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11篇)
20
2023 / 11 / 23
这本书经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败的杯具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景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节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本来吧,这事到这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可是当时艰辛谁人知?没想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一个里应,一个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儿来……天理难容,也注定了他们的杯具。
最终,安娜卧轨自杀了卡列宁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带走了他们的女儿。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与土耳其作战,但求一死。哎,要我说,他早干嘛去了?
哎,回想当时看书时,我可没少骂渥伦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们所谓的感情是虚无飘渺的,无论如何总不应当冲开家庭的底线。虽然说当时卡列宁与安娜岁数相差甚大,但他宽容可是少见的,他总在为安娜着想,对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后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谅,他便原谅了她,样的胸襟一百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啊!从安娜的种种来看,安娜是一个连自我都不会为自我研究更别说顾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为何物的可怜人,也正是因为她自我,才一手造就了这场悲剧……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感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感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齐。
但是,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坚信在此刻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感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齐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正因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生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生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好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近日,利用空闲读点名著,偶然逛商场买了两本名著,一本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一本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几天的空闲时间开始读《安娜》。看书中有一些体会不吐不快,写来分享。
半年前看过名著改编的电影,女主由法国影星苏菲·玛索主演,她的迷人和惊艳的扮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剧情已经有所了解,就从中间开始看起,也就是安娜与他的情人渥伦斯基坠入爱河,并产下女婴开始看起。二人的恋情公之于众后,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压力和情感压力,安娜生了一场大病,伤心欲绝。她丈夫阿列克谢感到屈辱和羞耻,但看到这个情况,宽容了她,并同意与其离婚。感动于丈夫的大度与宽容,安娜并不愿意离婚,只是维持现状。之后安娜带着新生的婴儿与情人一起去意大利疗养。一走就是三个月,期间其丈夫和儿子度过一段艰难时光,阿列克谢还要背负世人的.议论和嘲笑,被带了绿帽子还是那么无动于衷,不为所动,在婚姻关系存续时,允许妻子与情人出国疗养。
安娜自然是在国外度过一段愉快时光,日子过得似乎很幸福。但好景不长,回国后的安娜禁不住对儿子的思念去看儿子。渥伦斯基也要考虑重回社交界,使上流社交圈承认二人的关系。
生活在爱情中的女人往往看不清现实,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时间一长,渥伦斯基想要新生女儿跟自己姓,能继承自己的遗产,但安娜没有跟丈夫离婚,在法律上女儿却是安娜丈夫阿列克谢的孩子。两人不断就这个问题发生争吵,相互埋怨,安娜一开始不重视这个问题,以为有渥伦斯基的爱就够了。在爱情中的女人总是太天真,但男人需要的不止爱情甜蜜,男人需要的还有地位、财富和尊严。
等安娜想明白,只有离婚,跟情人结婚,合法地生活一起才能减少争吵,给渥伦斯基名分,也给自己安全感。可是,此时的阿列克谢思前想后,考虑到离婚跟自己带来的后果,却不愿离婚。或许他在想,既然已经戴了绿帽子,名声已经毁了,那就破罐破摔,起码还能落个宽容大度的名声。安娜给丈夫写信,请求离婚,并回到莫斯科等待离婚的消息。在长时间的等待后,安娜变得不耐烦,不断抱怨,找理由与渥伦斯基吵架。失去理智、情绪化的安娜越发没有安全感,以为渥伦斯基移情别恋,不在爱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一件事情上,生活早晚会失去平衡,最终在最后一根稻草后,安娜选择卧轨自杀,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悲惨遭遇的解脱。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生命为代价换取渥伦斯基对他的在乎和懊悔。结果是他死后,渥伦斯基郁郁寡欢,消沉了一个月,中间企图自杀未果,最终是俄国与土耳其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爆发,渥伦斯基自愿参战,燃起了对生命的斗志,作品以此结尾。
