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左右是什么(实用9篇)

个人学习 16 2023-10-14 19:36:12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左右是什么 第1篇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也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确实这本书近三十万字的内容,而且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和民间传说等。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这位文学大师肃然起敬。

在这个家族中,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来说,孤独是人类发展的本质,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力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

世间百态,最爱你的无限包容你的未必是生你养你的那个人。人生在天地之间,因为恐惧才会感到孤独。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由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串始终的。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8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这是很深刻的评判目光。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通过读完这本书我明白有些东西从出生到死亡,别人无法体会,无法替代,无法夺走,孤独就是其中之一,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属,而孤独教会我浪漫。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左右是什么 第2篇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己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老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左右是什么 第3篇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左右是什么 第4篇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母之间,父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由于渗透了愚昧的思想,成为阻碍国家进步的绊脚石。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命中注定百年孤独的世界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后来殖民者虽然给拉丁美洲带来了西方文明,似乎改变了它与世界隔绝的独立状态,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够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觉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拉丁美洲感到孤独的原因就是一位闭关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独”的是“团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脱离孤独的状态的途径也就是孤独的反面——团结起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左右是什么 第5篇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很多的书籍都是在向人们宣扬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是在这本书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孤独和颓废的气息。即使如此,读完《百年孤独》我的收获并不亚于任何一本宣扬积极人生态度的文学作品。

马孔多多半是在下雨的,阴暗、潮湿让种种欲望暗暗滋生。

然而有一双眼睛,在这小镇里洞察了逾百年,她就是乌尔苏拉。

杀戮,专制,封建,就成了乌尔苏拉所仇视却无力改变的事实。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_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曾向乌尔苏拉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他拥有着精明的头脑,强壮的身躯,是马孔多的开拓者,文明之祖,却因为深信“马孔多外面的世界”而被捆绑在树上直至死去。或许当时人民并不拥有像布恩迪亚那么优秀,可当权者之下,扼杀人数也应该不少吧?“他痛苦地说: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我想,这算是坐着对当时的不满和控诉吧。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当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时候,便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然后对准心窝开枪自杀,可他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与17个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个男孩。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马孔多寻根,却被追杀,一星期后,只有老大活下来。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左右是什么 第6篇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这位最为孤独的前行者,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义,却又为了重归原先的生活毁掉了自己创造的战争成果。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官至革命军总司令,却只换来了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飓风般浩荡壮烈,又如死水般宁静孤独。就像那些在哥伦比亚为自由而战的人们,不论生时建立了多大的功绩,死后依然被大多数人遗忘。

一个村庄中,有着一个世界的万象。这个孤独的村庄在雨季无尽的雨水中,在旱季无边的干旱中,在漫天飞舞的蝴蝶和遍地横行的蚂蚁中,品尝着人间的各种苦涩和孤寂。

但是,如马尔克斯所说:“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现代化的社会用文明将孤独消除,还给这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样,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会忘掉内心的迷茫,赢得充实的人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左右是什么 第7篇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题记

《百年孤独》又叫《一百年的孤寂》,是作家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再现了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用网一样迷幻的结构,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多的风云变幻的历史。

《百年孤独》中没有主角,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全书最让我震撼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何不是个最大的悲剧。他是乌尔苏拉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儿子,从打制小金鱼到打仗失败后又打制小金鱼,他说:“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嘲笑和无奈。在马孔多,即使你买了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你也终究逃不过孤独的追杀。

百年孤独,我读出的是永生。河水永不停歇,生命无不在运转。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重复的轮回。每天做两条小金鱼的布恩迪亚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埚中熔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又拆,拆了又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但一切终将结束,正如全书的最后一句:“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到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悲哀是真的,泪是假的,本来没因果,一百年后有你也有我!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左右是什么 第8篇

初次遇见《百年孤独》是在高中时期,但由于学业繁忙,只读了个大概。再次遇见是在中文书库帮读者找这本书,我再次拾起这本书,去回忆,去遇见那些感动了我,温暖了许久的老朋友。

初次阅读,会因为书中的人名而崩溃,因为里面的人名有很多差不多的,一个家族会用一个名字,所以我需要理清人物关系,要不会出现混乱。

孤独,是一个让人感觉凄凉,寂寞的词汇。但是书中的孤独,是每一个人物自己的宿命,是他们在自己世界里守护的执著。在这个家族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雷迪亚和一群朋友创造了一个新城—马孔多,在这里,他整天探究科学和布鲁塞人带来的新奇发明不顾生活,而他的妻子乌拉尔拉是一个坚毅,有活力的人,她开了一个糖果铺子,为维持家庭开支和丈夫研究提供支持。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和次子奥雷里亚诺。布雷迪亚都与庇拉尔。特尔内拉有过情爱,她为他们生下了儿子,一个叫阿尔卡蒂奥,另一个叫奥雷里亚诺。何塞,在马孔多,奥雷里亚诺。布雷迪亚上为自由发声,四处征战,成为了上校,并在多地与情妇生下17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后都死于暗杀。在上校出去征战,阿尔卡蒂奥掌握了马孔多的_,实行他的统治,他与一个女孩相爱,在他死的时候女孩生下了双胞胎一个叫阿尔卡蒂奥第二,另一个叫奥雷里亚诺第二这个家族有个奇怪的现象,名字叫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气质。之后这个家族又经历了新生和死亡,在经历了七代以后,在一个预言中结束了这个经受了百年孤独的家族。

我在这本书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孤独相处,“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这段话让我感触良久,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陪伴我们最久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相处,让自己在每一段时光里,都能发光,都能满足自己的内心对理想的追求。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我们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让自己的每一天能够都不一样,我们不是一辈子都活成一天的样子,通过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去记住值得记住的日子。

在当下,可能有人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有人追求声名利禄,而我们要学会找寻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又怎么去实现。在大学生活中,可能有人沉醉游戏,有人醉心学习,有人深陷恋爱,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学会用寂寞来偿还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左右是什么 第9篇

首先,还是大概介绍一下这本世界级的名作吧。这是一本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顶级之作,没有之一,以词会意,就是立足现实的平淡、残酷、事件,在情节、生活、人性上贴近现实,一定程度上舍弃了为大众熟知的戏剧性比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添加魔幻离奇的表现

这本书成书于1966年,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堪称不是诺贝尔文学奖为这本书增光添彩,而是这本书为诺贝尔文学奖恢复了声誉,你就说有多牛吧!当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么有名的小说,怎么就不拍成影视作品呢?看到一半我才明白,原因是:1、很难拍出来;2、拍出来没有人看,为什么?

上面两个问题可以一起回答,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抽象的表现手法,只能是书本中以文字的展现的方式才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就像音乐会、演唱会的现场的效果是耳机与音响不可比拟的,而影视作品主要以情节、画面效果、主人翁的卓越吸引观众,这部书如果拍出来,耗资不菲不说,必定不伦不类,一方面要被看过原书的人的骂——和原著相去甚远,一方面,要被没有看过原书的人骂——不知所云,所以,这本书的题材有且只有文字表现才能达到如此卓绝的效果。

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比马尔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这些智慧和想法表达出来,让人们喜爱看,能打动人、震撼人,甚至对读者产生更久远实质的影响,需要的是表达的艺术,而马尔克斯恰恰掌握了这门艺术。

上一篇:中国通史观后感(通用7篇)
下一篇:电影长津湖观后感(推荐9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