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遥读后感400字(9篇)

个人学习 18 2023-10-30 13:01:48

《人生》路遥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前两天闲来无事,就把路遥的《人生》看了一遍,刚开始我还以为这本《人生》是写了很多又长又臭的大道理,没想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这本书是一本小说,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在陕北地区发生的故事,故事围绕主人公高加林从毕业到参加工作后几年的起起伏伏的人生发展机遇和挫折,从一个微观的视角,讲述了“人生虽然很漫长,但是关键处只有那几步。”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篇读完,最大的感触就是,高加林的故事很像我们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过的“小猴子掰玉米”。一开始小猴子有个玉米,但是它看见了桃子和西瓜,于是就扔下玉米去追桃子和西瓜,但是桃子和西瓜没有追到,回头再去找玉米,玉米也不见了。在那个年代,刘巧珍一个农村女孩和你恋爱,名声败坏了,以后让人怎么找婆家?!同时,从择偶的标准来看,即使刘巧珍不漂亮,单冲她这个贤惠的品质,你也不能抛弃啊!更何况人家女孩还帮你“卖馒头”,三番几次地跑到县城给你送钱花,这样的女人真的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然而高家林却抛弃了她,和黄亚萍在一起,让人气愤。

正如我们一句农村俗语所讲:“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刚刚盛了一碗饭,还没有吃,恰好看见锅里有更好吃的,于是放下筷子去锅里捞,结果僧多粥少,锅里好吃的东西没有捞到,回头到桌子上想吃自己原来的那碗饭,却发现那碗饭也被别人给吃了!

因此,在人生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风景,见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也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多的诱惑,但是我们必须凝聚心力,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做出最优的选择!而且,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我们都不要好高骛远,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前方!

《人生》路遥读后感400字 第2篇

人生既漫长又短暂,在路途中所遇见或享受的金钱与名利都是过眼浮云,不值得留恋与牵挂。其实真正珍贵,无价的事物往往是最初的信念与高洁傲岸的品质。这些道理直到我鉴赏《人生》这本书之后才有所感悟。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人生的大起大落。有的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条难以回返的路,当自已失去一切,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后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才会明白最珍贵的东西是自已的初心与信念。但人生同样是无止尽的,只要始终怀着心中的信念,永往直前,就可以创造璀璨人生。

人生就像黑暗中的指路灯,为你照亮前方的道路。人生也像无尽头的长巷,你永远也无法猜测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只要保持一颗永恒不变的心,人生自然就会美好。

《人生》路遥读后感400字 第3篇

路遥的小说读起来总是那么苦涩、艰难、悲苦和凄凉,也许在那个艰苦、贫瘠、混乱、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举步维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败于现实、趋于命运就是人生该有的样子,因此无论是路遥本身,还是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他们都只能努力的活着、拼命的活着、不甘心的活着、磕磕绊绊的活着、平凡的活着,比较后在无声无息、不情不愿、不由自主的消逝而去,然后为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句号。

小说《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作为陕北高原的一份子,他迫于凄凉的宿命只能作出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因此他内心充满了煎熬、痛苦、迷茫和失意。所以也就有了高加林离开故土,回到故土,再离开故土,再度回到故土的曲折经历,这让读者觉得很是难受、震撼、心疼和怜惜不已。而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一幕就是高加林失去工作的瞬间,那一刻我似乎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高加林内心的质疑、不公、委屈和绝望,所以当高加林内心在哭泣嘶吼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心痛如绞。

高加林是一个有志青年,当他凭借着努力、拼搏、辛酸和成为村里的教师时,他是激动、开心、满足和甘愿的,自此他也以为自己真的做到工作稳定、前途光明、命运坦荡了,他也是真的坚信读书的真理了。可是时不逢人,高加林出生的年代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所以当他的工作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掉的时候,他连挣扎、投诉、控告、争取、抗议的机会和平台都没有,这真是让人觉得无奈、可悲又愤懑不已。可是正如高加林的父亲所说,为了好好生存下去,人就要学会圆滑、妥协、忍耐和牺牲,因为当人处于低位的时候,那就得以低姿态的模样去生活,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人生》这部小说的悲苦基调极其符合当时那个艰苦的时代,而通过这部作品,我也再一次真切领略到了那个时期的文化、背景、生活和风情,这让我触动很深。再者,通过高加林这个人物,我也深刻了解了父辈们艰辛、悲惨、困苦的生活,这让我更加懂得了艰苦奋斗、勤奋上进、不卑不亢、顽强坚韧的重要性,所以我很喜欢《人生》这本佳作,也很欣赏路遥这个传奇作家。

