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1000字(汇总4篇)

个人学习 8 2023-11-07 21:43:12

1984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读完《激荡三十年》,豁然开朗。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想要过河,谈何容易?船是没有的,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让我们崛起。游泳也是如此,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样子货比划比划还可以,核心技术是没有的。抬起头来趟水过河呢,河水中暗流汹涌,想要站直了别趴下,没有个抓手做支撑,也是万万走不动的。剩下的就只有潜入河水,在水中找到一块大石头,死死抓住,站稳了脚跟就赶快寻找下一块大石头,中间还要抽空呼一口气,有时候好不容易抓到了一块大石头,还是松动的,甚至有时候还非常凶险,稍有不慎,就会被河水冲走。

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从浅滩走入河水,激流中奋斗,如今我们来到了河水的中央,这里看似平坦,实则暗流涌动,但是我们知道,目标就在前方,只要目标不变,艰苦奋斗,终能到达。

1978年,当中国从一片泥泞中站立起来的时候,发现前方的路已经不见了,未来在哪里?怎么走?整个国家陷入了迷茫之中。但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被困难打倒过,小岗村的手印按下了中国重启的按钮,中国这辆巨型机车发动起来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先行者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开始尝试进行经济建设。

正当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进之时,谁也不会想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随之而来,这些对于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中国而言,都是陌生甚至于可怕的东西,其危险性丝毫不亚于经济停滞所带来的崩溃。但是中国依然没有在这样巨大的危险面前低头,我们知道无论多大的危险,社会依然要前进,困难依然要面对。经济调控、打击投机倒把、惩治经济犯罪,一时间国家肃然,经济活动戛然而止。今后的路如何走,姓社还是姓资,社会主义道路还能不能走下去。_同志高瞻远瞩,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问题,从中央的高度迅速调整认识,发展经济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可以因噎废食。由此中国经济再次走入了快车道。

之后的中国经济一直沿着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路线在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通过逐渐的左右调和,中国慢慢走向了正确的道路。企业发展走上了正轨,国家经济逐渐稳定,我们安全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全球性经济事件,GDP常年保持在高增长的水平上,并最终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当然在随后的十年,我们不出意料地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

如今回头看去,国家的发展没有一帆风顺,没有既定路线,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教科书,我们只能靠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国家,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把我们这样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逐步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大国

两个一百年,现在我们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调整我们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求量”到“求质”,不仅要持续保持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也要加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这些都是摆在我们这个国家面前的新课题。

但是从这本《激荡三十年》中我们能够读到,我们这个国家从来都不缺少智慧,从来都不畏惧困难,我们有信心,摸着石头也能过河!

1984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在这一点上,吴晓波做出了富有借鉴意义的尝试。改革三十年历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沿革过程,在它之中是一个个交织着个体与社会、变革与探索,矛盾和进步的故事。吴晓波著书的材料来源主要是历年新闻报道,他在大量新闻史料中寻找到主要线索,将历史背景、企业故事、个体命运交错叙述,呈现出一幅庞杂却蕴含着必然性的社会图景,的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其比较全面的把握这一历史过程。这源于吴晓波能够用一套思维方式来解构这段历史,在这一点上说,《激荡三十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然而,让这本书具有激荡感的演绎手法,也恰恰是本书的一大不足。对历史的简化,片段化的叙事方式,描述性语言的大量运用,尽管让艰难曲折的改革历程拥有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文学魅力,但同时造成了本书理性的欠缺,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不足。毕竟,历史的必然并不同于戏剧式的必然,更多的应该是历史规律的运行逻辑。在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历史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通过阅读本书,我开始试图将中国社会变革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国企改革,金融体系的建立,农村改革,引进外资,中国企业家等,正如上文所说,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是认识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本文也希望能救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梳理和一些初步的探讨。

1984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年有余,若以1978年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则前后两个时期刚好在这六十年中各占三十年的时间。而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十年来所生所长的环境正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年代。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我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只能来自父辈的描述以及历史课本,而这最近的三十年,却是亲身经历并体验着国家、社会乃至身边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改革开放的前些年正值懵懂孩提时代,对于很多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并无太多感触,但是当读到吴晓波先生所著的《激荡三十年》一书时,却如同又被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让我回归到那个时代,重新审视了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三十年历程。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主要为我们描述了数百位中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们在1978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间的奋斗历史。文中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缩影的这些企业家的成长历程。其中不乏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_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也有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样在当代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同时,也详细记录了年广九、_、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命运沉浮录。时至今日,无论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名人是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翘楚,又或是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又或是泯然众人成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激荡三十年》都将他们作为这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用他们的成功或者失败之路勾绘出一幅白描版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画卷,同时,也为世人讲述了一段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崛起的历史。

