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艳后》依旧延续着科波拉贯有的平淡叙事的风格,如微风般轻拂着女孩子恬静的心扉。唯美中透露着妩媚的洛可可服饰,融入着女人的柔美,高贵中透着秀气的家具,简直这个时代的一切都是为女人而谛造的。而作为法国至高无上王后玛丽安托内特无疑更加是时尚前沿的代言人,从克里斯滕邓斯特扮演的玛丽王后每次出场穿着的华冠丽服都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一次次惊喜,每顶羽毛帽子,每把绣花折扇都无不透露着服装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审美,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能够这样讲《绝代艳后》是近几年历史题材影片中少有的靠眼睛做主的奢华之作。
如果抛开其政治好处不提《绝代艳后》的确是一部美轮美奂的宫廷传记片。纵观全片除了一场场舞会,一个个派对之外似乎没有使人能为之一振的醒目之笔,但是其自然清新如浴春风的感受却始终是当今浮躁喧嚣的商业片不能乞急的。的确科波拉在勾勒18世纪法国浪漫风情与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确有独到之处,除在凡尔赛宫取景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有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米兰拉·坎农诺顶力协助,更领人叫绝的是穿插于情境个异的风格不同的小插曲有现代、有摇滚、有古典将遥远的18世纪一下子拉到现代礼貌之中。可叹科波拉胆识过人的创造力。
玛丽安托内特作为奥地利的公主嫁到法国虽然是联姻本应亲上亲,可这段婚姻只是奥地利为了维持与法国盟友关系的一只棋子,她要应对不仅仅是索然无味的宫廷生活以及路易十六性冷淡带来的不能怀孕的流言蜚语等等,更重要的是木讷冷淡的路易十六在婚姻上的不配合造成了玛丽安托内特骄纵叛逆的性格,透过无休无止的挥霍放荡来渲泄内心压抑的畸型人生。有的评论认为科波拉将玛丽王后这个把法国人民推向暗无天日的贫苦境地的罪人拿出来,似乎有意的在为那腐败奢糜的封建王朝开拓罪责。但是理智的科波拉导演却想还原历史一个真实。我在看着《绝代艳后》时发现前者与《红楼梦》的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的名门旺族,同样的颓废堕落,同样的家败人亡,不同的是前者将罪恶的根源归结为一个女人,而后者将根源归结为一种社会制度。
其实有时候历史总是想把人量化的归结为有罪或无罪,我觉得这都太过于片面。在我看来玛丽王后是天真的,那句“我在跟它们说再见。”让我实在不忍想到她被处决的惨景。玛丽王后是十分顽劣但又是聪明绝顶的,她先天具备的独特艺术气质是许多艺术家渴望而不渴及久。玛丽王后是幸运的但又是不幸的,母亲是特蕾西亚女皇父亲是堂堂罗马帝国的皇帝弗西斯一世如此显赫的背景,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可对于玛丽安托内特这样天真贪玩的小女孩是不幸的,如果换作是个普通人赌博顽劣都是小事而对于母仪天下的王后是注定要出大事的。在玛丽王后身上我们能够找到许多作为女人的无奈与苦闷。作为女儿她不能够嫁给她的心上人,嫁给路易16完全是为政治利益服务的,作为女人她没有值得托付终生的丈夫,相反呆板木讷的路易十六给她的只有一个空壳的婚姻,再就陪她一齐成为死于绞首架的阶下囚,作为王后她成天沉迷于灯红洒绿而不能自拔,最后成了大革命的牺牲品――法国封建王朝的替罪羊。有的时候我们站在客观公立的立场上会发现这个世界有的时候并不能仅用好或坏、善或恶来下定论万事万物存在既合理。如果当年嫁给路易十六的不是玛丽安托内特而是戴安娜、或是维多利亚我想被绞首机绞死的可能不是玛丽安托内特吧。因此我觉得
玛丽安托内特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是一个注定的杯具。
很喜欢克里斯滕邓斯特在电影里的表演,早先看她《夜访吸血鬼》里的演出当时她还小,就已能感觉到超凡脱俗的表演才华,而长大之后的她虽然在一些商业片里担任主角,但都留于衬托英雄的花瓶类人物。不能成为承担起整个故事主线的中心。而这次科波拉将在历史上迫受争议的重要主角玛丽安托内特交给克里斯滕邓斯特,看重的就是她对于人物内心细腻的把握,而邓斯特果然不负重托,将人物表现得丝丝入扣饱满而有质量,还原历史一个真实的值得同的“绝代艳后”。
索菲亚·科波拉作为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能够自编自导的女导演,用她那女性敏锐的目光观察着人们与整个世界,充满着无奈与同情。就像一位孤独的游客在人生的沙漠中为自己也为所有干渴的人们寻找着淡水源,期望她不虚此行,并一往无前的继续为我们的灵魂带来永恒的宁静,与沁人肺腑的芬芳。
