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读后感1000字左右(汇总6篇)
25
2023 / 11 / 23
相同的年龄,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她把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真诚,用坚贞的信念去完成,谱写下最壮美的青春。
——题记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没有_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身影,我依旧能够感受到这场历时的大风暴。也依旧能够领略到她对党的真诚,对祖国的热爱。在抗击_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的中国时,她那种无私奉献青春、顽强与不屈的斗争精神,令我深深地感动。
林道静虽是大地主家庭出身,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她不仅为个人主义命运做挣扎,也为着拯救危难的祖国奋斗,却又一度遭到打击—自杀未遂、教书被逐、爱情不如意、寻找职业四处碰壁、对党的理解尚且幼稚…面对重重打击,她没有选择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她选择的这条路异常艰辛,可她只挡这些打击、坎坷。从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与命运,没有放弃对党的向往。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精神,令人起敬佩。特别让我触动心弦的是她在狱中与林红接触的那一段,一个女孩,本着柔弱的身躯,面对烤打,她没有屈服:面对爱情的诱惑,她没有动摇。而是带着愤怒与之抗争。她的心中只有党和国,她身上的一道道疤痕,就是最好的鉴证。
在感动与敬佩之余,不由得想到了我们正值青春的朋友们。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暂了,也正是因为她的短暂,让我们觉得弥足珍贵。但现实生活中,许多正值青春年华的朋友们,却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的人选择让青春随风逝去,面对挫折,或是些生活的小挫折,就不堪一击;或是学习的一点小坎儿,就匍匐在地;或是写感情的小插曲,就选择轻生…有的人选择让青春沉沦,或是习惯了像花一样的生活,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多事情都靠着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脱离了父母,就选择沉沦、搁浅。当选择让青春逝去的人醒来的时候,发现青春以不在。当选择沉沦、搁浅的人准备起航时,却发现青春已成伤感。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这种痛愈发严重。
我记得且很喜欢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保尔说的那段话:“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以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是的!有人说的好,拥有健康是可喜的,能用健康的身躯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的人是可敬的,年轻就应该奉献。
正在少年的朋友们,即将步入青年的朋友们,青春不设回头客。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命运”,而是要像林道静那样,努力改写命运,一个人的本质,不仅仅是简单的存在,应该是一种超越价值的存在。是的!也许这条路很艰难,可我们有青春,那就应有冲劲,有干劲。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即使是100次跌倒依然有101次爬起来,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相信青春,相信未来。
《青春之歌》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应该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向林道静学习,献出我们最壮美、最靓丽的青春,与祖国共进!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当美好的青春置于黑暗阴沉的背景下时,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
整个故事分成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最终她看了透初恋情人余永泽的保守自私,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毅然离开原来封闭暗淡的小世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果说第一部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就是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_党员艰苦顽强的奋斗。从发起定县小学的学生运动时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师危急之中搞到黑名单时的机智,从刚刚被捕时的单纯幻想到经历了一年多炼狱考验与磨练的觉悟和觉醒,从跟随张大姐从事地下工作的缺乏经验,到在北大领导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发起学生运动的独当一面。林道静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成熟着,成长着,彻底告别了从前的那个软弱单纯任人宰割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我们先来说说那些引领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并不断给她力量和帮助的人。卢嘉川,这位北大党员,学生中的领袖,可谓林道静的导师,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林卢二人在北戴河偶遇,共同抒发了彼此的爱国热情和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妥协政策的不满,惺惺相惜。一年后的年夜两人相遇于白莉苹家,卢嘉川为当时单纯懵懂的林道静讲解时局战况,并向她推荐了许多革命书籍,为痛苦中的林道静打开了一扇光明的大门,从此卢嘉川勇敢镇定机智的形象成为道静心中美好的向往,两人虽相处时间不长,但彼此的爱慕之情去远远超出了朝朝暮暮。卢嘉川有才学有胆略,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不灭的信仰和崇高的追求,在被捕之后,虽然饱受酷刑,甚至双腿都被老虎凳夹断,依然顽强不屈,并在狱中领导绝食运动,那年轻的生命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壮烈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道静的成长与一年多的_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炼狱般的考验与折磨,促使道静完成了一次痛并快乐着的蜕变,她挺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思想上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用书中的话说是,“反动派把我们抓来不是让我们蹲_,而是让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大学”。狱友林红(化名郑瑾)像姐姐更像母亲一样慰藉了道静受伤的身体和不安的灵魂,每个黑暗的夜晚,每个让人辗转难眠的深夜,林红不顾多病的身体,向两位小妹妹(林道静和俞淑秀)讲述着革命的故事,她仿佛一盏明灯为林俞二人照亮了阴暗的牢房,更照亮了前方曲折坎坷的道路,让他们认清了现实,不对惨无人道的反动派抱有任何幻想。她,用年轻的生命,用依然滚烫的热血将中国革命的希望在那阴森腐臭的监牢中传递下去,自己却被深埋地下,去和她那分别四年同样坚毅的丈夫相会。又是一颗年轻却又明亮的星陨落,又是一首激昂嘹亮的青春之歌回荡在中华大地上。
