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幸,借着继续教育的机会我能和老师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很多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法兰西这个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他们对思想和艺术的重视胜过一切,先贤祠安葬的伟人当中仅有11人是政治家,其余多数是思想家和艺术家以及科学家。谁有资格在先贤祠安葬时要经过全民讨论的,由此可见全体法国人民对思想和艺术的崇拜。我想这种崇拜源于他们对思想和艺术的作用的肯定,他们认为思想和艺术有某种巨大的力量,正如英国人认为蒸汽机是一种力量一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全民性的认识,才使得法兰西一直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他独特的声音。也许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一个国家经济的力量就像一个人的体魄,而它的全民思想和意志则好比一个人的信念,如果光有强壮的体魄,而没有对自己必胜的信念,无论多强壮,它也必定会输,相反,如果具有必胜的信念,即使没有强健的体魄,它也有赢的机会。这也许就是法国为什么能在经受了德国侵略后还能保住自己的文化和恢复自己国度的原因,而中国的抗日战争更是这一点的最佳诠释,中国当时经济相当落后,但只要思想不倒,依然可以打败侵略者。
而思想本身的确也给了法兰西甚至整个世界以力量,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石性著作《社会契约论》就出自法国人卢梭之手,在整个启蒙运动中,法国思想家占了多数,他们的思想的传播在民众中碰撞出火花,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可见思想是行动的源泉,它指导行动的方向,并为行动提供动力。
与其说法兰西是以其经济力量跻身世界大国,不如说是以其思想和独立性而受到世界的肯定。在政治上,它并不像英国和日本一样唯美国马首是瞻。经济和技术上,它也不像日本一样一味引进它国的原创,然后做创新设计,而是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也许这样做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日本的方式有效,但它胜在独特上,每一步都是自己走过, 这正是一条求异的艺术之路,它对世界多元化的贡献不容忽视。因此即使它经济力量上不如美国、德国,但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依然毫不逊色,因为法兰西就是法兰西,世界上唯一的一个。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_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_残暴和不正义_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国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订过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及付诸实行,但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法国曾在19世纪初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并产生过巨大的能量决非偶然,是整个民族素质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发式发泄。但法国的教育在拿破仑期间和之后屈服于宗教势力变得越来越保守,宗教势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权。直到进入20世纪后,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废止_法卢法案_。但此时的法国已经丧失了在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冲突较大的科学被毁于一旦,终于没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看电影《蝴蝶》观后感,今天中午我们观看了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国电影。说的是一个小女孩爱丽莎和一个老人朱利安到山上去抓一种名叫伊莎贝拉的蝴蝶。虽然故事情节很简单,大多数都是女孩和老人的对话,但从对话中可以让我们觉得可爱又有哲理。一个放学后找不到妈妈的小女孩和一个为了履行对儿子承诺的老人一起去爬一千八百米的山就为了找一种全欧洲最稀有的蝴蝶——伊莎贝拉蝶。这趟远足很辛苦,途中他们有争吵,有相互关心,可是最后他们都找到了各自想要找的东西,小女孩看到了满天飞舞的蝴蝶,找到了她妈妈的爱,而老人也了了一桩心愿,履行了他对儿子的承诺。
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不要忽视身边的爱。当身边的亲人和爱人都还在的时候,要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亲人才通过实现当初未能实现的愿望来回忆和遗憾,这是老人给我们的启示;要懂得珍惜,不要因为最亲的人在身边就以为他知道自己的心,爱是需要沟通的,也是需要表达出来的,不要让身边的人受到冷落,这是那对母女的启示。
而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更多了,老人和女孩在寻找伊莎贝拉蝶的过程中,女孩不停地问问题,而且她的问题非常地天真有趣,虽然老人觉得她一直问一直问很烦,但还是认真地回答了她。幼儿园中的小朋友就像影片中的小女孩那样天真、可爱,经常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有的问题连我们老师也一时回答不上来。而作为老师应该多与幼儿交流、沟通。当他们问我们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地听,还要像老人那样认真地回答,如果碰到回答不出来的,我们也不能不耐烦地批评他们,应该跟他们解释:“老师现在也不知道,等我到网上找一找,找到了再告诉你们,好吗?”只有这样,幼儿才会跟我们交流、跟我们谈心。不然的话就会末杀幼儿求知的欲望,而幼儿也会变得沉默寡言。
影片的片尾曲非常地好听。歌词就是故事中女孩和老人的对话,听了后感觉非常地生动。在清新活泼和旋律中,小姑娘问爷爷没完没了的问题:
“为什么鸡会下蛋?” ,“为什么情侣们要亲吻?”,“为什么漂亮的花会凋谢?”……
法国,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使它成为欧洲的天然大国;巴黎,文化、艺术之都,让每一个喜爱历史的人都流连忘返。法国是我很喜欢的国家之一,三次法国之行,法国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浪漫、开朗、大方、热情,颇具亲切感。