一个再明显但是的事实是,Sofia根据茨威格的《Marie Antoinette(玛格丽特)》改编成了《绝代艳后》这部电影。
茨威格的作品,是传记文学的精品。他透过细致入微的文件考证,探讨了玛格丽特的内心与人生杯具。Marie的悲剧在于,她未曾担负起与自身地位的职责。她漂亮、简单、活泼、待人真诚,但是任性、轻率、无法集中。她的性格,看上去大多是优点,至少无伤大雅。然而,人生的客观残酷在于,身处那样的时代与地位,她的错误是致命的,不可原谅的。
茨威格描述的重点,在影片中都有体现,但没有贯穿,也没有被表达清楚。能够一点点的列出来看:
1、与杜巴莉夫人的对抗。以Marie的简单,她未必对杜巴莉夫人本人有多大的恶感。只是她出身高贵,身边的贵妇也对她有所影响,造成她对出身低贱的杜巴莉夫人高傲到沉默。换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会清醒地看出对方是公公的宠姬,何必执著于这些平白给一位国王难堪。Marie的任性与轻率,从这件事情上有清晰的体现,这些也正是送掉她性命的根源。
2、丈夫的生理障碍。茨威格用了很长的篇幅,考证路易十六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只是个小手术,颇费周章地用了几年时间解决,甚至最后是之后贵为德皇的弗雷德里克亲自劝说。但这对Marie确实很有影响,如果她能更早的生育,进入母亲和家庭的主角,那么很可能会简短她的青春期般的玩耍。在这几年中,她不断地混迹于年轻贵族中,派遣她的无聊,始终无法专心地了解自身的职责,更无法成熟起来。
3、玩乐与挥霍。Marie是洛可可艺术的女神,从洛可可,就能够明白她的最爱都是什么。精致粉嫩,可爱俏皮,简单之极,没有一丝丝压力,更没有所谓的严肃和思考。他的丈夫,如果不是国王,必须是个大好人,被众人喜爱。但和她一样,这两个极其平庸的人很不幸地成为了法国的国王与王后。就连Marie的哥哥,都表示了对她的担忧,甚至一语成谶:“革命一旦来到来会十分残酷。”这位赤字夫人,多年来的批阅只有潦草的一行字:“请支付。”她甚至不明白自己挥霍了多少钱。她扮演过无数次的农妇,但是她一生中,未必见过一个真正的农妇。最后她应对审判,关于自己挥霍过度,也不得不表示,超出她的预期。以至于到了著名的“项链事件”,虽然她彻头彻尾是个受害者,但全法国都在反对她咒骂她。她直到这种时候,才如梦方醒。遗憾的是,一切都太晚了。
4、与费森的感情。Marie的一生是失败的。她不缺乏智力,但却将大半生都任由自己做个傻瓜。当她在后半生经历磨难的时候,她最后冷静下来,开始学习和决定。这些东西并非她不能学会,只是她从不曾去发掘。我一向认为,费森是上天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她从费森身上体会到了真正的感情,在她最悲惨的时光中,费森始终陪伴了她,给予了全部的爱与忠诚。茨威格用许多考证证明了此二人的关系。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丰富这位王后人生杯具的重要资料。
我几乎是在写书评了。不厌其烦地道明这些,无非是解释Sofia为什么描绘了那么多看似奇怪又不连贯的情节。Sofia完全没有连接好这些关键点,也没有把这些资料真正转化为视觉情节。所以会造成很多观众觉得冗长无味,不明就里。
Sofia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部电影过度缺乏批判性。Marie的杯具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的品性未必有大的问题,但是一旦不能承担应负的职责时,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不能因为Marie活泼可爱,本意善良,就能够原谅她所犯的错误。历史就不曾原谅,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此外,我对Sofia将Marie的母亲,玛丽泰蕾丝的塑造成一位身着黑衣、满口说教的老太太极其不满。大概Sofia觉得她把女儿嫁出,是一场政治交易吧。可一国之君,难道不该对国家的内政外交负有职责么?这种选取难道是靠感情就能够解决的么?她对于女儿的教诲,从信件就能够看出绝不是空谈与说教。她甚至苦口婆心地在每个细节上,对自己任性的小女儿沟通与批评。只是一切都付诸东流。
最后说说影片的原声音乐吧。我能理解Sofia使用摇滚音乐的想法,也是个很好的创意。因为摇滚是很能宣泄情绪的音乐。只是与情节上出的问题一模一样,每个场景的音乐都是孤立的。单个音乐和场景都是契合的,但每出情节的音乐,整体上都无法连贯,所以整张原声音乐,始终不能成为一个流畅的体系。
