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1000字(推荐6篇)
21
2023 / 11 / 22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让人无法释怀的历史。读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生出慨叹的过程。但是站在后来的角度,选定一个既定的基点去阐述历史,是谓“盖棺定论”者,实在让人疑惑它的释读。教科书中的近代史如此,教科书外的近代史,此是其一,也未脱窠臼。所喜者,毕竟接触到些许不同的历史追述,些许开明了一些观点和立场。
之前读曾文正公的传记,最大的感叹就是,所有著史者,皆是局外人。因为是局外人,便只能凭借史料推敲连缀;因为是局外人,便对历史的走向有了一点两点通明,因而似乎更易评说好恶;但也因为是局外人,便永远无法从当事人的角度还原历史的真相。换句话说,大多数读史人,永远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把他们换回历史现场,他们的所为只有更糟。
所以,读史或在于了解现代一切的由来和背景,或在于于风云变幻中习得一两点人生积累,而决不在于顿生义愤。
同治十一年五月,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图景,笔者认为,李鸿章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词是对其最好的概括。而蒋廷黻先生便是对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忠实纪录者,他的《中国近代史》也正是在讨论一个主题,那便是近代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对此他提出的主要方案是:近代化。
当时的中国史学界认为中国近代史尚未到著书立说的时候,这本被蒋廷黻称为“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中国近代历史虽仅百年,历时不长但内容极为复杂丰富,全书从_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是他对中国近代史整体思考的集中体现。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这本书是最早提出中国的强国之道在于“近代化”。哪个国家率先“近代化”,哪个国家便占据了主动。书中说,英国领先全世界率先“近代化”,从而变成了第一强国。他还举出土耳其、日本、俄国、土耳的例子,讨论“近代化”对于国家发展的突出意义。
书中多次提到“近代化”这词,由此可以认为,他是以这个独特视角来解读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他曾无数次的号召,中国人民走向“近代化”的路程。若说对其评价很高,笔者想这个观点一定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近代化”真的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唯一途径吗?“近代化”的理论真的毫无缺陷吗?
这里笔者不单独论述“现代化”范式下中国近代史的编写态度,在这里,笔者以蒋廷黻“洋弟子”费正清的“冲击-反应”原理来讨论“近代化”理论的弊端。80年代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即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争论。而“冲击-反应”理论正是现代化范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现代化范式是什么?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总结为传统农业国家到现代工业国家转型的过程。“冲击-反应”理论也正是如此。但问题在于:“冲击-反应”是社会进化论学说和国家有机体学说,将人类的生老病死用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之中,国家也因此生老病死的特征。那么,由此延展出来的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过程,是一个单线程不可逆的过程,那以此推断,这个国家走的是什么发展过程呢?显然是一个走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过程,一个西方化的发展过程。用一个常见的词就是“西方中心主义”或者叫“欧洲中心论”,暗含的意思就是中国也应当并且必须按照欧洲的道路走。在这个体系下,显然列强是冲击,中国是反应。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个,冲击的文明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动态的文明,反应的文明是一个静止落后的静态的文明。第二个,这个静止落后的文明只有在发展进步的文明的触动下才会发生改变。第二点用赫德的话来说就是“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变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候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这里可以看出冲击回应将传统和现代对立,将传统看作落后,将现代看作先进,又走上了西方路线唯一的道路。第二点是显而易见的西方中心主义,忽视了中国传统社会在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主体作用。
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发展或者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两半社会的独特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谈不上社会转型的成功。“冲击-反应”理论简单的把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总结为转型的过程,是非常片面不合理的。而“近代化”也正是“西方中心论”思想下的产物,是单纯的“西洋化”,而非通俗意义上理解的“现代社会的特征,它是社会在工业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在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和研究的时候,更应当注意这个理论对于本书的影响与我们现实思考时的角度问题。
