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的读后感200字六年级(通用7篇)
40
2023 / 11 / 23
今天我读了《昆虫记》的第36页。从“我把幼虫装进一个广口瓶”到“在任何时候,人们都是这样推理的”,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科学术语和农民朴素的词汇在这里是不谋而合的,他们都把这独特的生命看做一个占卜神谕的巫婆,一个出神入化的修女。
这句话写的是螳螂,如果直译这种昆虫并不叫螳螂,而是修女的披风。这与农民的神话不谋而合。不少书本中把巫婆刻画成会各种歪门邪道的老太婆,把修女则刻画的圣洁高雅,与巫婆正好相反。那么螳螂的名字难道不矛盾吗?后来才得知雌螳螂的外表长得像圣洁的修女,实则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婆,只要有虫在它面前飞过,无一生还。它们甚至还会杀死自己的丈夫,品尝到只剩两片轻薄的翅膀,也会丢下刚产下的孩子,仿佛它们不是亲生的,哪怕有昆虫在他面前袭击卵巢,它也会无动于衷,冷漠的走开。
这些行为让我对死去的雄螳螂和还未出生的小螳螂感到一丝悲凉,不过也感到一丝庆幸,不是雌螳螂凭借雄螳螂自己瘦弱的身子,恐怕早已死于它手,更不会繁衍生息,若不是雌螳螂的狠心,小螳螂要如何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猎手。昆虫界就是这么残酷,自然自有安排。
自从步入初中,题目越发的难,成绩每况愈下。英语阅读理解通篇看不懂,数学题永远不知道有几种可能性,语文总是答不到采分点,父母总需要一个不松懈、不粗心的完美作业机器人。
春去秋来几度愁,我真的感觉前路迷茫。做一个学生真的好难!
窗外,灰白色的墙,乌云占据了大半个天空。我无奈地拿起桌上的必读书《昆虫记》,看了起来。
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多么可爱的小生灵!
值得一提的是,滑稽的象态橡栗象。生动的语句让我好似走进了书中,走进了荒石园,走到了象态橡栗象旁边,又屏住呼吸,拿出放大镜。
放大镜下的它嘴长,细如马鬃,呈棕红色,几乎笔直,其长无比,大颚是两个钻石尖构成钻头尖端的高强度齿甲,全身呈咖啡色,又覆盖着一些清晰可见的白毛。
不由想起小时候,经常和一些小昆虫一起玩,想想竟好久都没有再去玩弄这些小家伙了。
久违的儿时快乐,扑面而来。原来我们身边藏着这么多可爱的小家伙。随后,又了解到了象态橡栗象其实一直都在维护着自然的平衡,它调节着植物的无序生长。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责任。就像象态橡栗象一样,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昆虫,却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一员。
也许,作为一个学生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本就是学生应去承担的。
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可爱的小昆虫,我们的生活又怎会毫无色彩呢?
浩渺的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一叶扁舟;在无数条弱肉强食的食物链中,昆虫总是处在最低端,但它们却在大自然中扮演者一个又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有着自己的可爱之处,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小世界。但在一年之前,我还是一个对昆虫抱着本能的厌恶心理的人类,是著名生物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改变了我对昆虫,甚至生命的固有看法。
这本书以幽默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法布尔对不同的昆虫习性的观察,以及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是《舍腰蜂》。舍腰蜂是一种十分执着却又安静的小家伙,它们总是悄无声息地在人家家里的锅灶底下或者其他温度很高的地方安家,与屋子的主人或不干扰,仿佛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这个小家伙一旦找到了宜居环境,便立刻不惜飞越十分远的距离来到池塘,用自己的下巴滚出一个小小的泥团,马不停蹄的回到家里,为新屋的建筑出一份力。就这样一刻不停的来来回回,只需要十分钟,它们便可以在温暖的外套里筑起一个小泥巢,但一旦外套的主人吃晚饭,便会拿起外套,顺手抖掉这些小家伙辛苦建筑的成果。它们也不恼,不会用自己的尖刺粗鲁的问候那些无意毁掉他们心血的人。他们会另觅新居,重新坚持不懈的,为自己,更为孩子打造一方遮风避雨的场所。看吧,他们就是这样的好脾气和有韧性,这些小家伙所具有的品质,扪心自问我们又能做到多少呢?