像卢嘉川,林红这样的人物还有许多,江华(真名李孟瑜),罗大方,徐辉,侯瑞等等,这些人都不是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当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他们放弃了几乎所有的一切,奋不顾身的投入的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上来,即使面对恐怖的白色威胁,面对着追杀与酷刑,他们都没有后退,将一切痛苦和血泪深埋心底,用最顽强最坚毅的一面与敌人对峙,看着他们那坚定不屈的眼神,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想到了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一句话:“_员就是要能将刀子咽下去!”正是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让一代代_员,前仆后继,最终战胜侵略者,迎来新中国的成立。那青春之歌和着义勇军进行曲显得更加浑厚动听,那青春的热血映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更显耀眼夺目。
本书中最狰狞丑陋的嘴脸非胡梦安莫属,此人曾贪图林道静的美色百般引诱均未能得逞,戴愉的_也是其得“功劳”,官至高位,只求以权谋私,鱼肉百姓。这位胡长官对待_和革命青年可也是绝不手软,用尽卑鄙无耻的手段残害革命同志。在道静坚决回绝了他无耻的要求后,胡梦安暴露出了残暴的本性,对林道静进行各种迫害,企图从她这里得到更多_的信息。胡梦安是那些灭绝人性,_求荣,只为自己不想国家的贪官污吏的典型代表,这样的人像一只只蛀虫一样,吸吮着残破江山的骨髓,这样的人怎不恨得人咬牙切齿,怎不遭到千万人民群众的反击。
本书的确带给了我们无限的精神财富和无尽的动力,但我们也不能回避它带有的时代的局限性,创作于1958年的《青春之歌》全书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和年轻人的激情,但我们也看到有些观点过于偏激,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稍欠公正,带有政治的色彩。
书中对于胡适的评价过于偏激,只看到了他保守落后的一面,而忽视了他给中国文化界带来的转机,书中把胡适也列入到反动的名单中,这实有不妥。
在20世纪三十年代,女青年林道静为逃避腐朽的家庭,独自逃去了北戴河。在那遇见了青年余永泽,两人相识、相伴、生活在一起。同时林道静也结识了许多年轻的爱国青年,他们让林道镜懂得了许多国家大事,渐渐的,林道静开始厌恶和余永泽在一起平庸的生活,她开始积极参加和爱国青年们组织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行动,远离了自私的余永泽,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奔走呼号。后来经过了各种考验,在革命战士们的帮助下,她终于成为了一位坚定、成熟的革命者。
书中令我最为震撼的是卢嘉川被捕后,在_中被打断双腿,全身血肉模糊,离死亡仅有一步之遥时,仍然一点一点的挪动着沉重的身体,想告诉同志有叛徒背判了团队。对于他这样一位将要被反动派处死的死囚来说,死去是最舒服的一条路。而对于卢嘉川来讲,只要能把消息传出去,一切都不再重要,不管自己遭受多少痛苦,只要可以少牺牲几个同志,他的脸上就可以浮现出一种安祥的、和谐的,从未有过的微笑了。卢嘉川把信号传递出去后就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
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多少这样的宁死不屈、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革命斗士换来的啊!我忽然想起网上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替你抵力前行。”
书中有着一个又一个人的人生,一个又一个人的青春。细细品读,意犹未尽,希望大家能够看看这本书,从而思考自己的青春应该如何渡过。
青春,对所有人都是不同的。对于过了中年的人,青春是他们美好的回忆;而对于我们,青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我想,老师让我们读这本书,也是让我们对青春作一些了解吧!青春,就意味着无限的挑战与困难,我们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每一天。
书中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的青春故事,一个又一个的快乐故事。我在读书时,也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班级,每个故事都在班里似曾相识,每一个人物在班里也能找到缩影。每一幕都是如此的熟悉,这也增添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每天我都会捧着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可是渐渐地读到了快乐中的悲哀。每个同学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如谢欣然因为想要锻炼自己选择出去打工,余发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可是他们都不惧怕,克服了困难,从原地爬了起来,继续走向光明,什么都无法阻挡他们的青春之行。古人云,_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_青春有勇气,又有冲劲,我们还怕什么?只有真正吃了苦,才能成正果,没有苦难的青春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应该不惧困难,用着这青春的冲劲奔向光辉之巅。
在众多的角色中,我最喜欢的是萧遥,一个全能的考霸,也是我向来就想当的班长。他输掉了一场很重要的知识竞赛。可是在整本书的最后,又写出了萧遥的决心:他将继续参加知识竞赛,而且还将选择A组题,而且要拿冠军。我相信他一定会拿到冠军的。萧遥还放弃了自己竞争特优生的机会,把它让给了陈明。他要凭自己的实力考入好的大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_一个人的价值首先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从自我解放出来_。人不能太自我,永远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拔不出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青春充满了这酸这甜,要克服这苦这辣,每天的太阳都有是新的,遇到挫折就永不放弃,感受美好的人生,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快乐。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天新的生活等待我们去体验,因为明天将会更美好!
