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观后感(合集8篇)

个人学习 19 2023-11-09 16:47:50

莫扎特观后感 第1篇

故事主人公是一个13岁的男孩,努力追求着成为天文学家的梦想,而他的父亲却想方设法地让他成为一名钢琴家。

“人生该不该被设计,该由谁来设计”,这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父亲通过强迫来预设孩子的人生,是大多数中国父母正在做的“正经事”。他们痴迷于比赛、证书和成果展示,却忽视孩子的自我意愿和真正喜好。

这时,来自阿尔法18星球的使者出现了。这个可爱的毛绒玩偶被小主人公叫作“莫扎特”,它来到地球就是为了纠正这个“未来伟大的天文学家”即将被迫改写的人生道路,进而完成拯救两颗行星的使命。

镜头聚焦到小主人公身上,他坐在钢琴前,呼吸着不自由的空气……家长们对孩子施加不适当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看起来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氛围。事实上,家长们都在潜意识里试图将他们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加给下一代。

莫扎特观后感 第2篇

今天,我和父母共同观看了《外太空的莫扎特》这一喜剧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的导演取材非常现实:主人公任小天从小父母离异,爸爸立志要培养任小天成为大钢琴家,于是每天逼着任小天练琴。直到一天,任小天遇到了一个被外星人“附身”的玩偶,他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巨变。

在我看来,在整部电影中刻画最为传神的就是由黄勃饰演的任大望,从他对任小天不止一次的责骂中,我们也逐渐了解了他的身世,他原本是一个热爱摇滚的乐手,与一个爱慕他的女人结婚,谁知道这个女人却是个势利眼,嫌弃他太穷,后来与一个富家老板结婚。而任小天的爸爸也只好把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全部寄托在任小天的身上。人们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报无数个课外班,恨不得榨干孩子的所有的休息时间。电影中的任大望也是如此——每天,任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如果琴练得不好,那就连半个小时的自由时间都没了。不仅如此,就算任小天只是看了一小会儿天文杂志,任大望也会毫不留情地撕碎儿子的限量版杂志,把任小天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直到爷爷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切。因为一直以来,任大望都在玩摇滚音乐,所以爷爷就总是希望他考一个文工团,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歌唱家。任大望从爷爷对他的日复一日的责骂中幡然醒悟。一直以来,任大望也在用爷爷教育他的方式去教育着任小天,所以任小天才会产生那么多的反抗情绪,一直以来,他都把自己的梦想强压在任小天身上,从而扼杀了他的自由以及梦想。原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件事,全世界都是统一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他们给我报画画班、架子鼓、跆拳道……有时妈妈看到电视上弹钢琴,突然就说:“儿子,你也去学钢琴吧!”看到体育频道,立刻就要联系学校,学打篮球……幸运的是我有个理智的爸爸,会听取我的意见,尊重我的选择。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过度了,就成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它不仅会损害孩子的身体,还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百害而无一利。希望每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看完这一部电影之后,能改变自己的看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活泼的人,而不是变本加厉地去摧残他们,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自由,实现自己的愿望,活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莫扎特观后感 第3篇

今天晚上,我和我妈妈一起去看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做《外太空的莫扎特》。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叫任小天的男孩,他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也只是在书海中凌波微步的普通人,但是他被爸爸逼着练钢琴,他不喜欢钢琴,他喜欢的是天文学,一天,他看见他弟弟的小学在举办模拟拍卖会,他阴差阳错的将他弟弟做的一个“四不像”拍了下来。还给他起名叫莫扎特,莫扎特外表丑萌丑萌的,却拥有神奇的能力,它来自阿尔法18星系,那是一个以艺术为能量的美丽星球,莫扎特以音乐为能量,它本体也不是长这样,而是通过精神能量投射,暂时借住在这个毛绒玩具身上。而任小天却有着一个天文梦,对星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渴望长大后当一个天文学家,这就是莫扎特来找他的原因,因为任小天以后会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但是,他爸爸的逼迫他的人生轨迹要发生变化啦!他爸爸年轻时爱摇滚,任大望的父亲却逼他学美声,如今又是一个轮回,任小天爱天文,他爸逼他弹钢琴,以一句熟悉的话,我都是为你好”,“我是你爸啊,怎么能害你呢”,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所擅长的那一套说辞。情真意切,掏心掏肺,理直气壮地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失败人生的那份沉重,强加在孩子尚且稚嫩的肩膀上。最后,在莫扎特的帮助下,任小天父子两人达成了和解,他成功回到了正轨。这个电影告诉我,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一味的把自己的心愿施加在孩子身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莫扎特观后感 第4篇

《外太空的莫扎特》中的主角任小天与爸爸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小天对天文学充满了兴趣,可是爸爸只想让他学好钢琴,认为钢琴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未来能混口饭吃。小天原本的钢琴水平也是一般,但这个一般在莫扎特到来以及小天在与爸爸约定自己进入“乐海杯”的决赛后再也不需要被逼着弹钢琴后,转身成为了“天才少年”,一路杀进决赛并取得了最后的冠军。小天与爸爸的矛盾在经历过一番挫折后也得到了解决。外星人莫扎特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修正了关键人物的“偏差”。小天的朋友们也都在朝着更好的未来进发。