安娜的悲剧很难说是时代的悲剧,更多是在于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及时离婚,平复这些是非,在家庭和爱情间做出明确选择。等看明白事实,都已太晚,只得以死亡结束这不幸的生活。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感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能够不顾一切,断然放下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感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理解弗龙斯基的感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感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感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因此不喜爱那个字眼,就正正因它对于我有太多的好处,远非你所能明白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因此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感情的需要,而是正因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感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感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因此,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正因他能带给她所谓的感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取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感情,到最后能够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好处,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但是之后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感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期望而活,正因有了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感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感情要将她毁灭。安娜正因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感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感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联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感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联,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生。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但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感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好处。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无疑问,安娜很漂亮,满激情和活力,热心又善良。出场的女神气质无疑虏获了所有人的好感。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场合独领风骚;她诱人,所以弗龙斯基对她见倾心。可是她不够聪明,聪明的女人可以像穿花蝴蝶般游刃有余,安娜卡列尼娜却随着她的感情心意去走。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个不聪明的女人还那么贪心。
确实,安娜卡列尼娜是个贪心的女人。安娜迷恋弗龙斯基,于是不理会世俗舆论和他同居、出国;她又舍不得她的儿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离婚;她不愿离开曾经令她变成众人焦点的社交圈,她边像祥林嫂样乞求朋友亲人的理解和宽恕,边像个放荡的女人样以自己的魅力勾引每个来访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她渴望把她想要的切都抓在手中,样都不能放,却不明白质量守恒的道理,没有人可以享尽切好处,安娜不是千手观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个空虚寂寞冷的俄国上层阶级贵族妇女,离开上层社会的社交和吹捧就无法存活,她收养了个农家女孩,像个小宠物样置放在自己身边,却不愿意给自己的亲生女儿些许关心,在乡村建学校对她而言更是无稽之谈。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惨惨戚戚,因为失去了唯的消遣方式,安娜几乎是病态地抓住自己想要的,憎恶自己不想要的。大概是中国传统的那种“夜夫妻百夜恩”的说法的影响,我不觉得她的丈夫做错了什么,让她直骂他是个恶魔,卡列宁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极尽贬低。那种典型的_式的隐忍与安娜无节制的索求形成强烈对比。不过也是,个女人,个年轻好动,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远不可能安于现状的。她没做错什么,她只是太美了。当美本身就是种错的时候,这种美必然要走向毁灭。
