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1000字(推荐6篇)

个人学习 21 2023-11-22 19:09:07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与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历史教育观点非常不同,甚至出现相悖的历史故事。到底何为真何为假?仅仅阅读这本书与之前所受的历史教育我不可能做出回答。历史学家尚持不同观点,我这个微小的学生怎么可能在短短时间内看透历史呢?所以这篇读后感将以阅读过程中我所受的思想冲击和从中得到的小小感悟为主,当然不会阐述我的历史观点或者立场。

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比我之前阅读过的所有关于历史的书籍都要轻松,并且我非常愿意去阅读。因为它一改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很幽默生动。当然,这本书本身也是源自一门很受欢迎的选修课。

而近代的“三妇”心理,幽默有趣但又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我们过去对中国近代史的三种态度。其实我觉得这些心态仍然是时下大部分人面对民族、爱国、历史等所采取的态度。就举前不久的来说吧。怨妇的哭闹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吧!但是,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_天性就坏”之类的话以外,就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再就是泼妇的凡事讲打的心态了。义愤填膺地呐喊助威反抗_,又砸汽车又防火。结果,别人毛发不损,我们自己却焦头烂额。情妇的“崇洋”心态则同样的一味好外,连自己祖宗的姓氏都忘记了。我之所以把这些列举出来,其实是想阐述我的小感悟:我们接受怎样态度的历史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民族对待遗留的历史问题的立场和处理方法。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在读这本书时,原本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基本上整本书都才刺激我“保守”的神经,但是我却非常享受这一阅读过程。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老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正文内容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老师的授课内容,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己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因此,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老师的部分内容对应讲解,真真是的非常对我的口味。非常感谢老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内容,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内容,会不自觉想起初中老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老师,也是可以把历史通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老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么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己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_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中国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不过是上面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中国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_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中国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中国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中国人应该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该积极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己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么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但却不能认同。我们签订条约时,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虎门条约》时,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协定关税、治外法权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东西。互派使节这种要求,中国人从爆发_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中国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天,对于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中国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代中国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中国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中国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真的是让我知道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可以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进步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能力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直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而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文明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_不明白他们所面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知道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_贸易,又因_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同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接受西方文明。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接受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文明,那么中国不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而且一定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文明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可以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因此,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1000字 第4篇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重新去回望与深思的历史,因为彼时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有着太多太多说不完的话题,其中的精彩与遗憾,让人唏嘘、慨叹,也让人思索。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是人写的”,同一个阶段的历史、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都可以说出不同的味道。现今有许多人回望和反思中国近代史,纷纷在社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在众多解读者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以“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为根本,整理课堂讲义成《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以一个不同的角度向读者陈列还原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中国近代史,给予读者一个与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的全新印象,深受读者的喜欢。

从书名看来,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特别的词语—“重说”。经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本书最为鲜明的特点恰恰在于“重说”二字,即以“以说为主,以说带史”。一方面,以史为线,以史为据,作“说”的概括、分析和立论、论证;另一方面,又以“说”为主,以“说”带史,深入地挖掘史料,以史料的翔实突出“说”,没有面面俱到。这种写作方法,既让读者在史料的厚重中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又让读者随“说”陷入深思,故而回味良久、沉浸其中。

张鸣先生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为我们道出了中国近代史的核心本质,审阅其中的语句往往令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复杂冗长的历史也不过聊聊几笔就能概括了。