这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喜剧,这样的设定无可厚非。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厅里至少有一半是小朋友,他们经常被逗得哈哈大笑,也证实了这样一部喜剧作品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是成功的。

童话是童年甚至是青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这里说的不是暗黑童话。因为,只有当你在故事里充分感受到美好后,才能在现实里感受更深的残酷。我们时常在长大后去回味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这是在回忆吗?不,我们只是在步入社会后,被真正的现实挤压、蹂躏,乃至囚禁,所以我们总是会带着为数不多的想象去寻找最温暖的抚慰。童年是一个每个不需要翅膀就能找到的最佳庇护所,但我更觉得这是一种逃避,就像我们对世外桃源的迷恋。

守护——纯真是无价的宝贝

守护是最纯洁、最坚定、最勇敢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想守护的人,又或者可以说是我们最爱的那些人,不管是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忠于职守的责任心,这种感情坚不可摧却往往能触动每一个人最柔软的地方。

《外太空的莫扎特》守护住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想象,他们相信外星人并且热爱探索未知,未来的星系交互就是在童年的纯真中萌芽。莫扎特的任务与其说是来修正小天人生的偏差,不如说是来帮助他守住纯真,所以莫扎特才总是“我是来保护你的”,爸爸强加在小天身上的意愿让他每天备受痛苦,倍感烦扰,如果没有莫扎特的到来,小天爸爸和爷爷的现在可能就是小天和爸爸的未来,哪有未来的那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呢。

这是这部更上一层的意义,它会逗得小孩子捧腹大笑,也会让陪同观看的大人陷入思考。当然这样的“思考”是完全不够的,我们真的不必放大多的希望再这样的电影上,是社会的“卷”造成了现在的教育困境,家长们想守护住孩子的纯真也是有心无力。这不是电影中父子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争吵,而是这个时代和这是社会对孩子的无情掠夺,摆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是无忧无虑的玩耍,而是实在的现实的未来。

织网——痛苦是永恒的现实

《外太空的莫扎特》用童话、快乐、梦幻为我们编织了一场最圆满的银幕神话。但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力量源于哪里?外太空的神秘力量,这是在现实里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存在,所以脱离这股力量,我们就能找到现实。

我以前也曾经为好莱坞的银幕神话做过辩解,我认为,生活都已经这般苦涩了,我沉浸在电影世界里放纵一下又如何,总不能我现实受尽万般苦难,看个电影还要泪流满面吧?现在,可能我的想法还是没有改变,但是我进不去电影的梦幻世界了。我无法像拉康的“二次同化”理论所说的那样,在黑暗的环境里把自己投射进银幕中去,我做不到,因为现实对普通人的残酷始终揪紧我的意识,我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放任自己沉浸、入迷。

看到小天在莫扎特的帮助用心感受自然万物,激发钢琴才华,进步飞速的时候,我只想到了以前的我。国内有太多作品告诉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做,我们就能实现质的飞跃,我以前深以为然,现在只觉得这样的状态下我可能真的只是大脑一片空白。所以,电影只是电影,它就跟蜘蛛一样,织好网静待猎物上钩。

有多少人看过蜘蛛结网,却只有那么一个苏格兰王子从蜘蛛七次结网中悟出了“坚持不懈”的道理,又有多少人被苹果砸到过,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电影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但它就跟苏格兰王子和牛顿一样,真正能够有所思并有所行的可能是万里挑一。

再美好的梦也终有醒来的一天,再残酷的现实也需要我们去面对,虽然纯真不在,但是我希望我能做一个勇敢的人,勇敢面对残酷,勇敢迎接现实。

莫扎特观后感 第5篇

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是由陈思诚担任编剧并执导,黄渤、荣梓杉主演的奇幻、喜剧、家庭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家庭和梦想的故事。

主角任大望一心想把喜好天文的儿子任小天培养成钢琴演奏家,为此父子争吵不断。神秘外星人莫扎特意外出现,并帮助任小天开启了和爸爸“斗智斗勇”的生活故事。

电影主角黄渤饰演的爸爸为了儿子的成长,放弃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事业,独自一人撑起了孩子的一片天空。在他的意识里,让儿子成为钢琴家获得荣誉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所以他请了钢琴老师培养孩子,自己每天监督儿子练钢琴,满满的父爱如山似海,溢于言表且显而易见。(涛先生、街玩儿)

但是这样的关爱真的是孩子最想要的吗?陈思诚导演表达过自己的创作初衷,“每个人不一定做过父母,但都当过孩子,我到现在还依旧会跟父母有摩擦和不理解”。

而普天之下的父母都喜欢说的那句话“我都是为你好”,在电影中反复地出现,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又勾起了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莫扎特观后感 第6篇

今天我的好朋友请我看了一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外星人偶然相遇的短暂生活,电影中的外星人名字叫莫扎特,他来自外太空,读到这里你们也应该知道电影名的来源了吧。