《人生》路遥读后感400字 第4篇

《人生》这部小说讲的是当时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通过读书离开了农村毕业后又回到了农村当民办老师,结果被顶替,只能去种地,这个时候碰到本村的姑娘刘巧珍,人长的漂亮又好虽然不识字可对他一见倾心,高加林也挺有好感,但通过机会他又到了县城去工作碰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她同样也对高加林有所爱慕,在高加林眼里她跟刘巧珍一对比更是符合他的爱情标准,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并拒绝了刘巧珍,刘巧珍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心里对他的心意却不变。

高加林在县城的工作刚刚有所稳定,却有被人举报而丢失高加林失意的回到农村,以为会被村里人看笑话结果村里人都很安慰他,而且刘巧珍虽然已经结婚还帮着他去给他安排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高加林此时真是百感交集,从德顺爷爷那里得到人生的无奈和真谛放声大哭!

这部小说,当你看完时就感觉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尤其是当几年以后再看一遍,这就像是感觉描述是当初的自己,甜蜜和苦涩的爱情,波折不停的事业,命运的转折,激荡的人生。

所以也只有象路遥这样的大咖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才能写出这样让人如身临其境,代入感这么强的作品。

《人生》路遥读后感400字 第5篇

记得那是2020年一个淅沥小雨的傍晚,在上海南京路西西弗书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这本被冷落在一旁的路遥的《人生》。

路遥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平凡的世界》,所以当单薄的《人生》摆在精装版的《平凡的世界》旁边,不免萧瑟落寞,但拿起翻阅后,却被这本书的前言深深吸引了。

在《人生》这本书的前言部分,路遥引用了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彼时彼刻以及此时此刻的我也正是处于人生的岔道口,不知如何选择,对自己人生的方向充满了未知和迷茫,柳青的这段话如同电流一般瞬间流过全身,激发了我情感的共鸣!

忙里偷闲、断断续续,终于在前些日读完了路遥的《人生》,深以为然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喜欢路遥极具个人魅力的语言风格,平平凡凡,朴朴实实,就像坐在你身旁,在你耳边絮叨家常一样,用最简单的叙述就将八十年代初期多情、寥廓、厚重的黄土高原展现在眼读者面前。小说描写了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因为没有“关系”从城市被迫回到土地,通过“后门”离开土地,最后又被检举揭发回到土地的一波三折的人生变化。最最欣赏的是路遥对高加林的宽恕。“这并非结局。”,他将人生的沟坎看作每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给主人公制造了无限的可能,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路遥《人生》

《人生》中高加林是一个集诸多矛盾于一身的青年:踏实认真,也浮躁不安;自尊自强,也自卑自负;对现实妥协,也抓住一切机会奋起反抗。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么一个矛盾体的存在,无一例外。有些人外表强势,但内心脆弱,他们看似坚强,其实内心缺乏安全感;他们因为内心的低自尊与自卑而有着较为严重的自我防卫,从而体现为外在的自尊自强,而我,就是这么一类人。路遥笔下的高加林是叛逆的、不安分的、不驯服的;而我也正是因为骨子里的叛逆、眼神里的野性以及内心的不安分,有过许多“不按常理出牌”的选择。

一直觉得人生就好比一个天平,有着众多的砝码,包括了自卑、自信、自尊和欲望,每一个砝码都相互牵制着,同时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也分别主导着每一个砝码的重量以及天平的平衡。人生啊,就是一种各种力量均衡后的结果,一种不断地选择想要达到平衡的过程,但最终的结果总是充满了太多的无奈。

路遥还是积极乐观的,他在《人生》中写道:“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快乐。”

读懂《人生》之前,我总是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莫名地恐慌和忧愁,我怕自己离乡背井2年,辗转北京、香港后,回到上海还是得不到重视与尊重,仍旧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医生;怕自己在肆意、任性地闯荡中也蹉跎了自己的青春,错失了人生的另一种美好,类似闺蜜们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舍弃、离开、坚持,都是我的选择,而人在面对选择时,往往不知道它们对自己的一生究竟有何影响,待懂得时,才明白自己错过了什么,正如同李商隐笔下的“只是当时已惘然”。但萧伯纳曾说过:谁不会犯错呢,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更有意义。《人生》给了我勇气,让我明白,也许我们折腾了很久,在拥有过梦想的美好后,又回到了最初的生活,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它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无论是喜是悲,无论究竟是收获了梦想还是屈服于现实,人生的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知道短长。“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人生就是如此变幻莫测,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存的幸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了在经历生命的浮沉后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拥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淡定从容。

