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0字(合集8篇)

个人学习 17 2023-10-29 19:00:31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0字 第1篇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0字 第2篇

小说讲述了安娜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遭遇,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俄国贵族之间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性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自私自利、冷漠无情、虚伪作假等。也正是这些,成为安娜卧轨自杀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造成安娜的悲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自己。

安娜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她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起初,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费解。可以说,她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

有人说:爱得越深,陷得越深,因为爱渥伦斯基,安娜几乎抛却一切,忍受他人的辱骂和异样的眼光,可她的爱最后却换来渥伦斯基的冷漠,使得难以承受这种痛苦的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安娜爱得理智一点,那么就不至于走上极端。

尽管如此,安娜还有一点是值得欣赏的,那就是她敢于冲破伦理道德的舒服,与社会对抗,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这是她的闪光点。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的自杀也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0字 第3篇

这本书是十二月份外国文学课上讲的一部作品,分为上下部,每部有五百多页,所以看了比较久,老师也重点讲了好几节课。情节不是很集中,有两条主线,一个是卡列宁的日子安娜出轨弗朗斯基,两人相识相恋到弗朗斯基激情褪去安娜卧轨自杀的过程,一个是列宁经过种种曲折与自己心爱的吉蒂结婚生子并且在对死亡的恐惧与迷茫探索中最终获得真谛幸福生活下去的过程。书中交叉叙述两个主人公的故事,最后以一喜一悲的结局给人以震撼和启示。这是我读完整册书所能回忆连接起来的概括。

从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来说,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一个是从安娜的经历里得出的`,从前高贵从容浑身散发着魅力的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了自己的一切,之后在爱情中渐渐迷失自我最终失去理智走向末路,看着这个过程其实很可怕,就是她把对方当做了自己的全部,存在的全部意义,而对方又不可能始终保持同样的热情和把她看得同样重要,爱情中的不平等造成女方的极度敏感与猜疑,把自己和爱的人都逼入绝境,甚至要通过自杀的方式来惩罚男方让其后悔,这是多么愚蠢的一种想法,火车压到她身上的前一秒她才醒悟过来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一切都晚了。看似愚蠢的事件可是现实中却在真真切切地上演着,听过见过的例子不计其数,所以如何成熟独立地爱一个人,时刻保持起码的理智判断与思考真的很重要,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保全爱情。

而列宁,一直在纠结人生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死亡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我是谁等等,他很迷惑,也有很多时刻想到死亡,和安娜不同,他还是迷迷糊糊地就这样活了下来,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和农业,在经历了一次次地困境后终于找到了那个让自己内心充实丰润的寄托-宗教,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是他找到了信仰,确定的信仰,他可以靠着这份信仰明确地活下去。其实,信仰真的很重要,一个人没有自己的那份信念为自己指明方向,提供动力,真的会感觉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信仰有很多种,宗教是其中一种,希望我们都能找到那份能能让我们踏实安心的信念和信仰,好好地生活下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0字 第4篇

书读完,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是四个主要人物: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和列文。

在网上看了对卡列宁的评论,也是从安娜口中说出来:“木偶不是人……假如我处在他的地位,有我这样的妻子。我早就把她杀死了。”说卡列宁一心追求功名、感情麻木、虚伪自私。但我觉得卡列宁在明白妻子出轨前,还是爱着妻子的,在安娜第一次去看望兄嫂回到家时的车站,卡列宁前去接她:他之后说,但巳不再是戏谑的口气,“你想不到我多不习惯……”他久久地握着她的手,带着一种异常的微笑扶她上了马车。”回到家后他们夫妻两人继续交谈,他吻了吻她的手,坐在她身旁。

“我看,总的说来,你的旅行很成功。”他说。

“是的,十分成功。”她回答道,开始从头诉说发生的一切:她同渥伦斯卡亚伯爵夫人的旅行,她抵达车站,火车站的事故。她还谈到她先是同情她哥哥,之后又同情多莉。

“我觉得不能原谅这样的男人,即便他是你哥哥。”卡列宁严峻地说。”我觉得这对于结婚八年有一个孩子的夫妻来说,能够有亲昵的动作,有日常生活的交流,这种相处模式已经很不错。

卡列宁爱着安娜但也不否认他更醉心于自我在事业上的成功,他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去经营家庭,他期望有个稳定的家庭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他没有想过年轻貌美的妻子却需要感情生活上的关爱和活力。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注定是要寂寞的有奉献精神的,但杯具在于安娜不是这样的女人。说卡列宁虚伪,这似乎是所有政治家不可避免的特质,玩弄权术的人有几个不虚伪阴狠?

