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青春观后感(优选8篇)

个人学习 25 2023-11-08 18:36:17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第1篇

第一季圆满收官,或将输出海外

“当我走出演播室,我的面前是已经泛亮的天色,我的身后是在黑暗当中正拆除的舞台,我在这个中间,多么强烈的对比。再过几个小时,那个我为它辛苦了一年多的舞台就会消失。我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在心底和它说再见……”这是主持人董卿回忆起《朗读者》最后一次录制时的场景。这档掀起朗读热潮的文化节目,前晚在央视一套、昨晚在央视三套播出了第一季最后一期,第二季预计将于明年和观众见面。

收官之作“大手笔”,8位文艺界大家献声“致青春”

《朗读者》第一季最后一期,关键词是“青春”。节目请来了郎平和女排姑娘、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诗人余秀华……节目尾声,更有8位特别的朗读者独家献声。他们中最年轻的75岁,最年长的102岁,都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虽然他们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声音甚至还有些颤抖,但对观众的触动却是巨大的。网友直呼:“这个逆天阵容!给节目组跪了。”

“看到这个结尾真的很惊喜。”观众王可怡说,从这些加起来700多岁的大家身上,深深感受到了青春的力量。“青春是韩美林念起《初恋》中乍甜还酸的青苹果的美好;是冯骥才《哦,中学时代》中把这时光变成希望的一切的坚决;是贺敬之《雷锋之歌》中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的磅礴;是钱谷融朗读鲁迅的《生命的路》中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的奔跑;是余光中《民歌》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自豪;是乔羽作词的《难忘今宵》中青山在,人未老的豪情……青春就是希望和无悔的选择。”

12期节目期期引发共鸣,文化魅力打动观众

第一期是“遇见”,接下来是“陪伴”、“选择”、“礼物”……《朗读者》12期节目的关键词,每次都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这让节目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节目播出3个月以来,在豆瓣网评分最高达分,连续6周位列豆瓣综艺板块推荐位第一。截至5月1日,《朗读者》节目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亿次。

在引发朗读热潮的同时,《朗读者》以声载道、以文传情的核心思想更是获得了高度肯定。作为衡量事件现象级程度的重要指标,《朗读者》在微信公众号上阅读量达10万+的“爆文”已累计达225篇。

与大多数综艺节目“全明星阵容”不同,《朗读者》拼的是内涵和文化魅力。比如第一期节目的最后一位嘉宾、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应该说是第一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他的讲述却引起了最多的关注和赞赏。正如董卿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我觉得大众并不在乎是否熟悉这个人,而是看他的讲述能不能引发共鸣。许老先生的可爱、执著、情难自禁,真的是打动了无数人。”

戛纳电视节引关注,《朗读者》或将输出海外

《朗读者》不仅在国内成为现象级节目,在海外也引起了关注。

上个月,在世界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视听与数字内容交易会——戛纳电视节举行期间,法国赫夫·休伯特电视制作公司发来邮件,询问《朗读者》是否有出售节目模式的意向,并在邮件中大赞《朗读者》。赫夫·休伯特电视制作公司表示,《朗读者》是他们近年来看到的最让人眼前一亮、最令人兴奋的文化类节目,他们想购买《朗读者》的节目模式,在法国以及比利时、瑞士等法语区播出,他们有信心该节目会在欧洲掀起一阵朗读的风潮。

如果双方合作顺利,在不久的将来,观众就可以看到海外版的《朗读者》了。国外制作公司对《朗读者》的看好,将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节目模式的对外输出,体现了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给中国的综艺节目特别是文化类节目打开了一扇窗户。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第2篇

终于有幸跟妈妈看《朗读者》。收获很多。

因为我是写完作业才跟着妈妈看。正好看到董卿阿姨采访王石。我记下来了这句话: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有了追求,有了比较,有了竞争。我们赋予它有了意义。真的意义,就在于做的过程中!

我记得看过毕淑敏老师也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其实和周围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一定说它有意义,就是人赋予的!我们能成为人,能享受这世间的一切阳光雨露,风雨人生,一定要活得有意义。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我们该如何走过属于我们的一生呢?是啊,如果说:“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要意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目标,那么我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有声有色”。

在我们的学校里,同学们参加了各自喜欢的特色活动,因为是自己报的志愿,所以,活动起来也是有声有色、操场上的足球队的同学们生龙活虎的奔跑,碰撞了,跌倒了,流血了,没有一个同学抱怨。舞蹈教室的同学们随着悠扬的曲子翩翩起舞,还是一个个精灵,用舞姿来表达对母校,对老师们的热爱。乐器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一首首曲子从音乐教师传出,回荡在整个校园的上空,抒发着对老师,对祖国的爱!每个活动室的同学们都希望在短暂的时间内有所收获。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老师同学,爱我们的家乡,更爱我们的祖国。