莫扎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黑黑的鼻子和小小的嘴巴,头上有一个像毛笔头一样的发型,它身体胖胖的,身上有着像熊猫一样的花纹,长得十分可爱。

整部电影以科幻为主题,剧情充满了幽默感,在电影中有很多激动人心的片段,比如说莫扎特帮助小男孩拿到了钢琴比赛第一名,而莫扎特被坏人抓走后,小男孩和他的小伙伴们历尽千辛万苦救出了它,这些片段让我难以忘怀。从这部电影中我体会到了莫扎特和小男孩的深厚友情,也告诉了我友情的重要性,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和我的朋友相处的。

如果你们也想了解一下这部令人心动的电影,那么就去看一看吧。

莫扎特观后感 第7篇

人们总是向上帝祈祷得到一些恩赐,比如天才,比如优雅,但总是会惊奇的发现自己所祈祷的居然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了体现,便只能够埋怨上帝的不公了。电影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为线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莫扎特的一生。这个角度无疑是高明的,嫉妒的眼光总是带有别样的感情色彩,有仇恨,也有羡慕。影片中莫扎特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不同寻常的,与未婚妻在公共场合打闹表现了他的不羁,而故意倒着讲话则表现出了他的聪慧。对于这一切,萨列里的态度都是不屑的,而当莫扎特一触碰到音乐,萨列里的态度又截然不同了,是佩服,甚至是仰慕了。然而他对莫扎特的仇恨又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仅是抢走了自己的风光,更是抢走了自己的爱情的仇恨。而他对他的仰慕,也是无穷的,甚至于发出了这世上只有我懂莫扎特的音乐的感慨。莫扎特不是谦虚的,因为谦虚这个词并不适用于天才,谦虚只会埋没他们的.才华,而不谦虚的人,尤其是天才,又是不幸的,这会引起许多不够有才华的人的嫉妒。天才不是早死就是疯了,莫扎特是属于前者的,这或许就是天才带给他最大的不幸吧!莫扎特的死,或许对于萨列里来说是无罪的,没有萨列里,就不会有《安魂曲》的诞生,这或许也就是萨列里为莫扎特唯一的帮助了吧!在德国一家歌剧院的门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巴赫带给我们神明的絮叨莫扎特带给我们天堂的欢笑贝多芬带给我们生命的火焰但上帝赐予人类音乐让我们不用言语也能向他祈祷完美的人不会存在,萨列里是,莫扎特也是。完美不会永恒,就像莫扎特的音乐,只会带给人瞬间的享受,创作它的人,总是早早的长眠于地下。

莫扎特观后感 第8篇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能害你吗?”电影的开头,是个直眉怒目的父亲。他是主角任小天的爸爸,任大望,也是一个中年落魄的退役摇滚歌手。他梦寐以求的,是儿子有一天能成为像朗朗那样的钢琴家。

从六岁起,任小天就开始苦练钢琴,但成为钢琴家并不是他心中的意愿,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天文!他幻想着有一天能发现外星文明,他期盼着去探索太空的奥秘。练琴对他来说,是心不甘情不愿。可是,任大望并不能理解儿子对天文学那几近疯狂的热爱。八年下来,任小天不仅没有按照父亲的预期弹奏好一曲《土耳其进行曲》,甚至展示才艺时,只有一首《小星星》能拿得出手。父亲怒火中烧,愈加责骂,愈多矛盾。

任大望,这个中国式家长,望子成龙之心急切,“激将法”是拿手好戏。在任小天看来,父亲总是那么严肃,还固执己见、没点儿人情味儿,成天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琴艺突飞猛进。怀揣梦想的更年期与崇尚热爱的青春期擦出了焦灼的火花,家里整日都弥漫着硝烟味儿。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观众,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任大望成事心切,把自己在音乐事业上的遗憾强加到了儿子身上,可他忘记了,任小天还是个不经世事的孩子;作为父亲,他并没有及时沟通,反而放任儿子不满的情绪肆意生长,最终落得个尴尬但不自知的亲子关系。他有些盲目,连使劲儿的方法都错了;目的本是让儿子更加优秀,结果却南辕北辙!任小天呢?作为儿子,他也的确承担着必不可少的责任——他忽视了长久以来父亲含辛茹苦的付出,他没有看见父亲为养家而去买保险时的'低声下气,他在父亲悉心教诲的时出言顶撞,他一声不吭就要离家出走……父子俩兜兜转转,没有长进,平添烦恼。

这种无端的矛盾在许多家庭中是常见的,一群群中国式家长教育方法大同小异,流行着“独裁式”的家风。家长们无非是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总是因为急于求成而误了个性的发展。孩子们当然“初生牛犊不怕虎”,凡此刻认为是“谬论”的,都不顾一切加以“抨击”。这种白费功夫的内耗,真的提倡吗?

为什么双方不能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呢?为什么不可以换位想想,各自真实的感受呢?

请多体谅自己的父母吧!即使是中国式,也是中国孩子最合适的。

请多倾听自家孩子的心声吧!就算有些莽撞,用心沟通后也会因此少了很多彷徨……

上一篇:罪恶观后感(通用7篇)
下一篇:雾都孤儿读后感3000字以上(汇总11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