同时张鸣先生也对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评价,抛弃阶级所带来的观念,以当时的历史情景下臧否历史人物。例如对于“三元里抗英”事件,张鸣先生经过考证后说是我们长期演绎加工而成的,事实上英国只损失了一人;对张勋复辟时,段祺瑞领讨伐之师的战事描写,张鸣先生引用莫理循的考证,子弹向空乱飞,几乎没有士兵遭殃,倒是几十里外的一只母羊被打伤;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完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虽以身殉国,但当时“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一颗鱼类就能让舰艇沉没,邓世昌难说日常维护没有责任……尽管其字里行间输出的历史每每让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否定脑海中的既有常识,但历史最大程度的真实、历史洪涛中种种细节,不正是我们希望学者能给予的吗?或许,只有看到历史的最为真实的一面时,我们才会对诸多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定义,简单化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归为进步或落后,才不会不自觉地将宣传拔高后的某个人悲壮化,进而自我感动,或一味地评判某个人的不好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张鸣先生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深入浅出,体例清晰,轻松地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隐藏在文后的是苦心孤诣的多年研究成果,而不是平常所见板着脸的教训分析,令读者读来好看、轻松、明了,又自然而然地了解当时当地各式人、事、势的交错与消长。若历史讲得像小说一样好看,怎能不叫人在快乐地阅读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诠释。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我们沉浸于历史之中时,我们更应深思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品味百年,我们真的败在船坚炮利之上?这真是传统对现代性的失败?其实我们是败于集体的腐败,在上者尸位素餐,在下者绝无家国情怀,故百年挣扎,太多是银样镴枪头,可这样的悲剧,如何才能彻底避免呢?正如张鸣先生之所期望:“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认知一二,自量三四,慎思五六,严谨七八,才能无错九十。

本书的封底上印着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所思取决于所见,我们的所见取决于视域。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既不是“执古以绳今”,也不是“执今以律古”,而是结合时代的命题,加以现实的关照,使我们不必诽谤过去的那个时代,也不必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更是为了让未来人不必诽谤我们如今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1000字 第5篇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讲述了中国人抹不掉的耻辱。如果那些士大夫不跳起来反对的话;如果慈禧太后不做那些士大夫的“傀儡”的话;如果那个时候多一些有认识的人话。那么中国就不会承受一系列的耻辱。但是,当时的领导者与人民,统统都不知道,我们的衰败,反而在那里安享荣华富贵。

不过,在李鸿章领导的时代中,还有三年光明,但是,在三年之后,慈禧太后与那些士大夫把皇帝“软禁”了,并且杀掉了一些有志之士,不过,还有些有志之士逃往国外,例如康有为。

之后,_的建立人_先生,也是逃亡国外的爱国人士。他几次组织发起大反攻,但还是因为有人把秘密外泄,没有成功。不过,在之后的一次大反击当中,创造了杰出的功勋。

在大反攻,刚攻下一个省城时,立马有十三个省相应,纷纷发出话来:“我们省不再属于清政府管辖内。”犹于这一次大反攻,清政府被彻底瓦解,在没有人归他管理了。

在战斗结束后,人民推举,_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但是,当时日本又选出了一位“傀儡”,他就是袁世凯。在以后,日本就极力拥护袁世凯,以至后来袁世凯挤兑掉了_先生,无论谁当,当时的时局,已经四分五裂了……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1000字 第6篇

清王朝在我以前的看法中,是一个自甘堕落的王朝,然而事实上,它却有过自强的挣扎。

七下历史中,我们有提到过它“闭关锁国”“一口通商”,说这是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形成国人脑中“天朝无所不有”这种错觉带来的产物。的确,清王朝是太自负了。被打之后我们才失掉了自信。此时只有民族的复兴才是通往强国之路。

我们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器,派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去西洋,在国内所建造的有工业化痕迹的制造厂商,建立多所“外国语学校”……其中最大的动机无外乎是国防,我们总不能一直被欺负啊!于是军事建设也占比最多。自强运动的领袖们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但他们近代化得不彻底(非常关键)。全国上下先进的东西是变多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国人陈旧的心智和国家陈旧的政治。这就像下了极大的决心,却一直在为“表面功夫”而努力。领袖们虽为“领袖”,进行过与外国的交涉,也出过国,但他们所了解的只停留在表面,也只允许他们停留在表面:学军备。然而真正需根除的是旧制度、旧社会。

这就要求领袖们去深入了解外国的政治思想、理念,学到“内核”。这一点,也是_先生与这些领袖的大不同之处。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们把中国的自强向前推进了一步。

发生在清末的那若干不平等条约,不过是不得已。不得已因军备落后而签,不得已因内部起义(内乱)干扰而无法专心外交而签。唯一对中国有利可寻的条约,是琦善所签。他也正因超时人的外交观念而认作是“_”“_贼”。

所以,清王朝的挣扎的不彻底,使致了一个受强者凌弱的形象。我们不是不愿自强,而是不懂自强。

上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作文五百字(实用7篇)
下一篇:西游记读后感作文400字左右(优选7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