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观后感(合集6篇)

个人学习 34 2023-10-13 11:13:44

建军大业观后感 第1篇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9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我的实训单位召开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支部的成员们一起去观看红_《建军大业》。

最近的电影里面,《战狼2》好像更火一点,但是我更喜欢着这一部电影。在支部的叶根翼书记提议看电影时,我就暗暗祈祷并期许是观看这一部影片。最后党支部通知我们一起去看《建军大业》时,我简直是欣喜若狂。

在观影的时候,恰好身边坐的就是一家子————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他们的军人父亲来看这部影片,我有注意到老军人看到里面的紧张和高潮情节时都会偷偷抹眼角,虽然我不是军人,但是看着电影,我似乎能够理解那位老军人为何会热泪盈眶。

两个小时的影片时间一晃而过,走出观影室,有人在议论着这部影片的豪华阵容,说一部影片汇集了半个娱乐圈的演员们;年轻一代的观众们,有些把焦点放在了自己喜欢的偶像的演技上;还有的人高谈论阔,说着这部影片和《战狼2》的区别……对我而言,这两个小时更像是一次学习视频,特别是电影里的那些动人情节更是激发了我自己的反思。

现在的我是一名大学生,是一名预备党员。像影片中的战争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在今天虽然和平被浮躁气息笼罩的社会中,一名学生党员能做些什么呢?又该怎么去继承那些优良的品质和提高自己的党性呢?有的人说以前面临的民族存亡局面,而当今是社会道德的滑坡,人心变质的问题。以我约等于没有的社会阅历,面对这样的言辞,我说不出什么站得住脚跟的大理论,但是,我想我能用行动来反驳,去打脸说出这句话的那一群人。因为在我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我的第一启蒙人——我的爷爷,他就是一名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被村民记在心中的党员,在20年这对不长不短的旅程中,我一路接受正面的教育,偶尔会听到不好唱衰的言论和故事,但我在这一路上,都总能看见一路的品格芬芳和那薪火相传的革命红。

就好比我现在的实训单位,游金水大叔是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是我们公司的仓管,要说他干过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那我说不上来。但就在这半个月的实训期间,以我自己的观察和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来描述,他就是在自己的岗位坚守,为人亲和慈祥,做事踏实负责,言行举止皆是楷模,这正是对“党员”二字最好的诠释。为人一身正气,光是这一个点就足够让我们学习一辈子。

90后的我,对于还在学生阶段的自己,拥有党员的身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讲句老实话,如果自己的行为不够严谨、不够达标、不够党性,已经有了党员之名,却不被身边的人认可的话,其实是会非常的不甘心。现在的生活,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和炮火连天,但每天就是战场,不符合党员标准的言行举止就是敌!这是我——一个90后学生党员日臻完善的战役,我的心中有那片红色做指引,我还有满腔热血做动力,一路上看到的榜样和那些正能量的事迹都会是我前行路上的补给。哪怕这场战役要打一辈子,还有什么好畏惧?永远捍卫心中的那片红。

建军大业观后感 第2篇

《建军大业》是“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片。由刘伟强执导,韩三平担任总策划及艺术总监,黄建新监制,刘烨、朱亚文、黄志忠、王景春、欧豪、刘昊然、马天宇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_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八一南昌起义,从而创建中国_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影片于2017年7月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8月3日在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上映。2018年6月22日,被颁“脏烟灰缸奖”。

2018年9月,《建军大业》获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音乐奖。2018年11月10日,《建军大业》获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12月8日,《建军大业》获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建军大业观后感 第3篇

我同大多数小朋友们一样,特别喜欢看电影,这次妈妈带我看的是《建军大业》。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中国_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创建第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故事。从群星云集的影片中,我知道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_”等,整个过程让我震撼加热血,影片中的画面时常在脑海里回荡。

看完后,让我感悟到:我们应当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当前的美好时光,立志做一名爱国、自强的小学生。首先,要有自信。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尝试,时常对自己说:“我行的,我一定能行”,坚信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成功。其次,加强动手能力。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给老师和家长添麻烦。再次,要有坚强的意志。针对自身存在体质差和做作业拖拉的坏习惯,生活中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学习中克服依赖心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会分享,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最后,要有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的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敢于大胆想象,敢于创新与发明,立志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铭记历史,吾辈当强!

