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学时,学校组织到文化宫看这部革命电影。而如今,电影里的画面只是记得零零碎碎的一些。今天,自己重新到网上观看了一番,很凄凉。这个60多年前就在自己脚下发生的战争,现在除了几坐沧桑的碉堡,几段破败的城墙外就再也看不到曾经的一点痕迹。
电影一开场,就是漫天飘落着日军劝降书的常德城,镜头转到一个戏楼里,安以轩正在台上唱着常德丝弦,丝弦里提到的地名估计只有常德人知道,而看台上却只有余程万师长一个人在听,可以推测人们都早已出城避难去了,曾经热闹的常德城也就只有一个人唱丝弦的声音。
飘荡的芦苇看不到一点战争的影子,而马上,这里将化为焦土。一个日本队长在写生,感叹美丽的景色,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这里,很想去,可司令官说只有等占领常德后才能一起去桃花源。真的,战争让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变成遥不可及。
一阵阵枪鸣传来,硝烟正在弥漫,桃源已成废墟。八千“虎贲”将士,仍以自己的的生命护卫着常德——“非将敌寇驱退,绝不生离常德,与常德共存亡!”炸弹在眼前轰鸣,烟雾在远处升起,刺刀在耳边划过,毒气在身旁弥漫……有种感觉,真实的战争真的要比想象的残酷一千倍。那个自愿参军的苗族战士二虎,那激昂的斗志在真正的战场上,也害怕得哆嗦。枪声越来越近,常德外围阵地已全部丢失。或许,这还能算一座城,死寂的孤城。日军轮番攻城不得,最后使用毒气终于攻破城墙,与_开始巷战。巷战的惨烈都是知道的,寸土寸金,就在被战火摧毁的房屋的残垣断壁中,双方明枪暗箭。日军不断压缩推进,_的兵力远不及日军。整座城,还剩两百余人,只能拼死突围。那位苗族战士二虎站在尸体纵横的巷子高声疾呼:“还有活着的吗?还有活着的吗?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
在那个舍生忘死的年代,他们所付出的和得到的我无法去形容,因为支撑他们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一种信仰、信念!
这天,我观看了电影《喋血孤城》。本片以1943年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驻守湖南常德的_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名号为“虎贲”的将士,与三万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保卫孤城常德的血泪故事。战争带来的惨不忍睹的场面和中国将士顽强_、“与城共存亡”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有这样一些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师长慰问受伤的战士时,有这样一位士兵,当师长想要与之握手时,却发现他已经失去了双手,于是师长严肃、郑重地对他行了一个军礼,他也举起了没有手的胳膊。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句话语,但此时却是无声胜有声,传达了深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看到这一幕,我流泪了。在日本军官给中国俘虏发日本国旗时,中国俘虏把它踩在了脚下,应对他们的枪,毫不畏惧、威武不屈。在战场上,他们喊着:“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就算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也坚守阵地,永不放下。
此刻,我们这种幸福的生活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感谢党,感谢国家,如果没有将士们对外敌入侵的奋勇抵抗和中国_的正确领导,我们还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我们要好好地珍惜,这一切来之不易,为祖国贡献一点自我的.力量。
星期五的下午,老师带我们班去看喋血孤城的电影,开始了——很久很久以前就知道日寇在湖南常德实施过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寇给当地人民带去了无尽的劫难,历史的伤疤至今隐隐作疼,恍如昨日。
今天通过电影屏幕观看当年的_浴血抵抗倭寇的血腥_侵略,历史的画面就在眼前,血雨腥风、舍生成仁、用生命去抵抗倭寇的残忍侵略,当这一切缓缓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了,被中_民那种精神所震撼了。
很久很久以前就知道日寇在湖南常德实施过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寇给当地人民带去了无尽的劫难,历史的伤疤至今隐隐作疼,恍如昨日。
今天通过电影屏幕观看当年的_浴血抵抗倭寇的血腥_侵略,历史的画面就在眼前,血雨腥风、舍生成仁、用生命去抵抗倭寇的残忍侵略,当这一切缓缓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了,被中_民那种精神所震撼了。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去看电影,名字叫做《喋血孤城》,电影一开始,一声声凄凉的琴声,让我们教室里瞬间变得安静了,一个个都全神贯注地看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日本鬼子想占领我们常德城,但是一些战士们明知和日本鬼子战斗是死路一条,就像是明知前面是个火坑,还要往里跳,他们一共只有几千人,而日本有三万多人,可是他们没有当逃兵,而是选择了死守,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名气,还有钱,他们是想为了自己的祖国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秒,最后只剩下八十三个人没死了。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都快红了,我觉得这次常德保卫战战士们牺牲是值得的,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有他们这样的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骄傲。以后长大了,我也会像他们那样爱祖国,爱人民,让祖国变得更强大。
电影如同一卷尘封已久的灰色油画。口号少,标语少,高大全少,事实多,白描多。
面对3万空地协同的日寇疯狂的进攻,8千中国将士面对日寇的子弹、炮弹、飞机、毒气弹,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度过内心的恐惧的,毕竟一个人打四个人,而且是日寇进攻,我们死守,正常而言中国将士是死路一条。
果然,面对日寇的潮水般冲击,德山守军弃城而逃,常德成为孤城。
雪上加霜的是,统帅_远在开罗,万里之外的区区几条短信岂能调动_各路部队呢?
当时的局势跟后来张灵甫覆没之战大同小异:日寇三万精兵围困常德,准备血洗常德,此时_的几十万援军在外围拼死救援57师。这种包围和反包围的战场要么就是成为日寇围点打援的成功案例,要么就是_反包围成功,歼灭日寇与大包围圈。
遗憾的是,_的几十万大军受到当时中_事工业水平和武器装备的制约,终于未能实现反包围,未能把日寇包饺子。
可惜《喋血孤城》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面讲述清楚这种战场态势,反而把镜头过多的拘泥于细节。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的湖南乡村场景,倍感亲切:丘陵的小山包、不规则的水稻田、堆在田间的稻草垛、青灰色的土砖屋、以及马灯,总之,剧组和导演确实用了心思的,没有出现染发的_将士,士兵也没有出现雪白雪白的衬衫,完全不是以往国产战争电影那种粗制滥造。
可能是囿于成本的考量,电影注重细节的刻画,没有大片的那种宏大搏杀场面,都是以小见大。
虎贲的伤亡大多数是在阵地战上,因为双方武器不对等,面对日寇的飞机大炮,我们只能被动挨打坐以待毙。
常德攻破以后的巷战,我们反倒如虎添翼了,寸土必争,以用熟悉的地形和日寇展开犬齿交错的拉锯战,我方反而稍占上风。
孤城常德最终虽然失守了,八千将士化为八千英烈,但是日寇终于还是在蘑菇云中得到了报应,上苍保佑华夏子民,我们居然惨烈的成为了战胜国,蒙人入侵和满人入关的悲剧终于再也没有重演了。
于是,我们得以能幸运的回顾先辈的浴血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