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1789年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三个共和国。激烈而反复多次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消耗着法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动荡的局势使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的大国之路因而变得格外曲折。
编者拿法国与隔海相望的英国作了比较: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始出现,英国是1485年,法国是1589年;开始进行由专制走向民主的社会变革,英国是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法国是通过1789年的大革命。相对于两个100年的时间差而言,影响两国更大的变革方式的不同:在法国经历着百年动荡的时刻,以和平方式完成社会变革的老对手英国已经在进行一场工业的革命。在这一轮的国家竞争中,法国遗憾地错失了时机,不得不始终居于“第二”的位置。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同样是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的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两者也相差了100年,如果_能认真、耐心地学习其他强国的崛起之路,吸引他们的教训,强国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法国在17-18世纪中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给世界留下了一部部经典之作。其中有: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伏尔泰的《哲学通讯》、《牛顿哲学原理》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即三权分立方式保障公民权利说);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
昨天,我看了《蝴蝶》后,我又多了一些知识:知道了小青虫、毛毛虫它们是怎样变成美丽的蝴蝶的。
电影以老人朱利安,小女孩丽莎为主人公。丽莎的母亲19岁就生下丽莎,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丽莎经常独自在家,快要9岁的丽莎一次放学,妈妈去朋友家过夜。丽莎要上楼的时候,无意间听到她家楼下的朱利安要上山抓一种叫伊莎贝尔的罕见的蝴蝶,朱利安家就在丽莎的楼下,他家有很多蝴蝶的标本,还养了很多蝴蝶。丽莎独自一个人悄悄跟着朱利安上了路,朱利安本来不肯带她去的,丽莎为自己求情,说自己多寂寞,后来朱利安说她要懂规矩才可以跟他一起去。
他们长途跋涉的去抓那只蝴蝶。在路上丽莎闯了不少祸。年纪还小的她什么也不懂,不懂什么是“火灶”、“流星”……朱利安便告诉她。上山后,他们抓了一只蝴蝶,准备做成标本。晚上,他们把一块屏障挂起,在旁边挂了一个灯,蝴蝶来了,便可以看到蝴蝶的影子。而此时,丽莎的妈妈正四处登寻人启事。当他们看到了伊莎贝尔的时候,丽莎不小心把屏障弄倒了,蝴蝶飞走了。朱利安很生气,不让她进帐蓬睡觉,第二天,丽莎不见了。她掉进了一个随时可能崩塌的山洞里。朱利安只好报了警,而他自己切以拐骗儿童被抓走了。丽莎被救后,说明了一切,朱利安被放了出来。丽莎的妈妈也终于找到了丽莎,她也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
最后,朱利安家养的毛毛虫结下了茧,到了第六天,丽莎匆匆地赶到朱利安家,看虫子怎样变成蝴蝶,小青虫从茧钻出来,扇动着翅膀,飞到树藤上,小青虫慢慢展开翅膀,翅膀越变越漂亮。这只长大的蝴蝶刚好是他们要找的伊莎贝尔。最后他们把它放生了,让它获得自由。
看了这部电影,我知道母亲永远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一个母亲,她唯一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爱他的只有说出三个字,就是“我爱你”。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名叫《蝴蝶》,讲的是一个老爷爷叫朱里安,是一位蝴蝶学家,收集了不计其数的蝴蝶标本和活的蝴蝶及及它们的卵、幼虫。其中有一种蝴蝶号称钱欧洲最漂亮的蝴蝶。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伊莎贝拉,是以西班牙第二十三任王后命名的,非常稀有。此外,朱里安还拥有一个花房,用来馒头蝴蝶幼虫和活蝴蝶。
一天,老爷爷楼上的一个邻居(也叫伊莎贝拉,只有25岁)的孩子因为妈妈去朋友家玩,自己没有家门钥匙,只好到餐馆待着。小女孩(9岁,叫伊丽莎拍)在餐馆中遇见了朱里安。朱里安出于同情,把伊丽莎贝领回了自己家。回到家后,朱里安因为有急事出去了,只剩下小女孩自己在家。出于好奇,小女孩打开了老爷爷花房的门,放走了许多蝴蝶。过了一会儿,朱里安回来了,看到小女孩把蝴蝶放走了,老爷爷很生气,小孩子赶了出去,小女孩只好走了。
第二天,老爷爷为了知道伊莎贝拉怎样产卵,将他那珍惜的伊莎贝拉标本送给了一个蝴蝶标本店的店主,也没能知道答案。于是,老爷爷便在第三天开始了一个为期8天的旅程,寻找一个活的伊莎贝拉做成标本。与此同时,伊丽莎白的妈妈伊莎贝拉想去朋友家玩,要把伊丽莎拍送进孤儿院。伊丽莎拍偷偷向老爷爷请示,想让老爷爷带上她。老爷爷耐不住烦,便答应了。
在山上,老头本来抓住了一只伊莎贝拉,结果让伊丽莎白吓跑了。有一次,伊丽莎白老爷爷:“你知道虎克船长是怎么死的吗?”老爷爷说:“不知道”伊丽莎白说:“用钩钩钩他的蛋蛋疼死的。”这样有趣的镜头在这部电影里不计其数。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它反映了伊丽莎白和朱里安两个人的性格。
后来,伊丽莎白掉进了一个岩洞里,又被救了出来。伊丽莎白和朱里安坐着直升机回到了巴黎,见到了伊丽莎的妈妈伊莎贝拉,。朱里安和伊莎贝拉聊了一聊,希望这位妈妈以后能好好对待她的孩子。同时,朱里安答应给伊丽莎白一只伊莎贝拉。两天后,伊丽莎白从学校飞奔到朱里安的家里。原来,朱里安虽然没有抓到伊莎贝拉,但找到了一个伊莎贝拉的幼虫。朱里安和伊丽莎白一起观看了伊莎贝拉的孵化,并将它放飞了。
这个欧洲电影不仅有趣,还包含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爱,并给孩子自由。孩子最需要母亲的爱和身心的自由。此外,出演两位主人公的演员表现得非常不错,尤其是演伊丽莎白的小孩子,听说就是一个普通孩子,没学过表演,还表现得如此出色,真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仔仔妈的话:《蝴蝶》是部法国影片,没有国语配音,只有中文字幕。如此一来,仔仔看起来有些吃力,所以对影片的解读也存在比较大的误差。不过,这毕竟是他眼里的《蝴蝶》,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