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观后感(精选9篇)

个人学习 25 2023-11-08 17:00:33

1919观后感 第1篇

《我的1919》是少有的我喜爱的革命建党片之一,道明叔不愧是老戏骨,扮演的顾维钧在电影中的表现实在是儒雅睿智风度翩翩,坚毅沉稳温润执着,纵然是弱国无外交,但是顾维钧在外交史上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唐德刚曾经在他的.《社会文化转型综论》中评价道:“中国百年外交史上只出了两个半外交家。一个是_,一个是李鸿章。顾维钧只算半个。”时代的局限,政府的孱弱,让顾维钧只能以这样的面目留之后世。在根本漠视弱小国家利益的集体安全制度下,顾维钧的施展空间是极其狭小的。

影片里顾维钧精彩而无力的抗争,其实只是在精英层面上的,民众了解不到,即使了解得到也无需赞赏。纳税人养活这些外交官,其目的无外乎要求以其专业本领为国争利,外交官不能按其要求拒签,那么民众自然需要发泄其不满。有人说,打顾维钧的人是盲目的和愚昧的爱国者,我却以为,顾维钧也的确应该了解到民众意识的觉醒是近代外交的巨大转型和巨大进步,这也是中国外交迈向近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因此这顿打让顾维钧郁闷,但并没有让他走向反面,民意在他这边,他终于可以违抗政府的训令。

顾维钧到会场然后拒签这段戏是导演虚构的,现实中,签字现场中国代表团的两张椅子是空着的,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的历史中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第一次坚决地对列强说“不”,终于打破了“始争终让”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退让。这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以后,中国一步步夺回了丧失的主权。

1919观后感 第2篇

2019年4月28日,学院团委组织我们观看了《我的1919》这部电影。很纪实的电影,像是顾维钧的自述,把1919年巴黎和会前后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

电影最开头的地方,乘着马车前来参会的衣冠楚楚的顾维钧被一大群一战欧洲伤兵拦住,车窗被敲碎,脸上带了伤,衣服也扯破了——从一开始仿佛就预示着巴黎和会里中国的狼狈和无力。

中国代表团在升旗仪式穿了汉装,这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希望在世界面前笔直地站立的仪式感,但是一句“弱国无外交”就道尽了一切。“如果中国参战,就以大国身份对待中国。”这是欧洲列强许下的空头支票,没有实力就拿不到平等的话语权。说好的五个代表席位被压缩成两个,据理力争竟然是为了换取英美法意对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同情!要通过别人的同情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多么无奈、多么可悲!

更可悲的是,外交官要看政府的脸色行事,而当时的_为了自身的利益一直对日本妥协。当时的中国政客仿佛是在拿国家利益换取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家族利益,完全无视了中国人民的意愿。在这样的国内政治背景下,作为外交官的顾维钧纵使旁征博引舌灿莲花,纵使有再大的人格魅力让列强的首脑和外交官乃至他国人民都敬佩他,也无济于事。

顾维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孤军奋战的,因为_并不支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有四万万中国同胞的支持的'。

我本来觉得肖克俭仅凭一腔热血并不会有用,这种冲动行事最后可能就会让别国把刺杀这样的黑锅扣在中国人头上,哪怕你没有做过,因为有暴力和示威游行的前科,你也会成为被怀疑的对象,这样不仅于国家无利,而且会让家人忧心。一开始的顾维钧大概和一开始的我的想法是差不多的,做事情要有大局观,肖克俭的冲动只会让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白费。

但是到了影片的结尾,我突然反应过来这种天真的执拗和团结有多珍贵。以死抗议是爱国的赤子之心,这一把火点燃的是中国人的反抗精神,是压迫到极点看不见希望终于决定奋力反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终于从精神上挺直了的中国的脊梁。一个人的呐喊没有用,两个人的呐喊没有用,四万万人的呐喊终究会量变产生质变,会在世界上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最终迎来新生的希望。

