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合集6篇)

个人学习 9 2023-10-14 12:48:37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宋江是《水浒传》中最核心而又最引起褒贬不一争论的人物。人们带着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有人说他是打着仁义旗号的机会主义者,有人说他是动机不纯的义军首领,有人说他是出卖梁山投靠朝廷的投降派,也有人说他是具有革命者气质的农民领袖。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宋江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为孝义黑三郎。“孝”是垂直关系,是下对上的尊重,从家和国的角度上看,“孝”在家为孝,孝敬长辈;在过为“忠”,忠于国君。“义”是横向关系,“义”扩大了则为“侠”。宋江处在“孝”与“义”之间,导致了他性格的矛盾。宋江在上梁山前,对晁盖,是够义气的'了。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事情败露以后,宋江首先知道了,他选择通风报信,把晁盖给放走了。晁盖等人落草后,让刘唐给宋江送了一封信和一百两黄金。后来那封信落在阎婆惜手中,为了梁山的朋友,松江把自己的外室给杀死了。作为一个押司,宋江这样做是知法犯法。宋江杀惜后,便开始了他的江湖之旅。但此时,他仍然徘徊在孝与义之间,且孝大于义,他仍然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赦免,能继续效忠朝廷。在清风寨上,刘高对其的残害,导致了他从孝冲向义。但在上梁山途中,石勇带来的父亲亡故的家书,使宋江又回到孝之中去。在发配江州途中,众江湖好汉闻宋江之名而拜,宋江便对自己的江湖魅力非常自信,遂有了江州提“反诗”的胆量,从而引出了“耗国因家木,刀兵水点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的童谣,预示宋江将会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宋江上梁山后,便成了一个小一号的曹操式的奸雄。宋江自江州上梁山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排座位,此事本应由坐第一把交椅的晁盖提出,但宋江一上山之后便提出此建议,暗示他有心夺权,而且排出的权力核心是晁盖、宋江、吴用、公孙胜,左边尊位为王伦时代的旧头领,只有9人,右边下座却有跟宋江一起上山的新头领27人,宋江这是在间接夸耀自己将领多。金圣叹在读到此处时,在旁边批到“贼!贼!”。之后宋江率领的第一次战役是攻打祝家庄,起因非常小,因为时迁偷了一只鸡,宋江却捉住此机会逞自己的军事才能,而且宋江每次出兵都将晁盖排除战外,战胜后处置将兵的事,本应由坐第一把交椅的晁盖处置,宋江却揽来自己做,且每次都表现得非常仁厚,从而收买人心,架空了晁盖的权力。此时,宋江的孝大于义,这里的义体现为忠君。因为宋江起义的口号是“替天行道”,他想宣扬人民群众对社会公道、正义和它赖以维持的正常秩序的渴慕,他等待着朝廷的招安,希望能效忠朝廷,为达此目的,他不择手段,凡是英雄,他都希望能拉拢入伙,为绝别人后路,有时甚至杀了别人全家,狠毒之极。而且,“招安”只是宋江一人的想法,梁山众英雄中大多数人都不想招安,宋江却自私地要别人听从他的想法,他却没想过接受别人的意见,最终把梁山众英雄推向了死亡,宋江成了谋杀梁山好汉的刽子手。此时的宋江似乎有点“愚忠”的味道,表现出了一种“奴性”的嘴脸。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打小我便喜欢书,加上父母的纵容,他们一直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古训。

于是,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家中已经准备下一些书等着我去读了它他们了。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便拿连环画来鼓励我下次考试考的更好些,带我去别的地方玩,照例会逛逛当地的新华书店,帮我买上一套喜欢的连环画。每逢生日,爷爷奶奶早会准备下一套连环画做为礼物,便可以看到那个很不懂事的小孙子屁癫屁癫的摸着书乐上一天了。

二三年级,字认的多些,能够开始读读文学名著的少年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那些不再有画画的书了。再大些,便彻底的告别了连环画,小学升初中把自己的连环画点了点,还有四百来本,亲手放在家中的柜子里,这么些年了,再也没有动过。

初中的时候,父母怕影响学业,很少再给我买小说什么的'看了。不过也因为他们不给买了,自己便养成了去书店的习惯,有了十块二十块的零钱便往市里离家不远的新华书店跑,解馋似的看着自己买不起的人文社出版的精装本外国文学名著。新华书店的规矩是只能看,不能摸,有的时候壮着胆子怯生生的让营业员阿姨取下来看看,也总是爱不释手的在催促声中把书又还了回去。