活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就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真实的意义!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第3篇

《朗读者》:汉娜施密兹的最后一次审判 当情欲演变成爱情,他便已经坠入了最黑暗的深渊,就像滚烫的烙铁被按在了最稚嫩的肌肤之上,而她在他身上所留下的记忆烙印,将伴随他一生之久。——基督山伯爵 题 那一年男孩15岁,女人意外地帮助了这个身染疾病的孩子,他们邂逅于狭窄的楼道之中,那一年女人36岁,女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撩动着这位正值青春期的男孩。男孩的眼中充满着对异性的渴望,第一次的床第之欢开启了男孩未曾开启的心房,此后的每一次交合都让他们离自己最初的目的越来越远,直到女人的不告而别。女人与男孩的第一次交合并不带有任何明确的目的性,她只是爽快地揭露了男孩再次来这里找她的目的,她直接了当,不带半点犹豫,人类本身的性本能支配着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那是纯粹的情欲。有一天男孩突然想知道女人的名字,他爱上了这个女人,汉娜·施密兹——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男孩对女人的情欲变成了爱,但女人却并没有把麦克·伯格这个名字刻在心中。

这样的故事若是放在过去,很容易被认定为是一种畸恋,而汉娜·施密兹的这种行为也无可厚非的可以被认定为是_少年,即便是定义为诱奸也似乎并不过分。很庆幸今天的社会比过去要自由的多,因为放在今天,这至少不会被认为是畸恋。无论汉娜最初是出于什么目的和麦克发生了关系,最终这种情欲都演变成了一段伟大的.爱,至少对于男孩来说,他永远都没有办法忘却汉娜对于自己的影响;那么对于汉娜,也许只有在她收到磁带的那一刻,她才开始感受到男孩对她的爱,而此刻的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狱中囚徒了。 《朗读者》本身应该属于一个爱情故事,然而这个爱情故事却涉及到了比爱情主题更高的内容,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男孩无意间邂逅的那个女人在消失多年之后出现在了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她同其他几位妇女一同被控告参与了对犹太人的屠杀行为。尽管我们在影片中没有看到一套党卫军制服,没有看到一个党卫军的标志,但是这种指责却比利剑更加具有穿透力,这把利剑所选择的刺入点是战争年代中那些最普通的妇女,像汉娜这样的妇女。她们软弱、没有依靠、甚至没有文化,然而却在无知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次惨绝人寰的罪行。与受害者相比,到底谁的经历更具有悲剧性?受害者死了,汉娜还活着,这种苍白地生存其实比死亡更加可怕,就好比是坠入了无间地狱,“为无量受业报之界”,汉娜得用自己的一生来反省自己犯下的罪,而偏偏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文盲来说又显得如此矛盾。

对于屠杀主题的谴责以及反思是男孩与汉娜这段爱情纠葛的插曲,男孩爱上了汉娜,他的爱人犯下了最令人震惊的罪,在法庭上还遭遇了其他共犯的联合指控,男孩有能力证明这种指控是不实的,但是汉娜自己却认罪了。汉娜不愿意别人知道她是一个文盲,就像男孩说的,她害羞。汉娜不希望别人知道她不识字,她希望自己能够像普通人一样被对待。男孩一直都深爱着汉娜,最终他选择了帮助汉娜保守这个秘密。 为了保护这个秘密,你可以做到何种程度?这是影片《朗读者》所要极力表达的爱的真谛。因此归根结底,影片的大框架始终都是一部爱情电影。男孩为了保护这个自己最爱的女人,他可以忍受长时间不与她见面,可以忍受她把自己投入_。他知道汉娜喜欢读书,但是却苦于不识字,他离了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用录音记录自己朗读的著作,将一盒盒磁带邮寄给狱中的汉娜。 女人起初并没有把男孩放在心上,男孩对于年轻时的她来说仅仅是单纯的情欲用品,那时候她孤独,她寂寞,她每天所作的仅仅是上班以及打理家务,男孩的出现丰富了她匮乏的日常生活,也填补了她感情的空白。情欲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了爱情,她们之间的首次争吵正是这种转变开始时的结果。汉娜因为男孩没有去第一节车厢找她而生气,男孩因为汉娜没去第二节车厢吻他而感到恼怒,情感非我期中的二者互相责怪的同时,爱情也在他们身上迅速地发芽生长。 汉娜离开了这座城市,离开了男孩,这中间发生的事情是一段空白,只有在法庭审判中我们依稀得知了一些汉娜的生活状况。男孩走访了集中营的遗骸,也努力地想去_探望汉娜,他去了当年汉娜不告而别后所去的那个地方,他被岁月的沉重压的喘不过气来,他与自己的同学发生了关系,在这个爱他的女人身上发泄着他对于汉娜的爱。镜头的另外一边,汉娜久久地凝视着镜子中的自己,她试图透过肉体看到自己,也许透过脸部的线条,呈现给她的是自己的灵魂,也是走上最终审判前的一次自我透视,没人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是否想到过那个可怜的男孩。