当安娜向丈夫坦白她有情人后,卡列宁也把自我的想法摆在明面上,这点说卡列宁不算卑鄙小人。安娜的出轨实则也让卡列宁痛苦万分,虽然很大一部分是担心名誉受损,可是情感上的受伤,是安娜不会相信的。

造成卡列宁杯具的地方我认为是对待妻子的感情问题不善于沟通。如果交给此刻的心理专家去帮忙干预,这种事情恐怕就会避免发生(当然这跟这篇宏篇巨著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大相径庭)。

安娜的结果狠心点说是咎由自取,唯一称道的是她在追求感情时的勇敢和真实。

渥伦斯基刚开始我认为他是个花花公子,但后面他能举枪自杀和参军作战,又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用此刻的看法,追求感情没有错,而追求一个已婚的且有孩子的女人的感情,那便是大错特错,天理难容,除非你的爱不会伤害他人。

文中最喜欢的人物当然就是列文,所幸的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朴实的踏实的人最终得到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0字 第5篇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节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本来吧,这事到这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可是当时艰辛谁人知?没想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一个里应,一个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儿来……天理难容,也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最后,安娜卧轨自杀了卡列宁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带走了他们的女儿。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与土耳其作战,但求一死。哎,要我说,他早干嘛去了?

哎,回想当时看书时,我可没少骂渥伦斯基和安娜,爱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们所谓的爱情是虚无飘渺的,无论如何总不应该冲开家庭的底线。虽然说当时卡列宁与安娜岁数相差甚大,但他宽容可是少见的,他总在为安娜着想,对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后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谅,他便原谅了她,样的胸襟一百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啊!从安娜的种种来看,安娜是一个连自己都不会为自己考虑更别说顾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为何物的可怜人,也正是因为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这场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0字 第6篇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无疑问,安娜很漂亮,满激情和活力,热心又善良。一出场的女神气质无疑虏获了所有人的好感。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场合独领风骚;她诱人,所以弗龙斯基对她一见倾心。可是她不够聪明,聪明的女人可以像穿花蝴蝶一般游刃有余,安娜卡列尼娜却随着她的感情心意去走。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一个不聪明的女人还那么贪心。

确实,安娜卡列尼娜是个贪心的女人。安娜迷恋弗龙斯基,于是不理会世俗舆论和他同居、出国;她又舍不得她的儿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离婚;她不愿离开曾经令她变成众人焦点的社交圈,她一边像祥林嫂一样乞求朋友亲人的理解和宽恕,一边像个放荡的女人一样以自己的魅力勾引每一个来访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她渴望把她想要的一切都抓在手中,一样都不能放,却不明白质量守恒的道理,没有人可以享尽一切好处,安娜不是千手观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一个空虚寂寞冷的俄国上层阶级贵族妇女,离开上层社会的社交和吹捧就无法存活,她收养了一个农家女孩,像个小宠物一样置放在自己身边,却不愿意给自己的亲生女儿些许关心,在乡村建学校对她而言更是无稽之谈。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惨惨戚戚,因为失去了唯一的消遣方式,安娜几乎是病态地抓住自己想要的,憎恶自己不想要的。大概是中国传统的那种“一 夜 夫妻百夜恩”的说法的影响,我不觉得她的丈夫做错了什么,让她一直骂他是个恶魔,卡列宁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极尽贬低。那种典型的基督徒式的隐忍与安娜无节制的.索求形成强烈对比。不过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年轻好动,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远不可能安于现状的。她没做错什么,她只是太美了。当美本身就是一种错的时候,这种美必然要走向毁灭。

安娜自杀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没想到她离开的理由是这样可笑,因为她总怀疑弗龙斯基要出轨,当弗龙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亲,星期一才能回乡下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崩溃了。她是个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别人身上的女人,对弗龙斯基寸步不能离,当然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安娜在走向弗龙斯基的过程中不断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拥有过的东西,弗龙斯基是她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了。如果失去他,她真的就一无所有。

我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一书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至少提醒了当代女性应该具备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优秀品格,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盲目的把爱情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要理性处理自己的感情,毕竟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为了爱情就寻死觅活的实属不值。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0字 第7篇

看过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后就看书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她,因为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有着快乐也很辛苦。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