勿忘历史,愿我们永葆爱国的赤子之心。

1919观后感 第3篇

《我的1919》是由黄健中执导的历史故事片,陈道明、何 政军、许晴等参加演出。本片获1999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男演员奖,获2000年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剧情表现了1919年巴黎和会上,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_全权代表与列强抗争的种种过程和爱国志士肖克俭为国请命最终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悲壮之举,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

1919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旨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和奠定和平基础的巴黎和会准备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时任驻美公使、全权代表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和会。然而在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等列强意欲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大环境下,中国代表团人数遭到削减、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眼看也要落入日本之手。顾维钧在会议上慷慨陈词,驳斥日方无理要求,公理在利益面前显得多么脆弱。巴黎和会最终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而软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国内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肖克俭等人也在巴黎集会抗议。

学生们全部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这部历史剧情大片,教室里洋溢着悲愤严肃的氛围,同学们为中国巴黎和会的失败,外国列强欺负中国的'时候攥紧拳头,深感愤慨;也为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的时候而油然而生自豪之感。一股深厚的爱国之情随着影片剧情发展不断在同学们心中涌动,最后迸发,直至影片结束也无法忘怀,感触之深,久久的在同学心中徘徊徜徉。

1919观后感 第4篇

在查阅五四运动科普视频时,看到了《我的1919》电影片段,找来一看,看完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对一些历史事件更加了解一些

在初中历史课本上便学过五四运动、巴黎和会这些,不过当时对这些历史事件并不是很理解,不知道这些活动的目的,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当时国家的意义。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对事件的历史背景、事件的经过、事件的影响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二、外交官

如今,我国外交部每天都要开新闻发布会,对外界传达我国的各种政策方针信息。外交发言人每天都要回答记者的各种各样的提问,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记者,问出的一些刁难的问题,发言人总能进行精彩的反驳。感觉这些外交官真得厉害,首先他们对国际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回答各种各样的记者问题;另外他们还能随机应变,对一些别有用心的记者还以颜色,还不失风度。电影中的顾维钧也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官,面对他国的野心,顾表现得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我国的权益,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外交的无奈

在二十世纪初期,我国还处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国力衰弱。虽然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但他国还是不怕你的,还逼迫签署各种无理的条约。在这种情况下,再优秀的外交官可能也无法改变这种局势,唯有吾辈当自强,整个国家都强大起来。

四、学生运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那些大学生点赞,他们没有选择沉默,甚至有些人献出了生命,才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日子,真得不容易。

1919观后感 第5篇

在《我的1919》影片中描述上世纪初,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_全权代表参加1919巴黎和会的种种经历和他的挚友华裔留法爱国知识分子肖克俭为抗争列强,讨回正义感人肺腑的事件。影片充分表现了中国在列强的国际会议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就是深刻烙印在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在这个和平年代,这句话我们需要常响耳畔。须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

1919观后感 第6篇

历史课上,我们曾看过一个小片段,顾维钧,这个杰出的外交家,在第一次和会上亮相发言,这段小视频全班人都全神贯注地观看,没有人不钦佩顾维钧,这个令人敬仰的人!

而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电影,看的就是这个《我的1919》,感触更加深刻!

顾维钧,一个永远让人赞颂的名字,不会被抹灭,这个名字响亮又永恒,他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巴黎和会上做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际委员会向中国代表团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候,是他,勇敢地站出来,并致以完美的一击。他通晓英语,法语,却义无反顾地用汉语发言,他非常伟大!