说了这么多,不再继续了,Sofia在演员、摄影、音乐、服装上都努力了很多,但整体而言,只能说是失败之作。我将评论的题目叫做杯具中的杯具,意思是说,她尽力描绘Marie的人生杯具,结果却是另一场杯具。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在传记中这样评论玛丽
2006年10月20日,根据安东尼娅·弗雷泽书改编而成的电影《绝代艳后》在美国上映。
影片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法兰西帝国,在华美布置下,每一帧的场景都精细得如画一般,极尽奢华。
凭此斩获奥斯卡的最佳服装设计,《绝代艳后》算是实至名归。
影片以法国和奥地利的政治联姻为背景,讲述了波旁王朝的美艳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
尽管,玛丽皇后的奢靡流传至今,不过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没人在意的是,与路易十六成婚那一年,她还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
01在囚笼中枯萎的玫瑰
故事的开始,玛丽是奥地利备受宠爱的公主,迫于政治考虑,她不得不远嫁法国,成为政治联姻中的一枚棋子。
初入法国的玛丽带着几分孩子的稚气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笑着地推开了凡尔赛宫的大门。
然而,玛丽想象中的生活并没有到来,丈夫的冷漠让她的存在顿时变得尴尬起来。
玛丽多年未曾怀孕,宫中的流言盛行。
母亲一封封的书信如潮水般涌来,她告诫玛丽,只有生下孩子,奥地利和法兰西的联盟才算稳固。
玛丽绝望地站在凡尔赛宫的台阶上,在空旷的宫殿里,她柔弱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褪去了稚气,磨灭了期许,玛丽开始用极端的享乐来麻痹自己。
据史料记载,仅在1780年这一年里,玛丽就购买了170件裙子、200双鞋。
除此之外,玛丽还迷上了赌博。
她梳着当时最流行的洛可可夸张发型,手上永远拿着最精致的古典折扇,频繁地出入各大贵族宴会。
此刻,法国的国库早已入不敷出,与此同时,路易十六开始了对美国巨大的金钱援助。
法兰西帝国在夕阳的余晖中吟唱着最后的乐曲,殊不知大厦将倾。
02民怨四起,大厦将倾
“如果我们认识到人类已经被自己缔造的文明所腐化,如何才能回归自然,回到他曾经远离的自然中……”
玛丽皇后躺在路易十六耗费法国人民的血汗为她所建造的庄园里,宁静而优雅地念着书上批判封建腐朽皇权的箴言,真是何其讽刺。
法国人民在日复一日的奴役下早已不堪重负,无辜的人被大量抓捕,剩下的人在脚下的淤泥里寻找食物。
据说,有人狠狠地斥责玛丽:“法兰西的皇后,你的子民已经吃不上面包了。”
玛丽不以为意,笑道:“那就让他们吃蛋糕吧。”
对话的真实性已经无法考证,但足以证明当时法国的风雨飘摇和民怨滔天。
1789年7月14日,忍无可忍的法国人民自发攻占了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成千上万的火把将笼罩在巴黎上空两百多年波旁王朝封建统治的黑暗彻底驱散,人民的怒吼打破了凡尔赛宫夜晚的美梦。
玛丽皇后从睡梦中惊醒,跟随路易十六仓皇出逃。
03再见凡尔赛
有人说,盛世,美人是用来点缀的;乱世,美人是拿来顶罪的。
当末世和美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最深的恶意。
玛丽皇后在历史上存在着许多的误解,有人认为是她的极端拜金和至上享乐将法国底蕴挥霍一空,从而导致了灭亡之乱。
有人以祸国妖妃来作比,仿佛法国所有的罪都系玛丽一人之过。
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片面。
试问,即使没有玛丽皇后的享乐,法国腐朽的封建_在历史的洪荒中又能坚持几年呢?
影片的最后删减了玛丽皇后历史上的结局,转向夕阳的镜头刻画了无尽的悲凉。
玛丽无声地望着夕阳,经过着她当年入宫的路。
我不由得感到凄凉与无奈。
来到凡尔赛宫的那天,她怀揣着期待与想象;离开凡尔赛宫的这天,她只剩下遍地狼藉、满纸荒唐。
她那绝美的皮囊之下,藏着的是命运的讽刺和末日的悲凉。
玛丽向凡尔赛道别,也为自己的人生奏响了离别之曲。
在时代的前行中,不知道又有多少的人葬身在封建腐化的爪牙之下?
聆听这份吟唱的我们尽管是过客,但千古的悲凉永不褪色。
我渐渐明白了,原来玫瑰总是枯萎在时代上演的悲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