《青春之歌》是当代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描述中国_领导的爱国学生户外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以“九一八”事件到“一二九”户外的北平爱国学生户外为背景,描述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形象,概括了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
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生于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之后被地主害死。道静年幼丧母,又饱受林家的凌辱与虐待。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孤僻倔强的性格。但她其实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姑娘,对劳动人民,她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对于生活,她渴望着“独立”做“自由的人”,同时,她也不愿被小资产阶级的感情所羁绊。
记得有一章中写道关于在北戴河,道静看到一个生病的补渔网女的事,这个女生,正因饥饿无法生存,她抱着自己的孩子投海自尽,而有钱人、洋人却惬意地给小狗喂鲜牛奶,我那时是怎样的出离愤怒啊!真是无法言喻!更何况对处于这样一个阴暗、无耻、肮脏社会的林道静,她该是怎样愤恨和无奈呢,可对于林道静,这样一个弱女子来说她又能够做一些什么来改变呢?
当她遇见余永泽以为找到依靠时,却突然发现她的爱人并不像她原来所想的那么完美,他那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刻面前已渐渐全部消失。这仅仅能够从他在同一天对待两个身份地位不一样的人的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态度这么件小事中体现出来。而且他贪生怕死还,还反对道静参加革命。余永泽,他原来也只是个自私平庸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白面书生。呵,这命啊,把道静推到怎样的一个绝路上了啊!
《青春之歌》以它青春的节奏行进着,主人公林道静也慢慢改变着,她不再是一个人,她不再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她逐渐变得坚强、勇敢、独立,她不怕人们的疏远甚至于完全孤独,不怕亲戚朋友带给她的痛苦与打击,甚至不怕与丈夫余永泽长久的完美关联断裂,直到分离。对革命的热情,致使她坚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
读着它,我只能紧跟着它的节奏,像心跳的节奏一样,有时更快,快得让人窒息。读这部作品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你不可能停下来,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会一向催着你前进、前进!这就因此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这,便是不一样的青春!
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就能够因此而点燃!
钟声一次次在耳边回响,又是一天过去了,看着眼前这本《青春之歌》,似乎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波澜,追随着那位叫林道静的战士,从懵懂无知,成长为一名革命者,一步步的学会对抗,学会坚强,追随青春的脚步,从生命的冬天走到春天,经历的,实在太多太多……
冬天总在不经意间到来,它留给你的,也许是冰冷,也许是畏惧,但是,面对生命的冬天,我们应该去战斗,去对抗,就像林道静那样,学会去克服冬天的寒冷,去挑战那没有温暖,只有私欲和利益的冬天!
还记得书里中有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只要对抗生命的严冬,春天的希望就不会遥远!
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啊,迎来的,是人生的春天,十五六岁的我们,生命中处处是花香四溢,也许,谁都不能体会到,同样是花季少女的林道静,在当时那种社会饱受的轻视与屈辱,但是我们看能感受到的',是她那追求生命希望的精神!她那种力求摆脱生命的枷锁,实现生命价值的精神!
是的,没有夏日炎炎酷暑的磨练,就不会有秋天硕果累累的喜悦——一边是平庸安定的生活,一边是困苦艰险的革命之路。我想,面对这个抉择,很多人都会泰然地选择安定的生活,但是,她,林道静,这个怀揣梦想的女孩,毅然地选择了那条风雨之路,也许是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也许是上天注定让这个平凡而不平庸的女孩追逐她的青春梦想,在炎炎夏日,一个嬴弱的女孩,独自对抗着电闪雷鸣,多少次的失望无助,多少次的痛苦泪水,练就了一个坚强的革命者!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在痛苦的时候,是最容易回忆往事的。”谁又会知道,在多少个孤独的夜晚,林道静又有着多少思念与温馨被回忆起——作为女儿,她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作为妻子,她有着对温馨家庭的回忆,然而,她没有忘记,她是一名革命者!她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她不能停下,她要追求希望,她要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终于,生命的累累硕果装饰了秋天,在经历的一个夏日的积淀,她成长为了一名成熟而优秀的革命者,经历了风雨之后,她终迎来了秋高气爽,完成了生命中华丽的蜕变,呵,上天终没有辜负这个追逐梦想的革命者!她,用一辈子去追逐!去奋斗!去拼搏!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去点燃生命之火!
