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通用7篇)

个人学习 53 2023-10-29 18:14:04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 第1篇

昨天,我们全家去电影院欣赏了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震撼了全场观众的心。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让全场观众为之动容。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的一个傍晚,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不管怎么办,都只能救一个,情急这下,元妮选择了救体弱多病的弟弟……弟弟救活了,方登被放到了已死去的爸爸旁,但方登并没有死,而是被一对军人夫妇收养了。

但方登并没有从伤痛的.阴影里走出来,她对母亲怀恨在心,一直不想回家。在一次救援中,她偶然碰到了弟弟,才知道母亲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于是和弟弟回到老家。几个经历了生死之旅的亲人终于团聚在了一起。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像荡漾的春水久久不能平静。纵使地震多么严重,中国人民总会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抵抗大地震。这也验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

地震再大,也打不破中国这个大家庭!从这部电影中,我也感受到那浓浓的亲情,方大强为了救两个孩子,奋不顾身地跑入危楼;元妮在震后不顾身上的伤痛,毅然进入废墟寻找孩子……亲情的力量是强大的,为了自己的骨肉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亲情是无私的,为了孩子可以尽一切力量而不求回报,亲情是最伟大的!

看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欠父母许许多多。以后,我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多分担一些,让父母少操心一些。这让我又想起了一首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 第2篇

什么叫大片,所谓的大片不是找了多少明星大腕、不是有多少漂亮的脸蛋、不是你请了多少专家评点,更不是花多少钱宣传片,而是你的故事能不能打动观众的心。

《唐山大地震》不仅是一部灾难片,它更像一首赞美诗。经历过地震的阵痛,让我们对人生要了深刻的感悟,对情感有了生动的解读。该片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为载体,用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诠释了人间的真爱,血浓于水亲情不仅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忠贞的坚守。

对于自然灾难的发生我们是多么的弱小,然而在面对它的残酷时我们又是多么的顽强。全民自发形成的自救组织在第一时间解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我们的党和人民子弟兵更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通过两次地震我们的救援队伍不断地壮大,我们的救援水平也不断地提高,这不得不取决于我们的国家强大,和抗震救援精神的延续。

看完后有些片段总是历历在目,犹如一把尖刀深深刻在了心头。在震前方达和方凳为了吃仅有的一个番茄,作为姐姐让给了弟弟。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刹那,最为父母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孩子,为了孩子,父亲想到了妻子。在这种抉择中都包涵这一份真情、一份爱、一份责任。

为了维系这份忠贞的爱情,为了弥补对女儿的歉意,为了儿子美好的未来,元妮坚守了32年。正如她女儿所说:“一个女人有几个三十年”正如他儿子所说:“倒得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盖起来”在母女相认的时候元妮为她女儿准备了洗好的西红柿仿佛时间一下有回归到地震前的那个晚上。并说:“妈没骗你”。作为母亲给女儿下跪是为了弥补对女儿的那份善意的'歉意。

假如没有那次唐山大地震也不会有他们的骨肉分离,假如没有汶川地震也不会有他们母女相认。其实历史不能有太多的假设,但是电影给我假设了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现在的子女对父母还存在误解的化,要赶快纠正来弥补这份注定的情感,来感谢他们的生育之恩。因为我们不想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因为我们这份亲情和历史一样,是不能假设的。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 第3篇

大地震以前使唐山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爱,冯小刚将使唐山人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

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一部反映人间大爱的电影,一部能使全场潸然泪下的电影。我不得不佩服冯导,他是一个不仅仅仅能够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导演,还是一个能够让观众泣不成声的导演。《唐山大地震》挑战你的泪腺!

剧中不仅仅用镜头语言表现了唐山大地震那使人震撼的23秒钟,还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一家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在人类极端状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

方达的姑姑善解人意,说服了奶奶,让方达从远去的长途车上下来,回去找妈妈。从元妮的神情到姑姑的一句“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接走方达,元妮的唯一期望就没了”,当观众们看到长途车停下,方达下车跑回妈妈的怀抱的时候,全场流泪!