“在这个世界,人和自然需要和谐,人与动物需要友谊。只有学会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中的大小生命,人类才会有光明的坦途。”在这里引用《昆虫记》中的一段话足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所感所想。它教会了我用心去体味生命的意义,而不是去畏惧或者迫害生命。即使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孔雀蛾,也拥有美丽的翅膀,和自由飞翔的权利;即使是一只孤单的蝉,也具有褐色的外衣,和放声歌唱的勇气……生命是如此的奇妙,各种各样的生活与快乐在书中上演,写就了一篇神奇的“自然物语”。当时的我正刚刚升入初三,对陡然增加的学习难度与竞争压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感觉世界只剩下了灰白色的试卷与无穷无尽的考试,父母的催促,老师的提醒,让我在低气压的情绪中喘不过气。当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那些小动物的无忧无虑将我吸引;再后来,它们对生活的乐观与热爱彻底将孤寂的我治愈。它们是来自神秘国度的使者,为我送来希望;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为我带来欢乐;它们是造物主最得意的作品,为世界送去美好。而法布尔,则是这截然不同的物种之间的翻译官,是因为他的细心观察和对事业不懈的热爱与追求,让原本冷血的人类领略到了昆虫世界的神奇,倾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交响乐。
于吾眼之所见诸物,于世间之所存诸景,皆为生命的馈赠。我于朝霞中起舞,赞美太阳;又于鲜花中歌唱,赞美生命。这便是我对生命的思考,一切改变,皆因这本大自然的密码——《昆虫记》。
对于《昆虫记》,我是早有耳闻,刘老师在课上不遗余力的推荐,让我早就心向往之了。只是因为被琐事搁置,一直没能翻开。在网上书店搜寻的时候,我就已经被书的封面给深深吸引了。
蓝色占了一半,是花中仙子的蓝,给书本更增添了几分神秘。
昆虫,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几乎没有人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观察一些小虫子,而且一点报酬都得不到。但法布尔会。
他不仅观察了,还把他观察所得详细记录了下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垒起了《昆虫记》这座高墙,各种各样的昆虫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竟然可以把这么微小的虫子观察得如此清楚,描绘得如此生动。
这一本书,真是一本好书!
不知你们认为食粪虫怎样,在我看来,嗯……可能有些辣眼睛,但自从看了这本书,我真的觉得妙趣横生。
不得不夸的是这一本书的细节,这怕不是比一根头发还要细了吧!举个例子,在写小阔纹蝶的那章,把蝴蝶来回寻觅这什么写得详细极了,这不像是从客观角度写,完全写的就是蝴蝶的心声!小阔纹蝶在求偶时,会散发出一极微弱的香味,旁人都闻不到,法布尔却闻得到。
还有写蝉的那篇。他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蝉即将脱壳、正在脱壳、脱壳脱了三分之一、完全脱壳、脱壳后都被他记录得清清楚楚,却一句废话也没有。这是,路边的蝉都会问一句:“到底是你脱壳还是我脱壳?”
法布尔的文字代入感十分强,不说了,我已经在蝉鸣叽叽的夏天里,趴在一棵大树下,仔细观察蝉的脱壳了。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它是法布尔以一生的时间与精力,他仔细的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并将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让对昆虫了解不多、甚至害怕的我,完全沉浸于其中。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里了解隧蜂吗?隧蜂,顾名思义,住在隧道里的双翅目昆虫,这一张讲的是隧蜂和一种无名的双翅目昆虫之间争抢的故事。隧蜂,一个似乎对无名虫的抢劫毫不关心的傻子,连无名虫在它的面前将卵产在自己的洞穴里,也无动于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大自然似乎是有意识的,第二季节这场战争并未开始。
最有感触的是“我们顺其自然,因为秩序和正义总是排在最后”,这大自然就是这秩序和正义,它永远都不会让这保持平衡的生物链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