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观后感(实用7篇)

个人学习 11 2023-10-16 16:17:55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第1篇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我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

站在大门前,我兴奋不已。高大的玻璃建筑物,矗立在那儿,让人觉得雄伟壮观。进了门,只见一个足有几十米高的青铜器立在左边,一个大大的木头建筑物立在右边。

我们顺着通道进了青铜器,原来,这是一个馆中馆。我们先来到了顶层的文房四宝馆。馆里的灯光昏暗,让人觉得幽静、神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各式各样的毛笔。狼毫白云不在话下,自然是有的。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支毛笔,笔杆是深紫色的,非常粗。而它的笔头更大更粗,在小的砚台里根本放不下。我一看下面的说明,这才知道,原来这支笔叫“紫檀木金丝大抓笔”,怪不得这么粗呢!而接下来的水晶墨床,就更让我惊叹了。水晶墨床通体透明,两侧又很大的弧度,光洁如新。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

沿着电梯往下走,就到了玉器馆。那能工巧匠门们做成的艺术品,真让人赞叹。玉板指,白里透绿,绿里透青。还有一颗佛珠,那上面工工整整地刻着普罗密新经,每一个字只有芝麻大小。

然后,我们参观了青铜器馆、书画馆,就走进了“大木头块”里。

在“大木头块”里,我们最后参观了老北京风俗馆。一进去,就看见一排长长的泥塑。我兴奋极了,可谓欣喜若狂,扒在围栏上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排泥塑描绘的是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只见几个小孩在街头抖空竹,抽_,有说有笑;一个商贩在路边摆起小摊,大声叫卖,几个被吸引过来的顾客正挑选着东西;有两个老爷爷,在谈天说地,其中一位还提着鸟笼......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到闭馆时间了。我恋恋不舍地望着首都博物馆,期盼着下次还能来这里参观。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第2篇

学校组织我们参观首都博物馆,一路上我都兴奋不已。

终于看到高大雄伟的首都博物馆了,它共有6层,位于复兴路上,从天安门一直往西就能到。进馆的时候,安检真严格。我准备用来剪开香肠的剪刀也被“没收”了。

我们先来到三层,参观老北京民俗展厅。那里有老北京泥人,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馆内还有古代佛像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技术精品展。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镇馆之宝——水月观音。观音的身后有一轮圆月,因此得名。水月观音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的。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观音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都装饰有连珠璎珞,全身装饰十分繁缛。筒体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不愧为镇馆之宝。

这次参观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第3篇

老北京民俗展厅的建筑,是青瓦灰墙大红门的四合院;里面的展品,是平平常常的老北京物件儿;所讲的故事,也是热热闹闹的老北京日子。

而这些以往再普通可是的东西,到了我们这一辈,已经越来越少的被了解、被熟识,而更多的存在于老北京人的记忆里。以往每逢中秋家家户户都要买的兔儿爷,如今已成了稀罕玩意儿,孩子们也逐渐只知其名不知其意。而在展厅里,另一个大木箱子似的东西,甚至连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不明白它是做什么的。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时常有人架着这个机器吸引孩子,使用机器的人经过手动换片,用一张一张的图片把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呈现给胡同里的孩子。而一些像做风筝的手艺活,虽早已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没有人去传承的窘境,这不正是我们应当去反思的吗

整个民俗展厅就像是一个老北京胡同,正所谓“有名儿的胡同三千六,没名儿的胡同赛牛毛。大大小小的胡同串联着老北京城,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旺和发达,也陪伴彼此度过最困难的时光。而这些名具特色的胡同,也在随着时光流逝改变。人力车夫、捏小人儿的、走街串巷的小贩儿、吹糖人儿的,街头杂耍等等这些行当,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随之消亡,变成博物馆里的一件件展品,成为一张张泛黄的旧邮票。

从小我就一向在北京城生活,但直到今日,我才发现自我对她的了解如此之少。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都,沉淀着太多太多的文化,而每一个北京人都有职责和义务保护这些文化的印记。我们应当多走进一些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去学习,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中去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人祖祖辈辈勤劳勇敢、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奉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第4篇