钟声又一次响起,庄重而严肃。是的,人生不能没有梦想,人生不能没有追逐梦想的希望,人生的春天里,我们更应该播种希望的种子,挥洒辛勤的汗水,去学会成长,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站在生命的新起点,我,思绪万千……
今天,我做完作业,闲着无聊便从书柜里拿出《青春之歌》这本书。《青春之歌》的许多情节令我感动,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火一样的青春激情总是能点燃我的心,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始终勉励我不断前行。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青春之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期间,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_主义侵略,并在_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女作家杨沫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青春以热度,并借助红色记忆和铿锵文字唤起新时代下青年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通过林道静们的故事,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对自由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将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其青春才是壮丽和辉煌的。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一部《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青春的节奏快步前行,我读它的时候只能紧跟其节拍。书中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你不可能停下来,因为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不停地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催人奋进的青春旋律,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亮你,燃烧你!
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太短促了。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短促,方显弥足珍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青春则给予我们无尽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罗大方等人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表现出的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那新时代的我们就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精神,从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积极生活。唯有如此,才对得起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美好今天,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
朋友们,让我们将自己的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谱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之歌!
主要故事是从九一八事件开始的,前面就先围绕着女主的生世开始铺垫。先是生母被强占,忍辱生下女主,然后生母被赶走,女主忍受非人待遇成长起来,又被逼婚最后不得与家庭决裂。接下来就是故事开始部分与三个男人相遇相爱的故事。 文章发展到女主人公不能忍受继母的逼婚与家庭决裂的部分显得俗套无比。这不过就是一个生世悲惨而渴望自由的脸谱式人物,不出所料,接下来就是要女主人公接受新文化、党的洗礼成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在革命的浪潮中去抗争,去奋斗。 说实话,其实就是太套路化的故事实在没有趣味性。
本故事最闪光部分就是女主人公林道静与三个不同男人的羁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言情小说的味道。是的,在我看来它就是披着革命文学小说外衣的言情小说。小说扉页上是这样写道: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_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就是这样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小说。可在我看来小说依旧同许多同期的文学史小说一样,只具备了文学史性却没有具备文学性。个人而言,从文字、结构、叙述、故事各个方面上看都很一般。 我觉得好的文学作品是不会因为时代、地域等许多的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了共鸣的。他可以通过文字使我在阅读中打开身体的记忆走到故事中去,去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没有描写出那种在革命中发展的超越个人,超越生死的爱。 果然,林道静很快就感觉到两人在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二人的结合是多么地草率,而这时她又相知相遇了另一个怀着满腔热血的革命青年卢嘉川。自然地,林道静就变心了。看到这里林道静就开始给人一种绿茶的感觉,不太讨我的喜欢。
首先,她在受尽人生的挫折后遇到余永泽的温存,很快就投入了其怀抱。而余永泽也算不上一个坏人并且真心地爱着林道静,但林在受到卢嘉川的影响后又迅速地追随卢而去。这时的林已是余的妻子,这种行为在现在看来也太过于自私了。 不过,书中还是有许多人物十分讨喜的。卢嘉川、郑瑾、江华等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还有就是林的好友晓燕,能交到这样的好友也得靠林的主角光环吧。全书比较吸引人的还是对当年地下工作的开展的描写,这与书的主线——林的成长相比要主旋律得多,叙述得也比较好。
原来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因为成为一名_员而如此骄傲,宁死不屈。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他们是在为自己所坚持的理想的社会奉献青春,为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或许在几十年后现代人的眼中看来这样的理想幼稚而可笑,在西方资本主义,如乔治奥威尔看来,这不过是一小群人许下的空头支票。但无论如何,在那个让人不堪回首的年代,国破家亡,一点点的希望就是救命稻草,星星之火,因为这些年轻人的热情和执着才有了燎原之势。
现在想想也顿觉感慨,现在的我们在生活的琐碎中疲于奔命,对于国家民族的热情也渐渐消磨。想象那些忧心民族存亡的革命者,或许极端,但他们确实有高于常人的思想觉悟,有极强的民族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同为青年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些羞赧呢?或许我们不能一场革命去改变这个国家所面对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应该是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的中坚力量,有心为这个国家的伟大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