当汉娜收到男孩给她的那些磁带时,男孩浑厚的声音唤醒了她记忆深处的那段激情岁月,对于一个被无知残害得体无完肤的老人来说,男孩的声音就好比是希望的阳光,在晚年照进了她已生活了许久的深渊之中。她开始自学文字,开始给男孩写信,那是她生命中最愉快的时刻,此刻的汉娜充满着希望。如果说在相识初期,汉娜生命中的“希望”寄生于“情欲”,那么在此刻,灵与肉已经彻底分离,她蓦然回首,发现孩子一直待在原地,没有离开过。汉娜最终见到了男孩,此刻男孩也已经上了岁数。这次见面之后她知足了,当他得知男孩的婚姻已经结束时,她的心颤了一下,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汉娜偷偷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汉娜死了,但是她对于男孩的影响却是永久的,这一点已经无法改变。 《朗读者》的故事可以有很多层面的挖掘,就好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觉得它关注的焦点是二战中灭绝人性的屠杀,而并非爱情本身;当然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这种独特性是影片自身所特有的,它包含了人类社会中最敏感的主题,也包含了社会中那些最人本的东西。所有的一切都有着自身的不确定性,情欲可以变成爱情,无知可以变成屠刀,希望可以变成动力,随着时间不断前进,每一个人在镜子中的线条都发生着变化。 在最后一次审判开始前,在男孩与自己同学发生关系后独自离去的那天凌晨,汉娜·施密兹赤身裸体地面对着镜子,吸引她走到镜子前的并不是观赏自身线条的虚荣心,而是在镜子中能看到的自我令她震惊。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汉娜这个人物都将成为艺术创作上一个独特的印记被人所铭记,不是因为她的伟大,而是因为她的悲惨。

作为大屠杀施虐者的汉娜同时也是那段动荡岁月中一个最普通的受害者,审判日来临的那一刻,她势必也会被当作受害者进行公平的对待。而男孩对她那份执着地爱,就是上天给她的最丰厚的礼物。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第4篇

作为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传统文学作家,麦家曾凭借谍战小说《暗算》摘得中国传统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由他的每一部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曾一度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

虽然麦家凭借作品在业界和读者群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调内敛,极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此次,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是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父子故事。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致信儿子》是一封麦家写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的信件,字里行间,不但有麦家对儿子的叮咛嘱咐、有对生活感悟的分享、对人生的探讨、也有不吝表达的切切爱子之心。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第5篇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的忧伤满怀,等到那酷暑难捱,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在央视4月2日晚播出的《朗读者》中,演员张国强和在非洲马里壮烈牺牲的我市维和英雄申亮亮的战友们,一起为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朗诵诗歌《等着我吧》。申亮亮的父亲、母亲、姐姐来到现场,一起聆听这首感人心魄的诗。

在节目中,节目主持人董卿介绍,从1990年开始,我国开始派军事力量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当中。到目前为止,我国派出的国际维和军事人员超过了两万人次,为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了贡献。2017年,中国赴马里维和行动的全体官兵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几位参与马里维和行动的申亮亮的战友也在该节目中亮相。其中,司崇昶一腐一拐地来到现场。董卿介绍,司崇昶赴马里执行任务时受伤,现在还在康复中,所以,他无法长久地站立。

“有去了回来的,有去了没有回来的。”董卿声音低沉地说出这句话后,镜头对准了申亮亮的父亲申天国,他的眼睛红了、湿润了,明显在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悲伤。和去年相比,他又老了一些。

董卿接着说,司崇昶在2016年5月31日执行任务时受伤了,他的战友申亮亮却牺牲了。

“我每次想到这到心里特别不舒服,因为我失去了一个战友、兄弟。我记得,那里马里时间2016年5月31日2时50分左右,我和申亮亮执行站岗任务,一辆皮卡围着我们营区绕行两圈,开到离我们营区有200多米的一个小土包时,突然加速。这时候,亮亮就喊话制止,然后就指挥我开枪射击。这辆皮卡撞上营区外围的一个沙箱后翻车、着火。亮亮一把把我推了出去。他说:司崇昶,你快撤。我说:咱俩一块撤。亮亮说:我是主哨。然后,他一把把我推了出去。当时就爆炸了,我被炸飞、昏迷了。”司崇昶含泪讲述那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爆炸发生后,我带着快反班第一时间搜救哨兵,最先发现的是副哨司崇昶,他倚在一个小土坡上,胸前全是鲜血。我们在废墟里找到了亮亮,亮亮牺牲了。清理现场的时候,在亮亮的身下,我们看到了枪。就是这样一个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还手握着自己的武器,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还有一件事,我觉得特别遗憾。就是在爆炸的前一天,申亮亮找到我。他说:中队长,你给我理个发吧。我说:明天有勘察任务,我明天给你理。现在,这成了我一生的遗憾。”战友卞龙说。