建军大业观后感 第4篇

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建军大业》,解放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在战火纷飞中,无畏地向前冲锋,军旗猎猎,绽放着夺目的红色光彩迎风飘扬,我一阵战栗,仿佛知道了什么叫做“信仰”,第一次,我离“前仆后继”“英勇赴死”“抛头颅洒热血”这么近。我所学的文学加工的词语,竟如此真实,一点也不浮夸,简直是最贴切的描述。我平静地看着牺牲的英烈们,心里百转千回,我想,他们也有家庭,有妻儿,他们被称作钢筋铁骨,但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一定不是不害怕死亡的,但是却能够克服个人私情,克服自己的恐惧,不去逃避,选择为国捐躯,这才是他们真正伟大之处。八一精神现在看来,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了。

怀着满腔的澎湃,我写下了这篇观后感。作为学校的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中国的青少年,在这观影活动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历史重任。我不敢说我能同先烈一样有同样伟大的为人民牺牲的灵魂,但我会将八一精神传承下去,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将一直激励我奋进。

建军大业观后感 第5篇

《建军大业》大量使用年轻演员,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欧豪在接受采访时,用“很燃”来形容影片中的场景。“很燃”就是年轻人的用语,也是他们对起义这种大事情的理解。看上去,这有点肤浅,但是,“很燃”和“革命激情”,其实精神内核是一样的,都是生命力的焕发,都是典型的年轻人气概。

要用电影来表现当时的场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拍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情节要符合历史,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编剧走访、听取革命后人的意见,也是应该的,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让历史记忆鲜活起来的手段。所以,叶大鹰指责主创没有尊重影片中历史人物后人的意见,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根本上说,所有的历史真实,都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传递到观众心中。起用“小鲜肉”演员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他们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影院,接受叶大鹰所呼吁的历史教育。电影要争取的人群是年轻人,而不是那些熟读历史的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建国大业》有过很好的示范。这部电影采用全明星阵容,很多港台明星参加,没有片酬,也只有那一点点戏份,但最终却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叶大鹰担忧的“娱乐化”,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娱乐”都是“娱乐化”,而严肃的题材,也完全能够通过明星严肃的演绎,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判断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是不是过于娱乐化,关键还是要看情节是否尊重历史,看主创人员是否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演出,在这方面,《建军大业》应该是经得住检验的。

如今的电影业已经与10年前不同,“小鲜肉”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他们的演技普遍稚嫩,这与年龄有关,也与电影市场发展过快对他们的拔苗助长有关,但是不管如何,他们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即使是《建军大业》这样的主旋律电影,也不应该撇开他们。让他们演,让他们锻炼,才能让他们更好成长。

建军大业观后感 第6篇

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建军大业》,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史的三部曲已经上映完毕,作为一名21世纪的青年,在八一之际,重温这段鲜血与泪水的历史,对穿军装的军人油然起敬,敬佩他们的信仰与坚持。

穿军装小游戏流行、看军旅题材电影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因为军队意味着一个人的英气与胆气,群众也是就此表达对解放军的感谢、支持或景仰之意,更是一种对从军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军队情怀的流行体现的是对广大群众对军队的自信,对国家的自信,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长期以来,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宣传,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上,固然内容很好,信息量也大,但因传播形式不够丰富,对年轻一代来说,其精神价值不易入脑入心。文化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个讲究市场规则的领域,也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需要为情怀留下空间。事实上,情怀和市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近年来,在文化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情怀之作并不少见,从电影《钢的琴》到《白日焰火》,从《烈日灼心》到《师父》,观众从来都不吝啬自己的赞美。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不了解革命历史,生疏于红色文化,对其个人成长是一种缺失,对国家发展则是一种隐患。强军梦支撑中国梦,而梦的征程映照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使得那份由内而外绽放出的自信之感,能赋予人们一种普通事物所难以企及的独特气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促使不少人通过“身着军装”的形式,释放心中的那份渴望。

但是与普通的知识学习不一样,对军队精神的了解和认识很难用学历教育常用的考试和证书的方式来激励和督促,只有靠材料和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来吸引受众,寓教于乐。因此,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创意和策划不可或缺。文化企业要有更加充分的文化自觉,相关部门进行更多的投入和扶持。

上一篇:党课开讲啦观后感(热门6篇)
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00字左右(推荐7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