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准确说他只是想成为政治家,以振兴楚国。但楚王在后来对其疏远,故写诗以期望楚王的醒悟。楚国是巫风盛行的地方,所以屈原担任过三闾大夫,并著有《九歌》。《九歌》是屈原整理民间的内容,用艺术加工而成。其中“洞庭波兮木叶下”可以称得上描写秋天的绝作。
屈原协助楚王时,可谓是军事雄厚,经济发达。但是楚王不能明是非,辨忠奸,听尽谗言,疏远屈原,以至几十年后败于秦国。当时社会风气黑暗,君王昏庸是导致屈原失败的外因,而内因则可以说是,屈原太过于坚持原来的道路,坚决的不妥协,完全的无所畏忌,使得他与贵族和楚王的矛盾日益加深。有学者认为:屈原不懂运用当时的政治风气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中的.《雷电颂》表达了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追求光明的热切愿望。而《离骚》比《雷电颂》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若用竹简书写《离骚》竟有200片之多,故此篇一出震惊楚国,传到贵族手中,使得他们之间的矛盾更进一步加剧。屈原以诗歌为利剑,指斥楚王,追慕圣人,捍卫理想,坚守自励。这把利剑最终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条艰苦的道路最终还是断绝了!
梨院融融的院落里,和着柳絮,阵阵书香传来,奏出一曲悲壮的乐章。
屈原,一位如明月般皎洁的男子。他有一颗明珠般不甘平凡的心。他,是过往人世间的神灵,不会去承载世俗的沉重。但为何世俗的枷锁却非要禁锢月的精魂?
心如月,神如月,乘月而来,又御月而去,只留下一曲千古绝唱,仍在熠熠生辉。
弦断,命也断。屈原的赤子之心在亘古的尘埃中,盘桓,蹁跹。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于回忆中遇见屈原,那衣袂飘飘的洒脱。
这乐章穿过了秦朝橘红的'烟尘与战国暗黄的天宇,来到这月光如水的院落,是龙姿凤章的他汨罗江畔前的千古绝唱么?儒雅的外表下又是怎样的高贵心灵?面对国破家亡,他选择清高的坚持,坚守自己心中高贵的选择。难怪千百年后,他那惊世骇俗的选择会流芳于大千世界。
这个如月皎洁的儒雅男子,经历了国破后,他的心沉在九渊之底。千古绝唱,拨动心弦。弦响心动。这不是轻轻拨动,而是强烈如斯。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屈原朦胧的醉酒中消逝。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在朝代的废墟中,一个闪耀的名字冉冉升起,挣断世俗的枷锁,融入历史长河中,成为了它的一部分,这个名字,就是“屈原”。皎洁的月光下,风在怒号,仿佛为屈原的遭遇感到不满;波涛汹涌,滔滔江水也为这不公平的世界愤怒。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浮沉乱世中,汨罗江畔的屈原,身穿白袍,慢慢地扬起襟袖。腰间的长剑,冰冷如他已经对世界绝望的心。轻轻地握住剑把,纵身一跃,将所有不甘、委屈、伤心、愤怒一起葬入滚滚江水之中,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香草上还留着屈原的颀长的残影和幽幽的泪滴,还有他的“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长叹……才华超人却无处器重的屈原永远地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世界。
如果说,《诗经》曾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化作数百年和声,慰藉了黄河流域的人伦离乱和世情失落,那么,屈原的使命就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个人,没有和声。他一意孤行,拒绝慰藉。他心九天,不在世情……
于是,我们看到屈原走来了,戴着花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这么一个模样出现在诸子百家风尘奔波的黄河流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请注意,这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体形象出现的伟大诗人。《诗经》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但是抽去任何一级台阶,都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时至今日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我们一向冠以他爱国诗人的`名头,却没有想到他的自沉也许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
帝王权谋可以伤害他,却不能控制他;儒家道家可以滋养他,却不能拯救他。一个多愁善感的孤独生命发出的声音似乎无力改易国计民生,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低头思考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仍然孤独却又不再孤独,他因唤醒了人们长久被共同话语掩埋的心灵秘窟而产生了强大的震撼效应。屈原不像诸子百家那样总是表现出大道在心,平静从容,不惊不诧。相反,他有那么多的惊诧,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不忍,因此又伴随着那么多的眼泪和叹息。他对幽兰变成萧艾非常奇怪,他更不理解为什么美人总是难见。明君总是不醒。他更惊叹众人为何那么喜欢谣言,又那么冷落贤良……总之,他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他曾写过著名的《天问》,其实心中埋藏着更多的《世问》和《人问》。他是一个询问者,而不是解答者,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因此,他也就从文化的边缘走到了中心。如果说,《诗经》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