同时,通过这本书中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透过这些各种各样的现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和发迹史,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时势造英雄,这些风云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离不开时代的大形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无古人并无成功的道路可借鉴,因此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正如婴儿蹒跚学步,需要不断调整自我,不断明确目标,这样就不可避免影响到个人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是决定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是对受数千年封建主义思想紧紧束缚的人性的一次解放,但是并不意味着做事可以完全自由主义,如果不能坚持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改革的过程中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则最终必然要走向旁门左道甚至锒铛入狱。

以上是读完《激荡三十年》后的一点点感触,我想再过三十年来读,《激荡三十年》仍然是一本好书,不仅在于其以纪实手法描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段激动人心的岁月变迁,更在于它激发了青年人对国家经济发展史的兴趣。

1984读后感1000字 第4篇

近期我看了一部吴晓波先生的作品《激荡三十年》,颇有体会。现欲写下我的所思所感,请党组织审阅。

思过去,看现在,近将来是这本书撰写的结构。吴晓波是一名成功的记者,他用三十年的不懈的观察,为人们展现了中国过去、现在,而未来呼之欲出。他深入浅出的分析,使人深刻。有人为此叫好,有人提出质疑,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本成功的书。

《激荡三十年》描绘的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崛起的历史,书中记录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每个人的历史都好像是一部传奇,记载着太多矛盾却又和谐的因素。无论今日他们或成为福布斯富豪,或成为阶下囚,或又成为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太多的巨人,在经历风雨后成为时代的楷模,众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一是万事开头难,勇者亦无疆。源起于_后百废待新的危急时刻,1978年的中国在_的英明决策下,中国人民的思想渐渐开阔,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好像每一天都能翻出一个新的世界。然而,在面对一堆烂摊子的时候,勇气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人类的求生意志与追求更好生活和向往有异曲同工之妙,怀抱着一份美好的希望,浮沉在功成名就之后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可是,唯有经得起浮沉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

二是唯有功夫深,铁柱磨成针。当你产生愿望、有对美好的生活的无限向往时,必须付诸于行动。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这三十年中,没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是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他们都在这个时代留下了自己的注脚。王石,从当年一个靠卖玉米获得第一桶金的饲料中产阶商人到到如今万料集团的董事长、房产界巨头;_,从当初的创业巨人到一夜破产,负债亿,再到靠着脑白金东山再起,变成如今的保健巨鳄、他们不是神,他们的事迹也不是神话。

三是英雄不问出处,梦想百无禁忌。三十年铸就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人从凡人走向家喻户晓的成功者,带着血气方刚的野心,开疆扩土,攻城略池。原本是草莽,却在转眼间获得了英雄的荣光。时代总是存在它的局限性,即便在倡导着民主、自由的西方,也不见得海纳百川,倒是孔老夫子提出的,和而不同。英雄不问出身,也就是说英雄的出现并不是上天注定的事,而是要靠后天的奋斗。所谓奋斗,也就是应当走他人所不敢走、明日大家蜂拥而至的道路。除了眼力,还要有魄力。时代铸就英雄,英雄彰显时代。这些企业家的命运与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紧紧捆绑在一起,是注定要在中国企业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四是领导人锐意创新,企业家把握先机。在这三十年的宏伟绘图上,不仅有企业家的影子,更有我国领导人的影子。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往繁荣富强的大门;他的继往者_,却是在这扇大门打开后各种混乱涌动之际,用强有力的节奏将改革继续深入执行下去的经济沙皇。

五是困难不曾褪去,博弈与和谐共生。从这本书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问题远远没有解决,仍存在以下几个大问题:首先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使得我国实现了从计划到市场经济转型的目标,但要转型成功还需下大功夫。其次是市场主体力量发生变换与博弈。然后是改革进程中企业家的命运值得我们关注。最后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核心技术的落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空头。一时的成败并不能决定事物最终的结果。从光荣与梦想的憧憬到残酷无情的市场法则,在复杂的体制政策商业环境中,有的人看到了死亡,有的人看到了曙光。适者生存,在激荡的三十年里顽强的生存下来的这一代企业家为我们谱写了过去。未来,近在眼前。

上一篇:骆驼祥子观后感(推荐8篇)
下一篇:狂人日记读后感500字以上(通用8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