但具有“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中国近代史》是否就不具有可取性呢?答案当时是否定的,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的总论中明确指出,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找出中国近代史的教训”,为_建国提供借鉴。而我们正应当把握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在内忧外患的社会条件限制下,他不得不寻找发展的捷径,而学习西方正是合理的选择,所以我们应当站在多重立场上考虑他对于“近代化”问题的解读与看法,不能只站在现在或当时的视角下给予片面的评定。
最后笔者要讨论的问题便是书中对于人物新颖独特的评价问题,相对于其他学者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最打动笔者的地方便是别出心裁的人物评价,以林则徐为例:
由此不得不联系到书中另外一个见解:中国社会的守旧势力太大,一个人提倡维新,有十个人反对。在晚清士大夫群体中,能够发现维新才能救国的远不足十分之一,而能够公然提倡维新并身体力行的,更是少之又少,毕竟提出者总要遭到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对。郭嵩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西欧时,努力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认为不仅仅是器物,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值得中国学习。他的这些超时代言论自然是引起全国士大夫的谩骂,说他是个_,“有二心于英国”……故而旧时的中国官场造就了一大批如林则徐、李鸿章这样的政治两面人:一方面,公开场合上坚持维护政治正确,不敢说朝廷一个不字;另一方面,私下里洞悉中国不如西方,必须加紧变革。
我实在没有想到,蒋廷黻的这本《中国近代史》会这样单薄,篇幅会这样短小。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惊异,是因为其书名与篇幅长短呈现出的奇异的负相关。中国近代史——这个范畴如此宏大又如此狭窄,它覆盖着中国最屈辱和辛酸的百年记忆,尽管在中华五千年的浩荡长河中,犹如浮光掠影。另一方面,但凡是一段历史,且不说还是这样一部正好卡着中国最黯淡无光时候的历史书,怎么会短呢?
这是因为那时中国尚是一团混沌,1938年蒋先生正有几月赋闲在家,于是忙不迭做了这么一件他一直想做的事情。诚如蒋先生所述,“我在清华教学的时侯,原想费十年功夫写部近代史。_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汉口的那几个月,身边图书虽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机把我对我国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这是这书的性质,望读者只把它作个初步报告看待。”
而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做这个初步报告的动因,又是显而易见的。1938年,“七七事变”后,狼烟已经烧在了中原大地上,淞沪战役也即将打响。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作为_高级官员的蒋廷黻,必然是怀抱着满腔的忧思与愁虑的;也是在这个时刻,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的想弄清楚:何以到了十九世纪,我民族就遇着这空前的难关呢?
读《新陈代谢》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人的现代化历程。从_战争被大炮打开国门时期只有林则徐为代表的少数几个人觉醒,到二次_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自强求富,再到甲午之后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以自强保种,随着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也逐渐鞭辟入里。在中学历史中,描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常常说它们失败了。然而我越来越觉得,无论林则徐、奕李鸿章还是康梁,他们都是领先于时代的人。它们每走一步,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也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在这条路上每走一步,就把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推进了一步。书中在叙述公车上书时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他们是政治的先驱也是教化的楷模,无愧于知识分子之称。
《晓寺》中说“时代如骤雨般激烈动荡,无数的雨滴洒落到每个人的头上,每个命运的石子都遭受了淫雨的侵袭。”每个人在承受侵略者带来的腥风血雨之时,也感受到了随之而来的西方和风细雨。如果说政治方面的新陈代谢是血雨腥风,那么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陈代谢则是润物细无声。电影、小说、新式戏剧、新式婚姻等等,这些新的事物在改变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更传递着西方的近代价值观,新陈代谢从物质层面渐渐深化于精神层面——“始于变俗终于变礼”。
近代化如洪流携裹每一个人前进,读到第十一、十二章,我才有了这样的观感。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久受压迫的民族意识的反抗,虽正义、虽勇猛,但仍是反潮流的。辛丑之年,其失败带来全面的臣服和西化,半殖民地制度正式确立,回到中世纪的逆流已不能成行,而新的变革又酝酿其中。
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然后又翻了以前高中的近代史教材,其中对林则徐的描述不太一样。