安娜自杀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没想到她离开的理由是这样可笑,因为她总怀疑弗龙斯基要出轨,当弗龙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亲,星期才能回乡下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崩溃了。她是个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别人身上的'女人,对弗龙斯基寸步不能离,当然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安娜在走向弗龙斯基的过程中不断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拥有过的东西,弗龙斯基是她最后根救命的稻草了。如果失去他,她真的就无所有。
我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书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至少提醒了当代女性应该具备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优秀品格,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盲目的把爱情放在高于切的位置,要理性处理自己的感情,毕竟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为了爱情就寻死觅活的实属不值。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著作。本书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形象——安娜,通过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出版社在做宣传推荐的腰封上写的是——一个女人用生命追求真爱的故事。其实这句话并不尽然,安娜确实为爱情而活,但她所追求的“爱情”里有太多自我的偏执,沉迷,以及“不管不顾”,在短暂的“甜蜜”里,遍布了饱满的,消沉的,看似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却是人性里常见的“痛苦”。
“痛苦”是欲望的一面镜子。安娜是上流社会里优雅,迷人的贵妇人,安娜的迷人之处,还不在乎她长得很美,她整个身姿所显露出来的妩媚和优雅的风韵,她那可爱的脸的表情中还有一种特别温柔,特别亲切的意味。只一面,安娜便迅速的虏获了彼得堡花花公子——伏伦斯基伯爵的爱慕。伏伦斯基是抵挡不住安娜的魅力的,安娜雍容,潇洒,优雅,同时又快快活活,生气勃勃,她明亮的目光中,有流光溢彩,她能讨得上流社会男人的倾慕,也能让很多上了年纪的公爵太太们喜爱她,至于年轻的太太们以及贵族小姐们,在安娜面前,便黯然失色了,既不由自主得被安娜吸引,又渴望拥有安娜的迷人,安娜太亲切了,做事情总是很周到,又很温柔,太太们嫉恨她。在安娜的名声日益败坏时,太太们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
人依靠自己,是无法荣耀地胜过自己并罪恶的。
安娜的悲剧有其必然性,在她的人生中,出现了伏伦斯基,或者伏伦斯基式的人,她还是会被吸引的。她后来对人生的绝望,就是由对“爱情”的绝望开始的。安娜认为自己虚伪的丈夫——卡列宁不爱她,卡列宁在意的是自己的名声地位,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里,所赢得的尊重。当然,卡列宁确实有问题,他不是合格的丈夫,有时候还很糟糕。在面对的妻子“出轨的丑闻”,他的态度是——“在我采取措施维护我的名誉并且把我的意见通知您之前,在外表上保持体面”——可见他确实是个很糟糕的'丈夫。伏伦斯基和安娜的关系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彼得堡,而多数青年人很羡慕伏伦斯基,因为卡列宁身居高位,而这种关系,可以在社交界格外引人注目。讽刺的是,伏伦斯基的母亲在知道儿子的艳事后,起初感到很得意,因为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更能为一个漂亮的年轻人增光的了,她的小儿子长相漂亮,交流广泛,是一个侍从武官,有教养,很聪明,家里有钱有地位,又十分招人喜欢,和善,大有前程的人。结果听说,如此“大有前程”的小儿子不肯担任委派给他的一个“很有前程”的职务。只是为了留下来,好经常同卡列宁夫人约会,引得有些上层人士对他的不满,伏伦斯基母亲的态度一下子就变了。
伏伦斯基和母亲是一样的,他也热爱他的“前程似锦”,他不过暂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确实爱安娜,但两个人的相处是有问题的。安娜在遭受了丈夫的虚伪,上流社会的抛弃,以及得不到儿子的抚养权(卡列宁最终答应离婚,条件是八岁的儿子归他,所以安娜迟迟不肯同意离婚,她不想失去儿子)后,内心越来越痛苦,在无尽的黑暗中不断地挣扎,直到产难的来临。
安娜生了一个小女儿,自己却患上了产褥病,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在病榻上,她乞求了卡列宁的原谅和宽恕,因为安娜的痛苦,卡列宁也真的原谅了他不忠贞的妻子。滑稽的是,在后来的人生中,他将自己对安娜的宽恕和不计较归功于自己的道德高尚,他受伤后的落魄,还博得了李迪雅伯爵夫人的青睐。卡里宁不能说他不痛苦,他是痛苦的,他认为他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回报——孤孤单单,受尽侮辱,受尽嘲笑。他希望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卡列宁来说——“李迪雅伯爵夫人是他在一片敌意和嘲笑的大海中觅得的孤岛,不仅是善待他的孤岛,而且是爱的孤岛。”李迪雅伯爵夫人在结婚后第二个月就被丈夫抛弃了,于是她开始不断的寻找自己的爱情,尽管没有离婚,夫妻二人早就断了感情,自从卡列宁遭遇不幸后,李迪雅伯爵夫人在照顾他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真正爱上的只有卡列宁一个。
