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的读后感300字(热门7篇)
41
2023 / 11 / 23
卫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太子朔继位,史称卫惠公。但是卫惠公的老师却满心的仇恨。
卫惠公就是那个和自己母亲一起设计陷害前任世子的公子朔。阴谋取得巨大的成功:他的亲哥哥公子寿和前任世子伋子一死掉,朔的前景一片大好。
虽然还有两个竞争对手,是公子顽(也就是昭伯)还有黔牟,但都是没娘的孩子,实力实在不值一提。
终于,公子朔顺利通过了用哥哥们的鲜血渲染的权力之路,成功“上市”了。
卫惠公的老师左公子洩和伋子的老师右公子职却在怀念着自己的学生。认真遵循老师教诲的寿和伋,以生命成全了兄弟亲情。而眼下,淳厚者已经死去,卑鄙者登上高台。这一点卫国上下都忿忿不平,老师们的血仍未冷,要有所作为。
终于等了三、四年的时间,老师们发动_,把卫惠公给赶下台。但可惜没有捉住,让卫惠公跑到舅舅家——齐国去了。
斩草不除根,这就留下了一个大祸根。
两位老师把伋子的弟弟黔牟扶上了台。卫国的民愤渐渐平复下去,国内局势开始平静下来。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八年后,齐襄公率领着诸侯联军,挟天子号令讨伐卫国,将黔牟赶走,卫惠公又复位成功了。
重新掌权的卫惠公毫不犹豫地杀掉了左、右公子。热血老师的一怒,终究敌不过狗血的政治联姻。
老师讲一讲人生的道理是可以的,但是要搞政治实在是不行。在春秋那个乱世,不卑鄙、不狡诈、不勾连,仅凭着同情与冲动是做不成大事的。
所谓的仁心和正义,怎么可能打败野蛮和狡猾?
现在来看,两位老师真是眼高手低,做事前期没有铺垫、后期没有善后;不够周全;不会制造舆论,最终失国失家失性命也怪不得他人了。
前期没有铺垫、后期没有善后指得是没有把周边国际形势考虑清楚、国内实力也没有提升。
整件事情幕后最大的动力是来自于齐国。齐是大国,当然有实力和借口帮助自己的外甥卫惠公复位。
在当时,国与国之间的实力还没有完全拉开。两、三个小国的.联盟,就足以与齐国取得平衡。
在卫惠公第一个统治时期,两位老师基本上没有任何外交动作,可以理解为不方便。但在黔牟在位期间,八年时间那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外交努力,构建一个小国联盟,这就不对了。
如果埋头搞好国内建设也可以呀,搞搞改革提升一下民生也行啊。可惜也没有,几年前什么样,几年后还是什么样儿,没有一个坚实的武力基础的权力都是纸老虎,一吹就倒、一戳就破、一碰就碎。连自己保全不了自己,还怎么去改变世界?
不周全说得是,没有把事儿给办得圆满。为什么不把卫惠公杀掉,留下了一个大祸根。对付君子可以讲仁义,对付流氓当然靠武力,更何况卫惠公还是一个有文化、有心计、有统治经验的流氓?
