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作文(共8篇)

个人学习 14 2023-11-15 09:43:01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作文 第1篇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遍,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还记得苏东坡被蹢吗?他当时已只不过是一个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着那些黎明百姓,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作文 第2篇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_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作文 第3篇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作文 第4篇

的一生有非常详细的讲述,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苏轼的性格。苏轼的一生极为曲折,尤其是中年以后,几乎没能在同一个地方待满一年,可以说是颠沛流离。但他无论是做官、隐居、还是流浪,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他都会乐在其中,并把这种超人的开朗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去。

苏轼的文学作品。苏轼的作品很多,出名的也几乎一样多,但没有一篇是虚情假意的。那“牛衣古柳卖黄瓜”并不是强颜欢笑,那十年的生死离别和路边的点点离人泪,也绝非造作。苏轼也喜作画,但不像常规画家一样画花鸟鱼虫。他爱画枯木、怪石,画满满的沧桑感。一株枯木斜在那儿,一块怪石卧在那儿,在苏轼的笔下就有了打动人心的美。苏轼的画也因此出了名,许多土豪出天价来竞争墨宝,但苏轼不为金钱所打动而卖他的画。

苏轼的仕途。苏轼这一生当的官也不少,但以地方官为主,在那当时他几乎是最受欢迎的地方太守,去哪儿哪儿的人就夹道欢迎,离开哪儿哪儿的人就痛哭流涕。苏东坡最大的功绩是整治西湖。

西湖的美与好,其实都是他发掘出来的。以前的西湖就像是一个人工臭水沟,水质极差,杂草丛生,沿岸的居民甚至不得不喝钱塘江微咸的水。苏轼神奇般的工程,才造就了现在的西湖。但是工程还未竣工,重用他的太后失权,两人都被小人暗算,年老的苏轼被流放到了荒芜人烟的海南。虽然他也向禹娘“试问岭南应不好”,但最后也“此心安放是吾乡”了。

苏轼的人格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作文 第5篇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_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作文 第6篇

要说我对苏轼最初的印象,便是那早已流芳百世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亲似孩童般的语言,给当时还在牙牙学语的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禁让人对这位甚是富有情调的大诗人产生了好感,也带我走向了一个新的天地,为那时的我打开了一个小小的诗词之门,虽然很小,但也让人流连忘返。把苏轼说是我对古代诗词的启蒙导师,一点也不为过。但那时你要是问我,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却或许只能回答,他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诗词写的很好的诗人,没有更多的了;再后来,也不过是坐倚窗前,靠窗而饮,望着那十五的圆月,感触良多,挥笔洒墨,大发情感的那一位诗人吧,因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也不过如此,再无其他了。

可乃至至今,我却仍无法用一句话来描述在我心中的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是诗人,更因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者的修炼者,是佛_,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发声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这些却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在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人身上,又如何可以概括出他的全貌呢?

若单论名气,李白,杜甫,苏东坡自然还是不能与他们平起平坐,可为何我却独偏喜苏东坡呢?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又何人不喜呢?

笑看官场沉与浮,豁达之心如清流。

我喜欢苏东坡,更多的不是因为他的诗作,而是他那颗从来都不加修饰的,质朴无华的,无所畏惧的,这人世间最为纯净,最为豁达的心。正是那颗心,常常不经思索,感由心发。当我理解了这颗心时,我才发现苏东坡是如此的独特,如此的元气淋漓,富有生机,是这世间不可多得的,这样的人,也难怪不被世人理解,而这样一颗不入浊流,以己为清的心,又怎不被世人所向往,所敬畏。当我理解了这一颗心,我才真正理解了苏东坡这一个人,才理解了他的诗句,字字真心流露,透露出的,又是怎样纯真无畏的本性,那一刻,我释然了。

在他人生巅峰之时,他曾想隐退官场,想离开那个是非之地。可他为什么不呢?不只是因为皇太后设政,太平当道,他直接从常州的团练副使直逼宰相。更是因为他看不惯老百姓受苦,有天灾却多为人祸。他想为老百姓发声,除去这朝廷上的不忠之人,除去走狗,更想扶救这天下苍生!这,便是他留下的理由吧!