高中教材中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而这本中国近代史中对民族英雄只字未提,于是我到网上搜索资料,重新认识了林则徐。
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为官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洁使他获得了“林青天”的美名。
2、禁烟运动
1839年,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负责禁烟,期间他刚正不阿,禁烟手段强硬,他在广州期间_贸易几乎被阻断,更有著名的虎门销烟,展示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3、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到广州之后,慢慢意识到外国的军器比中国先进,于是开始翻译外国刊物,搜集外国资料。后来这些材料给了魏源编入了《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
我从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里看到了比较客观的对林则徐的评价,而不是过分的神化。
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并没有什么问题,他在_战争后,给友人写的信里很好的总结了失败: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信,他请他的朋友不要别人知道,他并没有站出来指出整个社会的落后。
人有历史局限性,林则徐是当时社会的精英,是清政府最好的士大夫,但是我们也要看清他并没有超载历史,并没有站出来推动愚昧落后的中国向前进,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苛责他,当时的中国在没有经历过一翻苦难之前是绝对不会清醒的。
在中国上过大学的人,迫于考试的压力,肯定是学过那本马哲体系下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而且也会因为对于马哲,中特此类的课程的抵触情绪,而多了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中的信息的不信任。买来这本书的因由也是因为对教科书的不信任。
本书叙述了从_战争到革命军北伐约八十年的历史。阅读后作对比时的异同也让我对于历史的种种有了新的体会。
而阅读本书,确实也对林则徐,曾国藩,奕,李鸿章,康有为,洪秀全,_,这些近代史中的大人物多了解。如林则徐,囿于对自己名声的爱护,而在_战争之后虽有思考,却不敢发声。蒋先生说他确是旧文化的顶级产物,正直,刚毅而果断。再若曾国藩,救了清朝,但未救国,蒋先生说他平心而论,曾国藩的维护清朝,有着自己的原因,可以体谅。
这是对历史的评价方式,我们虽然抵触了教科书的`历史的方法,但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却总是以“但他有着阶级劣根性......”来结尾,沾沾自喜的以事后诸葛亮的上帝视角评判历史人物,评判历史的事件时也是无视进步,只看缺陷,实在缺少了对人的尊重与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另外在阅读本书时,还触动了我对“民心”,_爱国_这些词语的再理解。我们接受的文化中,民心总是重要的,爱国总是无敌的,但现在看起来确实是天真且有害。在近代史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西太后的顽固派是爱国且要民心的,但在处理与外国资本主义确实幼稚可笑的。且说些过分的话,民心真的可用么?确实是可用的,但是我在近代史里看到的确实民心总是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现实世界的就是如此残酷,爱国并不能改变一部分的愚蠢,爱国的人太多,但能对这个国族产生益处的多是那些理性且愿意脚踏实地干些事情的人,总不能在爱国又误国后,说一句,你知道他又多爱国么?
另外,本书还对军阀混战的缘由做出了解答,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下本书,这不过是个一本93页的小册子,一个下午就足够读完了。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_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__迁至台湾、_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_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_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它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他写的书非常有逻辑,而且感觉思维既贴近当时那个时代,又超出了那个时代。我跟我父母讨论了一下这本书,虽然我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体会,但是我父母却说这本书写的很好。
我询问了他们原因,他们以前受过的教育都是:从一个角度评判整个历史,相对来说,角度比较单一。这里面并没有否认他们是英雄,而是客观的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评价。就比如林则徐:老式教育是,主张严禁_,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这本书里写的是,苛刻的,不考会虑大局的。不过他自己意识到了,但是人民却陷下去了。
那为什么我的父母觉得这本书很好,但是我的感觉却不深呢?这是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是因为此书写的与他们学的不同,他们才有深刻的体会。但是我们从小就受到这种良好的教育,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此书出版与中国华侨出版社,利用政治学和历史学结合所写,新华书店经销,字数188千字,特点是精炼油和经典,19年5月第13次印刷。这本书受人追捧,也值得读好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