时常会问自己,也会问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最为珍视的、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财富?权利?荣誉?是的,不可否认,若是拥有这些东西固然是好的,但当一个人真正地经历过风雨后可能会由衷感慨,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安定的避风港更有珍贵的了——我们能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些了。我也是离家之后,才感受到了余光中《乡愁》中的深情。青年人为了梦想离开故乡,走向远方,但始终走不出精神上的故乡。乡土永远是每一个人的精神依恋。

很喜欢《人生》中这样的一个场景:回到城里一段时间后,德顺老汉再次见到高加林,一眼看透了高加林,并对他说: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颗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呀还是入地呀!《人生》中,路遥用“豆芽菜”这个词来形容高加林,因为豆芽菜一旦没有了土地的滋养,也就没有了根基,丧失了稳固的成长基础。每一个人都是这么一颗豆芽菜啊!寻找乡土,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所谓的立人之本。

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也是一度离乡背井,一个人被公司外派东北,我和妈妈只有在每年的寒暑假才可以一家团聚。爸爸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东北的事业在他的管理、主持下风生水起,如果当初选择继续留在东北,金钱、财富估计都不在话下。但是为了我的学业,为了家庭的完整,也是因为对乡土的情怀,爸爸还是选择将事业转交了他最好的兄弟,毅然回到了我们身边,为我和妈妈建筑起遮风挡雨的港湾。我们可能没有多余的财富、但却有可以溢出的温情;人生的选择虽然是充满善恶的交叉、悲剧与正剧的交叉,但是脚踩大地、坚守初心的选择大多不会让我们失望,因为,“大地的胸怀是无比宽阔的,它能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岁月无情,我们在追逐自己梦想的过程中,父母却在慢慢变老;父母陪我们长大,而当他们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我们又在何方?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眼前人,别让不切实际的虚荣、梦想毁掉自己的初心以及心中的那份踏实,才可获得稳稳的幸福。《向往的生活》中,黄磊也曾不禁感慨,自己虽然有过长发飘飘、才华横溢、“国民偶像”的黄金时代,但更喜欢如今灶台前为了柴米油盐忙活的自己,能给自己心爱的家人做上每天可口的饭菜就是他最大的成就感。这绝对不是消极的人生选择,而是在歇斯底里精疲力尽、并且破茧成蝶涅槃重生后收获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是在头破血流地斗争后收获的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幸福;是在经受住各种诱惑、欲望后返璞归真的勇气和回归初心的坚守。

此次结束14天的隔离之后,就要开始面试找工作,面对人生的关键岔路。我坚持相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众多选择面前,我们无法左右大环境,但却可以把我自己心的方向,不能丢失做人的良心和准则,否则“一步错步步错”。寻找乡土,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生,就是充满着矛盾,不怕选择,不怕犯错,那些珍贵的过往都是生命中的诗和远方,虽然心底有遗憾,但在失意过后,可以抱着更大的热情去面对生活。

人生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忠实于乡土,坚守住初心,充实我们的心灵,虔诚拥抱对于生活的理想,将自己的脚印印在乡土的土地上,不回头的向前奔跑,脚踩大地,努力实现真实的人生,这才是幸福吧!

《人生》路遥读后感400字 第6篇

这个暑假我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这本书。正如他在开头引用柳青书中的句子“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书中主人公高加林这个年轻人,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民办小学的教师,后又被人挤掉了当教师的机会,被退回农村当农民。在人生低谷时,与单纯善良的刘巧珍相爱相知。但不久后叔父高玉智作为区劳动局长回到高家村,让他有机会“走后门”到城里做通讯干事。再次回到城市的高家林纠结后决定抛弃农村姑娘巧珍,选择了对自己前途有益的城里女性黄亚萍。而黄亚平男友张克南母亲为了替儿子抱不平,举报加林走后门,这一次高加林丢了工作,失了巧珍,又被打回农村,做回了农民。

但至此是小说的结尾,却不是高家林的结局。最后他理解了德顺老汉对她的开解“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他决定重新好好开始生活,这可能是这个年轻人的又一次起点。