至今,顾维钧第一次在和会上亮相的.场面我仍记忆犹新,那是不容被忘记的。会议上,牧野男爵非但对山东特权的事情只字不提,还不留情面的羞辱了中国代表,而这个时候,就在这个时候,顾维钧并没有退缩,反倒是挺起胸膛走上前,用汉语发表了演讲。这点小伎俩就激怒了牧野男爵,因此他说“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在其他战胜国代表的嘲笑声中他掷地有声的开始反击,“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盗窃,是不是无耻,是不是极端的无耻”。一段热血澎湃的演讲,体现出他的不满,体现出全中国人民的不满。“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多么充满智慧的一句话,让在座的各位无不惊叹于他的智慧。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他是一只智慧的老鼠,美国总统威尔逊说他是一个充满斗志的诸葛亮,他赢得了这次会议的胜利,中国将永不屈服。

然而,事情的结果未能被改变,最高委员会最终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然后再由日本将租借地归还给中国,但归还后仍享有全部经济权利包括胶州铁路,这无疑是对中国的羞辱,对中国来说这是不公平的,这是不平等的!我们绝不会同意!

1919年6月28日,这一天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屈辱的一天。在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仪式上,顾维钧没有让四万中国人民失望。中国成了在战胜国中唯一没有签字的国家。

1919年6月28日,中国人终于第一次向列强说——不!

这段国耻,我们不能忘记,它是不可抹灭的!我们要变的更强大,这样才不会被欺负,被侮辱!

1919观后感 第7篇

观赏中国近代史的有关记实片,最强烈的情感总是思不可揭。首先是对列强对中国的蹂蹑。中国的近代史无疑是一部血泪史,除了“巴黎和约”的耻辱,我们更有举不胜举的例子,历代史实。中国遭受的磨难会活在当下的我们无不有一股拍案而起的冲动,然后再痛发一副理论表达自己的一腔热血,情绪因人而异。但总逃避不了那个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被挨打。

其次我们也还对一部分国人同胞感到愤恨。在《我的1919》这部影片中我们虽然看不到鲁迅先笔下的“懦夫”,但仔细琢磨片中中国代表团的个别人物,其实他们的实质也离“懦夫”不远。他们是外国人所谓的“没有剪辫子的中国人”,他们逃避在席上发言,推脱责任,不愿意面对中国遭受的耻辱,甚至对顾维君表示嗤之以鼻这种人也是中国的一大耻辱,他们不能真正站在国人的立场,与祖国荣誉与共。

这里还要提及一个人物是顾维君的这位朋友,即梅的丈夫,他也是很多同学表示不满的对象,尽管他不是“懦夫”,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称他为“莽勇”在这部影片中他的行动似乎只让我们看到他顾维君带来的麻烦与他妻子带来的伤害。虽然我不会说他“勇”,但最后他自焚的刹那,我已经不能单用“佩服”,他的勇气来形容自己强烈的情感了。如果需要牺牲这么一条铁汉子的生命才足以唤醒中国人的话,那么这又是否反映了另一个极端的问题,那就真正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群人了。然而,在这部影片的描述中似乎他不自焚,顾也绝对不会在和约上签字,那么他的牺牲最终换来了什么呢,也许只留下了一个可怜的梅。

当然,我只说了这部影片中的'一些负面,它所要的主要还是像顾这样振奋人心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来。陈道明作为实力派演员应该说将这个角色诠释得足够全人满意。如果当代多几个像他一样的中国人,那么中国可能就不至于遭受那么多的磨难和耻辱,很多同学都纷纷这么说。我没有太大的观念。毕竟挽救中国需要的还是一批人而不是几个人,就像中国_,当然好的领袖才能带领一支好的队伍。但历史毕竟已经不能重写了,如果也只是如果,我所庆幸的是自己生活在_创造的新中国,庆幸他们终于带领中国走向光明,走向富强。

1919观后感 第8篇

今天下午我们整个初二年级在大礼堂观看了纪录片《我的1919》。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这样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_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我们都应该向前进。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只能够盲目的麻痹自己。死亡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只是懦弱的表现。创造,拿起手中的工作。因为我们在推动这个社会!

1919观后感 第9篇

走过那年,残酷的战争结束的那年。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我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我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因为,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请13亿的中国人牢牢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中国需要强大,更是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要挑起这个重担,而且,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好!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读后感300字(热门5篇)
下一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左右(通用8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