90年代中期,新华书店渐渐的没落,随之而起是可以随便翻看阅读的各种各样的私人书店的兴起。这种形式的好处便可以真正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买下来,带回家中坐在桌旁慢慢的读,和站在书店里完全是两样的感觉。

读大学来到了上海,好多羡慕上海的繁华,我却为见到了传说中上海书城,传说中的福州路而窃喜,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这么大的书店啊,手里又有了可以支配的钱,便着了魔似的买那些以前见不到外国文学,见不到的诗词集子。每年回家,总是欠着一屁股的书债,再用下学期的生活费还上。寝室里的书放不下了,寄回去,还记得妈妈半嗔半疼的说我,这么一箱子书在邮局,知道你爸怎么扛回来的吗?

这两年,买书渐渐少了,没时间看,身边的同学都是学工的,少有喜欢读闲书的,上海书城逛的多了,渐渐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书,那里面的缺书登记倒像是摆设,登记了几次,也没帮我找到过一本。热情便消退了很多,工作那会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买过一本非专业的书了。

重回校园的读书生涯过的飞快,研究生学习转眼就过去了一年,本以为自己的书缘要告一段落了。不想却发现了孔夫子旧书网和旧书店这一片广阔天地。

在网上购旧书方便,刚来的时候满目的好书,只要你知道书名,不管以前找的多辛苦的书,搜索一下,居然一列的排下来,让人窃喜不己。交易了很多次,都是好卖家,心情又高兴几分,bbs里的高人很多,读读贴子,亦能获益不少,于是便沉浸在无尽的搜书购书看贴子的反复中了。

周末的时候逛书店,一下午浸在书香之中,和熟识的店主聊聊,了解些旧书业的掌故,没有目的买上几本,又是另一种乐趣了。

淘旧书的日子长了,问题也渐渐多了起来。一是钱,以前买书还不怎么感觉到经济上的压力,原来是因为能买到的书少。现在才知道书海也无涯,口袋却有限,每每告诫自己一月的定额是多少,常常在月初就超支,逼着自己不能再买了。二是抢,从来觉得买书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悠闲,舒适,找到好书开心,而且永远不会担心书店里会像抢购打折商品一样人满为患。却不知旧书市场虽然每天新书好书不断,但是多少双看不见的眼睛在盯着呢。常常看见中意的书早已被另一个中意它的书给订去,有的时候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没留神一本书,再想起来已经失之交臂,真是后悔不迭。三是迷,泡在淘旧书的时间越多,读书的时间就越少,书买了不少,读的却越来越少了,书自然要藏,但更须读。花在淘书上的时间自然又会耽误了些正常的学业,相比前面两点,这才是大误。与诸君同勉,要节制一些,切不可买书丧志。

人常引用袁才子的那句:书非借不能读。或看到一架子的书,头一句的反应便是:兄弟,读了多少?他们却不了解买书的乐趣,实话实说,我读的书不多,买的也不算多,但读过的书基本都买了下来,想再看时,信手拈来,何得快意。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的确!

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真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第4篇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读书与健康成长紧紧相联,读书促进成长,成长离不开读书,这是我个人理解“终生学习”这一要求的简单表述。

我读书的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助推工作,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总结我的读书经历,有四次起伏变化:第一阶段是学生时代仅为学习成绩而读书,我称为被动读书;第二阶段是有了兴趣爱好仅为提高特长而读书,我称为局限读书;第三阶段是在工作岗位上仅为干好本职而读书,我称为狭隘读书;第四阶段就是现在的情况,读书意识强了,读书范畴广了,但读书量太少,我称为平常读书。和大多数人一样,总是借口困工作忙而贻误读书,这不是能站住脚的理由,而是自身坚持做事的毅力不够,没有养成坚持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这就算是对自己的一次自我批评吧。

我算不上一个“地道”的读书人,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就和大家在一起谈一些个人的观点。我个人对“读好书”的见解可以概括为12个字:精读、常读、笔读、心读、鉴读、多读。

一、精读。精读的`一个方面是精选。世上的书籍数以亿计,要读的书难计其多。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去读,更重要的是会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精心选择几本好书,不要见书就买。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赵树理也说过这样的话:“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说的就是选好书、读好书的道理。另一方面是把书读到真懂。一本好书,读一遍两遍是不行的,要反复的去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多少专家研究《红楼梦》,还成立了专门的红学研究会,现在还在研究她,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不能只求一只半解,要完全理解,尽可能全部消化,这才叫读书,叫精读。