历史上有很多为国捐躯的英雄:董存瑞、刘胡兰、邱少云、王二小……他们用血肉铸就了新中国的成立。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做官时,处处为国家百姓着想。但奸臣们恨透了屈原,用计将他流放到湘南。后来楚国被秦国欺凌的消息不断传来,屈原最后跳进汨罗江里自杀了。
屈原有一颗爱国的心,但屈原身旁的奸臣太多,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爱国之心。他又不愿和那些奸臣同流合污,最终选择了自杀。我觉得做人应该像屈原一样,善于分清善恶、美丑,不要被恶势力吓倒,要与他们斗争到底!屈原的.爱国精神让我感动。
这让我想起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黄继光,一九五二年十月十四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了,十月十九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夺下五九七点九高地。当部队受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在战友负伤、自己的弹药用尽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他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黄继光舍己为国的精神铸就了战争胜利,他不怕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
是啊,除了黄继光和屈原外还有无数革命烈士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为了人民不受欺侮,为了我们生活得幸福,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之歌。是他们用流血牺牲使我们在和平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让我们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
每当到了端午节。我就想到了屈原。一个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的大英雄。却因为有一个昏庸无能的昏君,送掉了这样大好河山以及一名这么心怀抱负的英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l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你,就是这一跃。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起成为中国的传说。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国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己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但是我想你现在知道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一定会感到很欣慰。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今天,我们仍然过着这端午节,为的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虽然屈原拥有惊人的历史地位甚至坐拥一个传统节日,屈原其人其作品却在公众话语甚至高等文学教育中讨论度并不高。除了曲高和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嫉妒。
一个太完美的形象各个维度上都远超常人甚至那个时代的其他高人的时候,就会产生对接受群体和传播群体的全方位的生命屏蔽。同时代很少会有人喜欢这个被自己认定了这辈子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比肩的天才,同理推之于异代。同代人显然弄臣事主的宋玉是见不得屈原的孤直高洁的,因为屈原在楚王面前的站立之姿甚或其大祭司的身份让楚王礼让三分会显露出自己的人格渺小卑下。屈原正统贵族的血统也让宋玉等一干文学侍从敢怒而不敢言。这就凸显出屈原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他除了用自己的人格和作品开辟了文学的领域之外,也为文学注入了基础的尊严。时时刻刻提醒后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不准跪,不准说谎,更不准其它一切乱七八糟的魑魅魍魉。
终究世俗还是喜欢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中原帝王喜欢去泰山封禅不外乎小平原上就只有这么个高出地平线的存在。当你和当时的群臣说昆仑山时他们会觉得你很奇怪,而当你继续说珠穆朗玛峰的时候就没人理你了。
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把屈原留给司马迁和懂他真正价值帝国贵族们就好。民众过民众的节,享受他们的假日,学者对有资质有信念的学生薪火相传,两两相安。北斗星和启明星没必要时时刻刻闪烁在天际指引方向,白天来了就藏起自己的光交给太阳;高峰也没必要对所有人宣示自己的高度,只需要留出点小径给愿意攀登的人往返奔忙。
悠悠两汉,从精神内核上得屈子之精华的留下名姓的不过司马迁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