李迪雅伯爵夫人和安娜有什么区别呢,二人都是在婚内出轨。丈夫的嘲弄和虚伪使她们绝望,但完全可以先结束婚姻关系,再去寻找爱情。可悲的是,她们眼中的爱情,多半是占有,是自己对对方的完全拥有,所以安娜即使拥有十个伏伦斯基,她还是孤独的,因为一个人无法完全的被另一个人拥有。很快的,伏伦斯基就厌倦了安娜,他爱安娜,他也爱自由,也爱荣誉,享受受人尊敬的目光,在爱安娜的过程中,伏伦斯基什么都可以牺牲,就是不能牺牲作为男子汉的独立性,而这个想法——伏伦斯基热烈地追求安娜的时候,可从来没有想过。
列夫·托尔斯泰想要表达什么呢?安娜不是个例,如果是,就不需要创作出“李迪雅伯爵夫人”这个人物形象,可安娜又是那么的诚实,她不想隐瞒自己处境的艰难,她单纯,真挚,出色,可爱,而又可怜。在面临死亡的前一段时间,安娜在痛苦中不断的挣扎,她依然是渴望伏伦斯基的爱意的,她渴望对方用爱去温暖她,而这,又体现了安娜的悲剧性。
人的爱是不完全的,无法做到真正的救赎,人充满着各样的私欲,所带给对方的爱,很难做到清洁,和平,忍耐,智慧,以及宽容,并且人的爱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安娜渴望伏伦斯基爱的同时,自己也充满着各样的偏激,猜疑,神经质,敏感。她的爱情越来越热,越来越希望爱情的专有,伏伦斯基却越来越冷,所以他们相离越来越远,互相使对方不幸,并且俩人都没有作出改变。
安娜在火车站卧轨时,她是后悔的,却已经来不及了。列夫·托尔斯泰在描写“安娜之死”时,饱含着深深的同情。安娜一直都在黑暗中,她所寻求的“爱情”是她的亮光,她的希望。在面对抛弃后,她的亮光没有了,她充满忧虑,欺诈和罪恶的人生,在火车车厢到来的一瞬间,结束了。伏伦斯基因为安娜之死,痛苦的崩溃,他们之间所有美好的一切都被毒化了,安娜的死亡成了他抱恨终生的威胁,伏伦斯基认为安娜是胜利者——安娜曾经说过他会后悔。在得知安娜卧轨的消息后,伏伦斯基母亲是恶狠狠的嘲讽,她认为这个女人毁了他“大有前程”的小儿子,丝毫不纪念安娜是孙女的母亲。
列夫·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而本能的同情农民,安娜的情节线主要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列文的情节线则延伸在淳厚浑朴的俄国宗法制农村。(列文也是一条主线,就不分析了)安娜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上流社会的悲剧,书中展现了他们腐朽的精神和没落的生活方式。公爵们和太太们享受上流社会的奢华荣宠,权势地位,名利富贵,他们在意好名声,好行为,其实背地里掩藏着无数的罪恶。李迪雅伯爵夫人和安娜都不愿意离婚,总归是有原因的,婚姻内总有无法让她们割舍的东西或情感,也许是名利,也许是孩子,即使面对炙热的“爱情”,她们的“义无反顾”也是有所牵绊的,更何况,那真的是“爱情”吗?
人总是被自己感动,并且沉浸其中,其实撕裂这层薄膜后,贯穿到底的,是对自我的放逐,对自私的纵容。列夫·托尔斯泰在本书中,除了两条主线之外,还有一条副线——奥布朗斯基和陶丽,副线巧妙地联结了两条主线,从而共同完成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风俗史和精神发展史。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在这条主线当中,可以看到其精神的归宿。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给予我深刻感受的作品,以悲剧结局,让人震憾回味。《安娜·卡列尼娜》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中,是写得最好的。《战争与和平》也许更波澜壮阔、更雄伟、更有气势,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么纯粹、那么完美。
一个曾经贤惠的贵族妇女安娜,带着她那熄灭的虚无,曾不顾一切痴迷追求的梦幻,奔走在绝望、孤独、褪去美好的末路,最终倒向奔驰而来的火车。她那美丽的面庞、天真的爱情烟灭在呼啸而去的火车铁轨间,消逝在贵族们的唏嘘声中。
这样让人痛心的结局,让我为安娜的天真、美丽、善良感到痛惜不值,为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对安娜态度由痴情、讨好到欺骗、另寻新欢感到愤慨、厌恶。
《安娜·卡列尼娜》体现的主题是复杂多元的,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他笔下矛盾集中的体现、情感的冲击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以深刻表达。大多数人们剖析安娜的死是贵族社会死板、禁锢的思想制度造成的结果,而在我看来,她个人的情欲是错误的根源,她那禁不住诱惑的轻信与不经深思熟虑随自己的欲望行事的个性,一步步葬送了自己,可以说,她的天真也叫愚昧。
《安娜·卡列尼娜》引发了我的思考:面对诱惑,理智需要临驾于情感之前,光是松懈、漏洞迭出的抵御是无法让人免于走入歧途的,唯有彻底的、坚定的理智才能让一个人根基牢固,不被情感、欲望的洪流冲走,也不随波逐流。一般来说,一时的快感、暂时的欲望满足往往是招致不幸结局的导火索,《安娜·卡列尼娜》中泛滥的情欲让获得短暂快乐的安娜最终对生活失去信心而葬送生命,在走出书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相继坠入欲望的陷阱,为了追求那一时的光辉而抹黑未来的人生路呢…看来,理智的完备是一人条漫长的征程,需要人们博览群书,洞悉事物本质,丰富人生阅历,从而达到应对世事安之若素、稳若泰山的人生境界。
我曾想:假如安娜拥有牢固的理智,完全屏蔽掉花花公子的殷情,抵抗世俗的诱惑,结局必会是另一番风景。这样也许不能解放天性、不叫自由、不叫爱情,但是,安娜也能在原有的人生轨道里过她正常惬意的人生。然而,书中也许会有假如,但人生中绝无假如,一个人一旦失足,那便是必然…
以此读后感警示自己在以后人生路上理智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