二、常读。书要常读,养成习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难,但只要坚持去做,把一件事重复去做,这种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对坚持每天读书,不要说需要多久,只要能坚持1个月,这种意识自然会成为习惯,这就叫习惯成自然。我认为,我们青年干部要把读书当作一日三餐的生活习惯,让读书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我称之为常读。

三、笔读。就是要借助手中的笔辅助读书。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常理解为作读书笔记,我还理解为写心得体会、读后感、随笔等。我认为,读书是吸收,写作是消化,我在第一次执笔写公文、起草大会讲话时,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要么写的内容干巴巴,平铺直叙,意识到自己的阅读量太少,脑子里记下的东西太少,这才刻意去多读书,把好的语句、好的典故摘记笔下,并坚持写一些读书心得,不怕写不好,只要坚持,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会留在脑海,动笔写文章时就会自然见于笔下。我在看电视节目时也在作笔记,准备了一个专门的电视笔记本,收益还是有的。这便是勤动手的好处,我叫做笔读。

四、心读。读书要专心,更要用心。书中自有黄金屋,用心去读,才能真正读懂书,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五、鉴读。读书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读书梳理自己的头脑,丰富文化底蕴,提升道德素养,我把一些好的方面作为航标,把比如从物传记方面的反面东西作为成长的警钟,这就叫做鉴读,有借鉴、有鉴别的吸收书中的文化,持扬弃的读书观。

六、多读。“从精出发,博览群书。”身边的人和事是书,工作是书,生活是书,只要肯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以上是我读书的大概状况和自己对读好书的一点见解,但自己却做的不够好。在今后,应该认真体会并尝试陶行知先生的“读书十诀”(序、勤、恒、博、问、礼、习、专、思、创),弘扬“读书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的精神,坚持读书,让读书伴随成长。我恳切希望这样的交流活动能坚持定期开展,也希望各位网友能以书会友,成为朋友,一起探讨读书心得。《礼记·学记》里不是说到:“读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第5篇

我很喜欢读书,因为读书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作为一名教师,读书对于我的成长的意义显而易见。

读书,可以开拓你的知识视野。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人的知识来自于教师传授的不到20%,而通过自己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获取的超过80%,其中课外阅读又占绝大部分。做为职业教师,你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仅靠过去教师教给你的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变化加快,要靠自己平时不断地探索阅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在浩瀚如海的知识中,选择阅读自己有用的东西,积蓄在脑库里,到教学时,你才能根据需要打开闸门--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

读书,可以提高你的写作水平。书籍是先人的结晶,又是文字表达的载体。经常读书,除了能吸取人家的经验总结,还可以感受人家作品的文字表达,在头脑里留下印象,久而久之,形成语感,能唤起我们写作的欲望,动手写作,促进我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古人_劳于读书,逸于作文_,鲁迅的_写作没有秘决,书看多了,文章自然就会写_,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渐认识到读书的好处来。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修炼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使独创的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充满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实现教师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读书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今日关注读书,善于读书的老师有多少呢?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思潮泛滥,使不少教师随波逐流,淡化和远离了读书,也许有人还说:_我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可能读书。_特级教师高万祥说的好:_书籍是学校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_至少可以这样说:读书与备课、上课同等重要。

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老师啊,为了下一代,为了你自己,请你读书!如此而已,你的教学技艺得到提高了,你也远离尘嚣,让浮躁的心灵变得平衡而充实,宁静而致远…。

可是,这学期实在是太忙了,总觉得没有坐下来仔细思考的时间,感觉自己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失去了自主的时间。因此,每天的读书时间也只能是在晚上睡觉以前。床头上放了许多书,我看的书比较杂,有生活类的,也有教育类的等等,现在尤其喜欢看一些描写现实生活的文章,每每读到与自己相近的地方,不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在网上读书也比较多,尤其是一些博客文章,写的`神采飞扬,让你大开眼界。

教师,接触的社会面比较狭窄,所以,只有多读书,才能为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备课的时候,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思如泉涌;在讲课的时候,才能旁征博引,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令学生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最大梦想就是做一位学生喜欢的教师,做一位学问渊博的老师,要想实现梦想,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读书,只有多读书,知识渊博,学生才会尊敬你,喜欢你,进而崇拜你,而我们才会实现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大职业价值,我们才会更加热爱我们所从事的这项职业,而且以更大的热情去拼搏、去奉献,为国家培养更加合格的建设人才。

所以,尽管我们很忙,尽管我们没有时间,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挤出时间来读书,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职业的要求。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第6篇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_。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上一篇:黑骏马读后感的英文翻译(必备8篇)
下一篇: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必备6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