“这是一个猝不及防的告别,带给战友们的是一种悲痛,带给申亮亮家人的,将会是一辈子的创伤。”董卿这样解读申亮亮的离去给战友和家人带来的影响。

在观众充满敬意的掌声里,董卿隆重介绍了申亮亮的妈妈杨秋花、爸爸申天国、姐姐申海霞。

申海霞说,直到现在,她还舍不得删掉弟弟的手机号,有时想亮亮了,她就会给他发微信:弟弟,姐姐想你了。晚上的时候,她就躺在床上,把弟弟以前发给自己的语音信息播放一遍,听听他的声音,就感觉他还在自己身边一样。

杨秋花说,亮亮是个孝顺的孩子,去年在母亲节到来之前,特意领着她去了一趟县城,给她买了一双旅游鞋。如今,这双鞋她还精心包好,舍不得穿。

今年的清明节,也将是申亮亮家人第一次在这个节日祭奠申亮亮,他们想给申亮亮说些什么?申海霞说:“好弟弟,忠孝不能两全,你为国家尽忠了,对于父母的这些孝,姐姐和哥哥替你完成。你在天堂那边,自己照顾好自己就行了,也要好好的。一家人永远都会想你的,放心吧。”

董卿说:“在阿拉曼英联邦士兵墓地上有这样一条墓志铭:对于世界你是一名战士,但是对于我,你是整个世界。我想,亮亮的离开,这样一次告别,可能是需要一个家庭,用一辈子去面对的创伤。”

现场的不少观众,都是含着眼泪看完这一段采访的。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第6篇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这两只小老鼠,会说话、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我想看了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衬了今天那句话: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心灵我们在路上了。这两只富有正义感的小动物,代替我们惩恶扬善。在虚拟的动物世界里,行侠仗义。

我三个月前关注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微信的公众号,起初我不太相信,以为是郑渊洁代笔,但是今天看了《朗读者》--《父与子》篇,了解到郑洪升86岁,每天4点半开始创作编写微博,我终于信了。

2012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独家发表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一次的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写下去。父亲说只要儿子坚持写下去他和妈妈就坚持活着。多么朴素的动力!

郑渊洁把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老师责令其当着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郑渊洁当堂点燃鞭炮被开除。郑渊洁害怕父亲责骂,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有情节、有转折、很煽情。郑洪升深明大义,决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儿子课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小学竞争大队长的时候,三年级的竞选演讲稿就是父亲替我写的,直到小学毕业前我都很认为父亲的作文水平比语文老师高。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书,我童年最好的礼物,就是父亲的书,大部分是童话书,也有故事集,其实,有书的日子都是节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郑渊洁就是用一种毅力来回馈父母的肯定,坚持将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杂志写了三十多年,发行几亿本,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我,也在努力的练习写作水平,尽量不让幼时父亲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饱读诗书,读写增文采。

从昨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点半,回到家中,我依旧要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文笔不写就生锈了。趁着中午喝了点茶叶强打精神,就是要向郑渊洁学习,他可以坚持几十年死磕一本杂志,我为什么不能坚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众号呢?当一件事坚持的足够久,就会成为习惯,如同营养融化进血管里。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第7篇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为“朗读者”,那让谁来朗诵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中,明星阵容包括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还有鲜花夫妇周小林殷洁,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这样的普通人。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题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实在是少见。

央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朗读者青春观后感 第8篇

朗读者是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生。2011年8月他选择了去湖南,落脚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当了一名村官。六年了,他现在的工资只有1700元。现场有人提问他,去农村有没有感觉大材小用?

他说:“我也不觉得我是一个大才,因为我在农村这样一个广阔天地里,它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这个小才,可以有了大用。”

董卿给观众读了一个数据:第一年,他帮所在村村民引进了80多万资金,建起了新的敬老院,然后三年里修了水渠,重新硬化了村公路,同时引进了信息化教学设备。

看着他脚穿解放鞋、数日不洗澡,扎根农村为民服务的淳朴形象,加上他那朴实无华的语言,怎能不让人们心生敬意?

和他一起上台的还有几位,也是和他一样回农村做贡献的各大名校的毕业生,他们一同朗读了迟子建的《泥泞》。

看到这里,我想说:这才是拥有热血的年轻人,拥有激情的年轻人,拥有风采的年轻人,拥有抱负的年轻人。这才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们向他们学习,回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因为农业是中国的希望!农业兴则万事兴,农民富则国家富!

上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600字五年级(优选13篇)
下一篇:读完项链的读后感(共6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