老戏骨很有感觉,看似平静的演绎背后,是精湛的内功修为。年轻的谋女郎张慧雯也可圈可点。其他打酱油的超级名配们还 都尚可,唯一觉得别扭的是张嘉译,怎么看都像刚拍完《一仆二主》,从剧组赶过来跑完龙套就走的感觉。也许是当年的宋思明印象太深刻,真的无法接受他出现在这种文艺片里。
剧情不错,场景太少,来来回回就几个地方,车站,家,杂货房,铺垫略有不足,也许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过往被老谋子刻意掩盖和淡化。历史无法改变,就要去面对。陆焉识的女儿丹丹跳完芭蕾舞,全场起立,人手一册小红本,高唱《万物生长靠太阳》,今天开来滑稽的场景在当时是神圣无比。那个年代,像丹丹一样和亲人划清政治界限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一个叫“组织”的高于一切。任何悖逆组织的人都要接受时代的审判。那种北京下,丹丹选择了组织。后来她亲口对父亲说,是我出卖了你,父亲平静地说,我知道。所有的恩怨屈辱,在一个真正的男人眼里都微不足道,因为繁华落尽,唯有爱情亲情永恒。陆焉识是不幸的,同时他又是幸运的,那个时代能归来的,大多数心里也被烙上深深的印记,在一种生不逢时的遗憾里度过风烛残年。焉识对婉瑜的爱情滋润了他那颗近乎干涸的心,给他支撑下去的信念。而婉瑜也把这种爱深深埋藏在心中,一藏就是若干年,为了维护焉识,甚至和女儿有了隔阂,也是后来焉识的信才让她与女儿重建亲情,可见爱之深切。纵然失忆,忘记爱人容颜,却一直坚信爱的人一定会出现。这种朴素的爱情,留给当下的我们深深反思吧。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已经归来,你却记不起来我,尘缘落尽,一一夜风雨飘遥
世界上最近的距离就是,你不记得我,我却陪在你身旁,不离不弃,一起慢慢变老。
一首悲壮的情诗,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陆焉识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一生饱受摧残,但在那个混乱而颠倒的时代,陆焉识的不幸只是成千上万的众多的无以计数的不幸者之一,犹如大海之滴、巨沙之粒,微小而不足为奇,普遍而风声鹤唳。来自女儿毫不犹豫的揭露便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黑白颠倒,搬弄是非,这便是那个时代。比起自杀的大卫,陆焉识又何其幸运?至少他还活了下来,平反恢复了名誉,得以回家与妻子女儿团聚。过去的时代不堪回首,谁对谁错都难以定论。不管是陆焉识还是冯婉瑜,巩素珍还是大卫,陆丹丹还是方师傅的妻子,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受害者,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陆丹丹可以不认自己的父亲并向工宣队队长告密,并不是她丢失了良心,而是在那个混乱的丧尽天良的时代里,为了眼前的利益,说白了是为了生存,父女亲情早已消失殆尽,思想里只能装着一种变异和荒谬的政治信念,服从政治命令便是一个人明哲保身的最佳途径。而亲情和爱情,就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是可有可无了。通过电影,我们更能逼真地了解到那个时代人性病态的点点滴滴。
但命运总是残酷的。当他回到家后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失忆了。陆焉识虽然已经回到了家,却终究不能与深爱的妻子冯婉瑜团聚。他们像两个世界的人,冯婉瑜却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年岁岁矢志不渝地等待着那个永远也没有归期的人。可是陆焉识就在她的身边,在漫天风雪中举着自己的名字与她一起等待她想象中的人的归来。
这部电影就像一杯清淳而略带苦涩的茶,散发出的是温暖人心的甘甜,细细品茗之下,却是能轻易拨动人心灵深处脆弱的情感和欲哭无泪的沉痛和哀伤。
他们在似曾相识中清醒和混沌着,清醒着本能的坚贞完美,混沌着无法言说的记忆伤痛。
那夜,她没有打开那扇门,从此,她终生再不锁门,她终生再不锁门,却最终关掉了心门。他痛苦于她不再认识他,却在她的不认识中终生体味她,认识她,明白她。
人最记忆之深在于最痛苦与最感动。她一生在幸福地追忆他的名字,半生也在封闭风雨交加中“迷失”的那个夜晚,“焉识”,于她于他焉能不识。这个问号没有留给冯琬瑜,却留给了叫“焉识”的那个人,她用忘记在告诉他“我的心里仅有你!”
那段钩沉的岁月,他成为她唯一的牵挂,她成为他唯一在等的人,“焉识”在她心中焉能不识,“琬瑜”在他心中岂止宛如美玉,而他们的女儿“丹丹”,淹没于红彤彤的世界,为了耀眼反而失去光芒,未经淬炼的父爱并未阻止幼稚的红心。
一纸凄凉的离笺压在玻璃下,一滴浊泪落在玻璃上,清脆致断肠,清冷的泪隔着玻璃却拥抱不了看得见、摸不着的温暖;一曲熟悉而陌生的钢琴曲,唤醒了一颗被岁月苦痛浸透的心灵,那颗心流着血,那个人却依然在沉睡,不,沉睡的人如何流着泪,不能忘却的记忆里,他们相互着唯一,偎依,;一筐凌乱的信,是他们二十年谋心不谋面的生活,清轻的诵读却又是谋面不谋心的温暖悲伤。
用半生的“无好”去迎接以往的不好,最终明白那个日子是她的最好。
雪花飞舞的日子,他们去共同迎接一个叫“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患难真情”的客人,那个“客人”是他们共同的记忆:炉火上冒着的热气,书案上的一杯清茶,一首淡淡的钢琴曲,一抹会心的笑语……
归来,是一个人,是一颗心,是一种生活,是一坎幸福,是一腔期盼,是一份守望。
岁月,那段岁月,那段“老方”的岁月,再不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