为此,他不停用职位之便向年轻的皇帝和皇太后上书直言,毫不畏避这样的后果。当然,这样的性格虽然让他犹记世间疾苦,却免不了朝场上的纷争,使他壮途变得更加坎坷。可我却欣赏他,更加向往这样的心。因为这颗心是自由的,是不带约束的。虽然知道“祸从口出”,却仍然会去大声宣告,不害怕那一句话的后果,即使是丢掉性命,也无所畏惧。

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宛如人生悲剧中的主角,大起大落,经历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可这些对于他来说,又是注定的,因为他这颗心是壮志的,是有妇人之仁的。他不忍看这世间的疾苦,却不愿融入纷争,又注定融入纷争。

他虽有最为让人不平的人生,却从未恨过任何人,从没有往他的心里去过,像一个圣人一般,对每一个人都报以他的真心。

记得他在晚年被流放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笑容常面的,无官一身轻,亦是让他欣喜吧。经常与故友写信,每天也便是写诗,酿酒。

这等清净,又何乐不为?为何不乐呢?

洗净心灵尘与埃,铸就人生乐与真

我想,这就是乐观的最高境界吧,而现在,斤斤计较,一做不好便想放弃的我们是否占太多数呢?所以,我佩服苏东坡,如果是我的话,早就悲叹而死了吧,又怎能坚持到他那个时候,又怎能有他那样的心态呢?像苏东坡这样乐观的人,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呢?他的乐观,又有谁能做到呢?这样的乐观,这样的豁达。使他那句句发自肺腑的诗句,都仿佛流露真心,为后人所铭记。总能让人在白炽之中感受到一股清泉,洗净人生。所有人在读他的诗时都会流露出最本质的自己,不无缘故。这或许也是苏轼为后人所喜爱的一大缘故吧。

我忽然明白了,为何苏东坡自己都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从未恨过任何人,他认为恨一个人,是无能的表现,所以林语堂才会说“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此生。”

我想,苏东坡生来便是不凡的吧。

生在太平的宋朝,却经历了宋朝最为荒唐的时期,便决定改变它!他注定是不凡的',可注定又是不幸的。他有着孩童般的纯真,他相信这世间必定有美好的一面,只要有人愿去改变它。所以,他去了。奋不顾身的去了,留下了一丝清影,与一股清风。

就便是命中注定,历史给了他一颗独一无二,独作清流的一颗心,更给了他这样一个现实与难题,让他来改变,让他来创造。这便是在磨练这颗心是否坚强与高尚。

我想,他成功了。纵然,他最后并没有完全成功,但他依旧,依旧保持着那颗心,那颗洁白的心。

那一个纯洁、朴真、美好的心,让人舒服,让人向往,像那山中的一股甘泉,沁人心扉,纯洁透明,清澈见底,一览无余,给予众生。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能成为天空中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耀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颗微粒,他究竟是哪一颗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或许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吧。

而现在疫情之下,在家中的我们,整日呆在家中,谁不是连声抱怨,却又一筹莫展,我想,或许苏东坡在,就不会如此吧。身在危难之中的我们,又有谁能拥有如苏东坡这般的心呢?又有谁能做到苏东坡这般的乐观豁达?或许这也是苏东坡如此受后人喜爱的另一大原因吧?因为继苏东坡之后,世间无人能再有这一颗无暇之心!