片尾处,方凳原谅了妈妈,第一次回到唐山的家里,看到妈妈为她准备好的凉水泡西红柿、妈妈的下跪,让人心酸有余!方凳在自己和爸爸的墓地中哭泣着问妈妈“这些年你是怎样过来的啊?!”妈妈说“我过得挺好的,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对不起你和你爸爸了!”

不说这些情节对泪腺的挑战,全剧对唐山人在人类极端状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足以让唐山人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尊重!当然,剧中陈道明饰演的养父同样以豁达和爱心让观众的眼泪纵容。

剧中仅表现了方达、方凳的一家人,这只是唐山二十四万殉难者家庭中的一个。我相信,唐山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着对生离死别的权威诠释,都有着对生命、家庭、亲情的最深刻理解,唐山拥有千百万懂得人间大爱的人民!

片尾,一位华发老者对着地震纪念墙自语:“过两天我再来看你。”之后骑上自行车,慢慢离去,字幕:“宋守述,65岁,冶金矿山机械厂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妹妹和儿子,儿子宋永杰年仅5岁。”这个镜头使我震撼!使我对唐山、对唐山人肃然起敬!

看完《唐山大地震》,家里原本惊天动地的矛盾,在我心里变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工作单位里的纷纷扰扰变成了早该飘散的烟云,生活常态中的一切变得那样的渺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豁达地去应对生活吧!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 第4篇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

救援者只有潜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应对母亲放下自己的心灵创伤。那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向在真正应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向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那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

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构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主角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主角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但是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潜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主角。

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能够用来自己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_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此刻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应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应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持续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职责。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 第5篇

电影描述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时间为23秒的级大地震。一对双胞胎姐弟同时都被压在了一块水泥板的两头,母亲只能万般艰难地做出“救弟弟”的选择。后姐姐奇迹般的生还后被一个军人家庭收养,最终在加拿大定居,但“救弟弟”这三个字纠结在她心头。32年汶川大地震中,姐姐与经商成功的弟弟意外重逢。姐姐心头的伤痕、母亲心灵的枷锁,最终在滚烫的亲情冰消雪释。

愈是时间的长久,愈能磨砺人的意志愈能看出爱的伟大,电影中的母亲亦是这样。都说人类征服了自然,但当自然灾害来临,人类却是如此的渺小。

天灾无情,人有情!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 第6篇

上星期四看的唐山大地震,异常懒惰的某人今天来写观后感,而且我这观后感其实挺简单的。

我看时,从它开演没多久,开始地震了,我就开始流眼泪,一直流到最后,完全不受控制的,我以为带纸巾了,谁知道就从包里找到两张。

整部电影节奏很好,两个小时十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演员的演技我就不多说了,很喜欢背景音乐,没有歌声的纯音乐,简简单单,生活其实不就很简单。里面我唯一听到歌声的是在说建了唐山大地震纪念碑的时候,悠扬的歌声,我听不清词,有一点类似于希望逝者安息的颂歌。

其实看完电影,最让我感触深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更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那些不能让我们接受的父母的做法,都是因为爱我们,都是现实所迫,也许当时的我们不明白。但总有一天会了解,这个世界上最宽容,最理解,最会无条件原谅我们的只有父母。

这就是我的理解,与地震无关。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 第7篇

昨天,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电影院观看《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故事情节是发生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又好像重现在我的面前,大地震来了,就在那么短短23秒,许多人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许多幸福美满的家支离破碎。灾难中的一个叫元妮的阿姨,她丈夫为了救她而牺牲了,而两个小孩也压被在同一块水泥板下。由于条件有限,只能救一个,元妮阿姨痛苦的选择了救儿子,放弃了女儿,而她女儿竟奇迹般地活下来,并被解放军收养。经过32年后,女儿终于明白了妈妈的爱,全家再次团聚。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憾和感动,好几次我的眼泪都忍不住流下来,心情也跟着剧情同喜同悲,久久不能平静。大地震后,军民同心,众志城成,共同克服困难,重建家园的情景让我感动;从32年前的误解、分离,到32年后的谅解、团聚过程让我感动。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要更加珍惜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加热爱社会,热爱自己的亲人。学会感恩,学会尊重长辈,做一个孝顺的,有爱心的好学生。

上一篇:泰坦尼克号观后感英文(通用8篇)
下一篇:本草中国观后感(热门11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