不善于制造舆论,就是要和周王室搞好关系。当时周王室啥都缺,缺人、缺粮、缺尊敬,这黔牟上台之后,同样也没有下功夫搞好关系。这一点,如果有良好的国际关系,抓住齐国干涉卫国内政入手,这话题都是现成的。一来二去,形势就完全不同了。
可惜,老师们都没有任何动作。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老师,只知道解决自己的眼前的这些事儿,赶走卫惠公就万事大吉。
虚假的胜利掩盖了真正的危机,只求居安,没有思危,结果所有的胜利全部推翻。也让想看到人性的局部胜利的看客们,无奈地看到卫惠公重新上台,并完成了自己三十一年的稳定生活。
听话的好学生殉道了,不听话的坏学生上位了。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回馈给老师狠狠的一刀。从这点上看来,这两位老师真的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了。
友情是珍贵的,也是美好的。他不仅仅出现在我们身边,书里也有许多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读了著名教育家林汉达编著的《春秋故事》。这本书记录了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的.兴旺衰败、弱肉强食、治国之道……
在书中我“认识”了文武双全、细心胆大的曹刿;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百里奚;还有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知贤荐贤的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要好的朋友,而成语“管鲍之交”这个典故就出在这儿。管仲和鲍叔牙两个好朋友一块儿做过买卖,大家都认为管仲揩油,而鲍叔牙说:“朋友嘛,应当互相帮助,有的帮助没有的”。一起打仗,大家认为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替他解释是因为有老母亲要奉养。管仲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正是因为鲍叔牙对管仲的相知相惜,才感动了管仲,也感动了后代子孙。
每当我读到这里,都会被鲍叔牙的这种行为而感动。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在帮助理解和关心管仲。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宝贵的友情。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春秋故事,它告诉了我许多历史故事,故事的内容十分有趣,我很喜欢看“唇亡齿寒”这个故事。
在公元前655年,晋国派使者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碧,说她们要去虢国,灭了他们,让虞君借给他们一条道儿,虞君瞧了瞧他们送的宝贝,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虢国和我们相互帮助,如果把他们国灭了,我们也保不住。”虞君不听,把道借给了他们,晋国使者灭了虢国,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
晋国的晋献公给虞君一所房子,另外送他一副车马和一对玉碧,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但百里奚宁可做俘虏,也不要做晋国的官。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能像虞君那样不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不然像虞君那样,后果自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闭上眼,我仍久久难以忘记春秋时期那一场场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战。
寒假里,无意间打开那本沉睡多年的《春秋故事》,使我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交织复杂的春秋战国时代。
千金一笑这个故事,无疑为日后一场场血淋淋的大战做出了铺垫。它讲述的是昏暗无能的周幽王为得到妃子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但为此痛失江山的故事。我们可千万不能像周幽王一样,玩物丧志,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是这个道理。
在管鲍之交这个著名的故事当中,鲍叔牙以宽广的胸怀劝谏公子小白让齐国曾经的敌人管仲担任相国,使得齐国日渐昌盛,富强。这个故事歌颂了兄弟之间深沉真挚的情谊,告诉了我们为人应该大度,要懂得宽容他人的道理。
五张羊皮这个经典故事,从古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但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它讲述的是秦穆公足智多谋,招揽天下有才之士,获得蹇叔,百里奚,公孙枝等等人才,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原大地打下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应该胸怀大志,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并不断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道理。
卧薪尝胆,身为《春秋故事》中的最后一章,毫无争议是一部压轴戏。其中越王勾践为了报复吴国,不惜拿柴草当褥子,吃饭前先尝苦胆。在一番漫长的隐忍等待下,终于等来了报仇的机会,一雪前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事业上,应该坦然面对失败,永远不放弃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春秋故事,真是剧情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可谓是古代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这本《春秋故事》,不但将其完完全全记录下来,而且笔触幽默,语言不失生动。它是中华民族一颗闪耀的瑰宝,更是中国上千年文化的传承者。
怎么样,听完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读一读《春秋故事》这本书了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春秋故事》,书中所有的希望与绝望、兴盛与衰亡、勇气与牺牲,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真情实感,其中,令我最深刻的莫过于《唇亡齿寒》了。
故事主要讲了身败名裂的百里奚只得在祖国虞国当大夫。晋国想吞并虢国,虞国是必经之路,于是晋国便赠给了虞君一对玉壁与一匹千里马,虞君被这些礼品迷惑,同意借道。宫子奇想劝阻虞君,被百里奚阻止。最终,晋国灭了虢国之后,顺手也灭了虞国。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以后的长远大计,那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所淘汰。历史上的“苏联解体”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在出现新的技术,如机载雷达,预警机等决定性武器时,苏联却依旧一味的追求机动性,这虽解决了近忧,但远虑却越积越多,终于,苏联承受不住,轰然解体。
纵观虞君的`一生,不能发现,虞君不识大体,爱贪小便宜却不听劝阻,这都是虞君亡国的重要因素,如果他在宫之奇的劝告之下回心转意,如果他是个贤明的君子,如果……,其实很多次,他都能活下来,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吃一堑,长一智,不要走虞君的老路,成为社会的失败品,而是努力学习,创建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我喜欢《春秋故事》,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相处,就是要少一份斤斤计较,少一份贪欲,才能真正的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像虞君,不知何为小利,何为大利,最终因目光短浅而亡了国又害了己。前人用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目光不可太短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