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

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

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0字 第8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第一次见托马斯时拿着一本书,那书正是《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还把她的狗取名卡列宁。

我当时就在思索为什么米兰要把一只狗取名卡列宁。其实直到现在我也没能够想明白。所以这篇文章,只是借以抒发我对《安》中主要人物的看法以及它所带给我的启示。

我唯一感动落下眼泪的地方,是卡列宁刚刚得知安娜病危快要死了的时候,立刻放下一切从外省赶回去看她,并且在心中真正而真诚的试图宽容她犯下的所有过程的那些心理活动。我真是不能想象,面对把自己伤害的体无完肤,甚至从来没有爱过他的女人,还能做到如此的仁至、义尽。他包含了一种怎样的伟大的感情啊!这怎么能是用宽宏大量这种词语来形容的呢?我深深地感到,在卡列宁的内心深处,他是想爱的。他是想要给予安娜所希冀的爱的。可是悲哀的是,他不知道如何给予。这本由于他所处的地位、背景、人际等因素严严的限制了他内心深处自由思想的解放。他嘲弄奥博朗斯基是思想自由,而实际上,他又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冲破这一切的阻碍达到精神的自由啊!可他直至最终也没能做到,反倒听信别人善意的和恶意的蛊惑,变得神志不清,更加悲哀了。

在这一点上,此书译者草婴与我持有截然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卡列宁是一台冷酷无情的机器,他一心所想的只有权力,即使对安娜有同情心、怜悯心也只是对自己的“赎罪”,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私。我认为则不然。如果卡列宁真的那么心狠手辣,那么他不会几次三番原谅安娜,不会为了安娜的事情把自己搅得心神不宁,甚至连工作都受到了影响。一个人的关心体现在很多方面,即使是恨,也是关心。况且卡列宁还是一种带有爱的恨。不管这种爱是哪种爱。当然不可能是安娜要求的那种简单激情的爱。这更像是一种上流社会普遍的真实而又虚假,少了轰轰烈烈却多了一丝温柔暖存的爱情。在一个家庭中,天天保持着激情似火,热情似骄的爱情是不现实的,是会使人厌烦的(安娜和伏伦斯基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卡列宁这种爱,是亲情层面上的关爱(尽管由于现实因素掺着各种各样的杂质),这种爱才应该是最持久,最温暖的。

他的妻子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最后自杀于和伏伦斯基见面的那个铁轨上。呼应了全篇开题“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同时也为这段自始至终悲哀和悲剧的爱情划上了一条终点线。终于让它停止了邪恶的运转。

安娜是一个幸运的人。最开始,他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哥哥奥博朗斯基当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而最重要的是他会很好的调节气氛。这也就从侧面影响安娜成为了一个热情向上、活力奔放的女人。这本没什么不好,可惜她嫁给了卡列宁——一个在她看来冷酷无情、不懂得什么叫作“爱”的机器。她忍受了八年虚无空洞的生活,在家庭的禁锢下灰暗地过着每一天。唯有儿子谢辽查能够给她带了一丝快乐,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直到在火车站,她遇到伏伦斯基——那仪表堂堂、温文尔雅,对生活充满热情,尤其懂得“安娜所期望的爱”的男人。便一下子坠入情网,结果一发不可收拾,酿成一幕又一幕的惨剧。犹如刚刚脱落枯死的树干的枯叶,摇摇晃晃的向地上靠拢,最后落到地上,化为了尘埃。

关于她的爱情观我不想赘述。使我相当感到气愤的是她的自私。这种自私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对卡列宁的自私。她同伏伦斯基坠入情网以后便对卡列宁更加冷淡,最后竟然在马车上表白决心的时候说:“我怕您,我恨您。”这实在是太令人觉得无地自容。一个犯了错的人,面对着受她迫害(可以这么说)而精神每况愈下的丈夫竟然还恬不知耻的说出恨一类的话。实叫我不寒而栗。如果没有了爱情不能生活,那就彻底地抛开他,不要再有过多的想法。而安娜没有这样。她不但使丈夫痛苦,还要求要回孩子谢辽查。她甚至觉得谢辽查本应是她的。根本没有站在卡列宁的立场上——一个失去了妻子的男人,在社交界已经颜面扫地,居然还要将他的希望夺走——想问题,只是依照自己的欲望。同时也没有站在谢辽查的立场上。她没有考虑过这种背叛式的恋爱对于儿子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影响,也没有考虑过伏伦斯基会和儿子产生什么冲突。关于这一切,是想到了她自己。她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还有她对伏伦斯基的自私。伏伦斯基本性好找拈花惹草,她却霸占着他,甚至连同女性说话也感到难受、愤恨、猜疑,难道她自己不是因为被挑弄才和他结合的吗?这么说或许有些偏激。我只是认为,一个抛弃自己身份的人没有资格去要求些什么,既然选择,就要接受,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其争取的越来越好(当然这种事情永远是好不了的),而不能去怨这怨那,这样显得自己自私而又卑微。