可能你会想如果他不走后门,如果他不选择黄亚萍,如果。如果他能在人生重大选择时,能提前想到后果?那当然不可能。人生总是充满未知,也充满变数。

什么是人生啊?人生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种种选择,及在选择之后,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和必须承担的后果。选择的对与错,我们在之前都无法知晓,我们都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想,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忘初心,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珍惜当下,知足常乐。

《人生》路遥读后感400字 第7篇

读一本书,不求让自己变得深刻。

在看《外婆的道歉信》的时候,对于布里特·玛丽丝毫没有好感,甚至有点讨厌,直到看到她帮助爱莎向警察隐瞒了呜撕的存在,才有一点点的改观,老太婆没有那么坏,后来了解到她毫无存在感的前半生,直觉得可怜。当看到一辈子为别人而活的布里特·玛丽,暮年有了出发的勇气,告别熟悉的一切,重新上路,我就知道《清单人生》对我而言就是故事的延续。

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博格的每一个人都不是,足球让所有人产生了联系,对于足球的热爱,让博格这个破败的,甚至没有像样足球场的小地方变得熠熠生辉,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只是因为布里特的到来开始变得生机勃勃,有了色彩,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人可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同时博格的人也改变了布里特,这个固执,别扭,按清单生活的老太婆,终于打破自己的常识,听从内心。

《清单人生》是布里特的自我救赎之旅,只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她一样有勇气,能带领自己走出困境和低谷,和错的挥手告别。

《人生》路遥读后感400字 第8篇

高加林的人生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加林做不成教师回归土地做农民之后发生的事,第二个阶段是高加林走后门来到县城工作之后发生的事。

第一个阶段,是高加林失意的时候,农村姑娘刘巧珍给了他宽慰……

其实看这部分的时候,我已看出来了高加林并没有多爱巧珍,而是他觉得巧珍能在那段时间可以给他宽慰。是巧珍使他重新接受现状,走出了无法适应当农民的状态。

巧珍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姑娘!单纯善良,对高加林如此的喜欢。尽管她大字不识,但她的心比那些所谓受过教育的人好百倍千倍。就如文中德顺老汉说的:“巧珍,多好的娃娃啊,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

像巧珍这么好的姑娘真的很难得。

为了他,巧珍不怕村上众人异样的目光和风言风语;为了他,她可以不顾家里人的反对也要和高加林在一起;

为了他,巧珍主动提出来和高加林分手只为了他更好;为了他,巧珍和别人结婚之后还为高加林求情给他找事做……

为了高加林,巧珍可以做一切事。

可高加林呢,他是自私的,回到县城之后,他发现自己与曾经的女同学黄丽萍在一起,才有更好的发展,就抛弃了善良的巧珍。

第二个阶段,就是高加林事业比较顺利的时候,和家境好的黄丽萍也在一起了,可好景不长,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发了,和黄丽萍也分手了,重新回到乡下,回到原来的生活。

但现在可没有巧珍的陪伴,她已为人妻,他这时感到懊悔不已……

《人生》路遥读后感400字 第9篇

我是一个“刚刚好”的人,刚好考上初中,刚好考上高中,也刚好遇到十二班这帮可爱的同学们。我做什么事情都只会刚刚好,我不出众,也不优秀,也没什么追求。我的行为会给别人感觉我是一个慢动作的人,无论父母怎么调教,我也还是那样,可能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吧!

享受人生这词语在我爸妈眼里简直就是奢侈。爸妈那个年代的人都是忙忙碌碌,一干活,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停不下来。有时候爸妈累了,我会跟他们说,累了就歇歇……他们只会用同样的话语回答我:休息了,哪有钱供你读书……每次遇到这种回答我都会语塞。父母和我认为的享受人生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这大概也就是我和父母很少交流的原因吧!我认为享受人生,是要享受过程,也要在乎结果,就是要刚刚好,是一个不悲也不喜的结果。有些人努力成为富翁,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如行尸走肉一般,就像是一个毫无感情的工作机器,只为达到结果,却不知在通往自认为美好的结果背后,抛弃了多少美丽的风景。

每个东西都是有局限的,结果也是一样。放快脚步和放慢脚步也一样能达到目的,为何不尝试放慢脚步来感受这时间的美好?人生要是“匆匆的来,匆匆的去”那也太没意思了!

上一篇:全球通史读后感2000字(通用8篇)
下一篇:喋血孤城观后感(必备5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