所以,我佩服苏东坡,敬畏苏东坡。

当他流放荒岛的时候,依然恰然自得,只因他心中便是一波湖水,毫无波澜。

当我再读起《水调歌头》之时,便越发感触良多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心绪,思念亲人之情,在皎皎明月之下,婉婉道出,这或许在常人眼中是高明,可在他自己看来,自己只不过是酒后的自然流露,透露真心罢了。他便如同这诗中的明月一般凄凉洁白,高处不甚寒,如同朝堂上孤身一人为百姓伸冤的凄冷,又有谁能够懂得呢?那种孤独,如明月一般,他也便相信只有明月能够懂得。

这,才是我眼中最为真实的苏东坡,才是我心中所理解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作文 第7篇

生活是一台织布机,将困苦与幸福交错排放,织出一张生活之网。看着那交叉产生的纹理,一个人的一生过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就将那古老的布拆开,在那“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每一个交织点,看到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一生从一个状元落到天涯海角,一切都像被赤壁之水冲着前进的,泥泞虽多,但他踩在了上面,踏进文学。

在那一个下着大雨的日子,看着一只只乌鸦叼走纸钱,留下的却不是什么绝望,而是一片乐观。因为当他说“死灰吹不起”时,就把自己吹起了。那些乌鸦是否是诗中的大力神。纸钱是否就是苏东坡的青春,也无人知道。但无论如何,黄州就是他生命上的一条横线,痛苦之线。

而苏东坡一生,当然也有竖线,那中状元的那一刻,那仅六个月的朝廷时光。烘出了那竖线,那欢乐之线。

欢乐与痛苦,才能织出一张生活之网。一个新中国,不就是经历了许多耻辱之火的练就,才爬上了如今窗高台,俯瞰世界。司马迁也经历了耻辱与皇帝的赞承,才飞进了二十四史。拿破仑是经历了早年得意与晚年失意,才被人记住。一个完全成功者是与美相违的。网不堪后人一击。就连苏东坡政敌王安石也有晚年的“骑驴时代”。

苏东坡的`命运令我想起自己。上个学期银奖没考上,但妈妈鼓励我说,只有把这当成一个检查自己的机会,才能进步,我就用这个困难治“网”,取得了一些进步。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或许有人连记忆都不是,只是空虚。苏东坡之所以能留下都是因为那一张苦乐交加的网,网住了他的名字。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作文 第8篇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多如繁星,其中天纵之才不在少数,可是能够被后世永为流传的都是那些“真金不怕火炼”之人,苏东坡赫然在列。

翻开《苏东坡传》,第一眼就令人惊奇,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翻阅大量文献之后,用英语写成的作品,这就更令人萌生对书中世界的向往。

苏轼,也就是我们口中的苏东坡,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众所周知的“三苏”之一。从小他就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之下成长,在这个小康之家中,有一位洒脱豪放的爷爷,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还有一位中年得志的父亲,氤氲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他后来人性的和善及创作都有着深远影响。

很多人说苏东坡是天才,与其这么说,我更愿意称他为真人。他性情和善,挚友颇多;在政治的漩涡之中,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出淤泥而不染;他之写作,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书中对于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下了不少笔墨,并且苏东坡与之斗智斗勇的部分着实精彩。王安石新政,推行青苗法等,使天下民不聊生、乌烟瘴气,过去吟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时还对王安石充满敬意,今时一窥变法全貌,不由得生出少许厌恶之情。在这个官宦争权的北宋朝廷,唯有东坡和他的战友们坚守本心,可以说是混乱官场中的一股清流,终究力挽狂澜,废除了新政。

苏东坡的美名更多的源于他的作品。捧着这本书,读着读着,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闪出这样一幅画面:苏东坡一脸轻松愉悦的神情,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寥寥数字勾勒出心之所向。要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想象,是因为他的作品字字流露出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大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捧起《苏东坡传》,来一场精神上的漂泊之旅,与苏东坡一同聆听母诲、一同考仕中举、一同官场沉浮,也一同为国而悲。

上一篇: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00字(精选9篇)
下一篇:狼图腾读后感500字高中(汇总4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