在铁轨上的安娜的死,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女人的死。这是一段痛苦的结束,一场错误的句号。经历了那晚过后,人们都像在圣池中淋洗了一般变得纯净、透亮,即使忘不掉从前的伤痛,也知道必须要进行新的开始。伏伦斯基也不例外。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本性善良,聪明而且正直的人。对于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是他给予我的最大感受。他恪守着财务计划、坚持着对安娜的爱恋(即使到后来他自己已经完全知道他对她的爱完完全全的淡了)、恪守着对雅希克的爱护,一切都说明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还喜欢挑逗女人,这在当时可说不上是坏习惯,按奥博朗斯基的看法,这才是真正应该做的事!总之,他身上的无限魅力攥紧了女人们一颗颗孱弱的心脏。让吉娣痛苦,让安娜疯狂。即使这样,也完全不是他的错!和安娜坠入情网也许有些超乎他自己的意料,但是他又有什么错呢?在火车站看到安娜受压迫却热情萌动的眼神,凝丽端庄外在而又活泼开朗内在,令谁不倾心呢?(后来列文的心动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本以为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永远幸福的。可是没想到在结合后不久,问题越发暴露出来——最重要的就是安娜的猜疑。这些让他无法喘息——一个渴望自由与爱的男人怎么能生活在单一的束缚下呢?但尽管安娜一次次挑战他的底线,他却一次次予以让步。甚至拉下一个作为男人、作为贵族的颜面让安娜充当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或许坏处很多)的胜利者。安娜的死讯让他呆若木鸡,他说“他作为一个机器是有用的,作为一个人就成了废物。”这就是他的爱——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与狂放,犹如熊熊烈火燃烧在一望无垠的平坦草原上。而当这场大火突然被暴雨浇灭的时候,剩下的只是被烧过的贫瘠的土地——无穷无尽的沙漠——无穷无尽的悔恨!

这种爱情,不会长久。但并不等于我反对这种爱情。这种热情、激情占上风的爱情尽管不能长久,但在那期间所经历的快乐、快感,足以让你回味一辈子。那是一种无穷尽的欢乐,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绝对境界——可不是放松。

而卡列宁的爱情,是一杯温度刚刚好的咖啡。不冷不热,不急不燥。所带给你的是一种真正的家庭感的幸福与温情。没有短暂的快乐,只有永恒的幸福。有时静静回味生活,那些点点滴滴就如细语般丝丝入扣,沁入你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绝对放松。

两种爱情,两种观点,两种结果。一旦有人想要改变,那么他所面临的只有无休止的苦难。

再说说列文。文章对他的描写篇幅完全不次于安娜,但对于他我又没有太深刻的体会。只觉得他是一个可爱而负责任的热情青年。最大的一个特质就是敢爱敢恨,有爱有恨就大声说出来。这与上层社会虚伪的模式是格格不入的。但他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后仍坚持自己,保留原我。这一点值得肯定。

至于死的看法,我不想在这里高谈阔论,毕竟没有经历,就不要乱说。韩非子说:“不知而言,不智。”

最后让我说说谢辽查,我为他的成长而感到快乐和无比的快活。他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到了微谙世事的少年,这种内心上的转变是现实生活所迫的,但却是很有益的。一些事情,早经历总比晚经历来的好。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当奥博朗斯基殷切地问他关于她母亲的事情(那时已分居多年)时,谢辽查思索一番随即拒绝了这个话题的探讨。这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做的事情——无法改变的事情加以接受,改变能改变的——就是自我、本心。

人拥有了本心就变得明朗,拥有了信仰就变得安宁。爱情观丰富人类的感情,宗教观则深化人们的思想。

或许某一天,我又翻开了这本书的哪一页,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到时照样会记录不误,但现在,我要向前看,去继续寻找——揭开心中的薄幕。

上一篇:四年级繁星的读后感200字(精选7篇)
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00字读后感(实用10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