暑假里,我去了青岛海军博物馆。我很幸运,因为到了那儿,我才知道今天正好是新型导弹驱逐舰“昆明”号和反潜护卫舰“郑州”号集聚青岛的日子。我兴奋极了,连蹦带跳地走进了博物馆。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室内展厅,里面分海军史展室、海军服装展室和礼品展室。史展室里详细地记录着中国海军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还介绍了中国海军军舰参加过的各种保卫战、自卫战以及大型海洋战役。我一边听着导游的解说,一边往前走,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海军服装展室和礼品展室。在展厅的中央放着中国海军首任司令员肖劲光大将的海军礼服,周边展放着中国各个时期的制式服装、军衔、勤务符号等。礼品展室里还展出了许多国家的军队赠送给我国海军的各种珍贵礼品。

出了室内展厅,我们沿着画廊往前走,画廊上挂满了中国海军武器的发展图。过了画廊就是武器装备展区了。以前我只能在书本上看到这些武器,但是今天我却见识到了真真实实的武器,对我这个小军事迷来说真是太兴奋了。广场上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导弹、坦克、装甲车、两栖人员运输车以及战斗机和轰炸机,真是琳琅满目。这里的每一种武器装备我都能提上名来,周围的游客连连夸我是个合格的“小军事家”。

最吸引我的地方还是海上展舰区,海边码头停泊着已退役的四艘军舰。每一艘我都认真地参观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鞍山”号,“鞍山”号的舰头装着两门103毫米主炮,舰头的后方装着苏联的L。S型大型反舰装置,侧面装着20毫米口径的高射机枪,后面还有直升机升降平台。这艘军舰是中国第一级驱逐舰的旗舰。

这时候我看见新型导弹驱逐舰“昆明”号和反潜护卫舰“郑州”号停泊在那里。从侧面看,它们的主炮和七管近防炮昂立着,正准备发射呢!其实它们是准备从这里启航参加亚丁湾护航行动,参加完这次行动它们就正式成为东海舰队的成员了。

渐渐地夕阳下山了,我们该回去了。这次海军博物馆游记不仅丰富了我的军事知识,还让我亲眼目睹了中国海军的舰艇的雄姿。我相信这些舰艇将来能为保卫祖国的边疆做出贡献!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第5篇

早就想去北京自然博物馆了,昨天网上买了门票,今天下午就跟老爸一起去参观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去北京自然博物馆费劲很多周折,换乘了很多条线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我怀着激动地心情走进了自然博物馆。我们先去了哺乳动物厅,这里有各种动物的化石,还有我最喜欢的恐龙化石,真是太奇特了。我还了解到气候、温度等环境条件对哺乳动物进化的影响。哺乳动物厅还介绍了各种动植物的进化过程,大大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想象。我在展厅看到了非常珍贵的阶齿兽的“真面目”,据说它白垩纪之后最大的哺乳动物。我还看到了让热惊讶的大象“祖先”黄河象,十分巨大,让我目瞪口呆。

逛完了哺乳动物厅,我们又去了植物进化厅。想不到植物也有跟动物一样的进化史,一个个标本、化石让我眼花缭乱。一个小小标本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它是全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非常小巧可爱,它的学名叫辽宁古果。看完这些化石后,我又去了海洋动物厅,里面的标本有大有小,小的需要在显微镜下查看,海洋是生物起源的地方,充满了神奇,至今仍然有很多生物未被发现。

参观完自然博物馆,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奇特。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第6篇

暑假里,我和来自山西的姑姑、表弟去首都博物馆参观。

一进门,我就—被一个雕像吸引住了,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元代的元始天尊琉璃塑像,天尊盘腿而坐,一手虚拈,一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宇宙混沌之无极状态。

之后,我又去了一些展厅。但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展厅里陈列的文房四宝。特别是雕有梅、兰、竹、菊的墨,工艺真是栩栩如生,让我叹为观止。

在这些展厅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民俗展厅。那里展示了古代人们过春节的一些风俗。人们在春节前采购许多年货、准备了大量的点心。除夕之前做出许多腊肉,还蒸了带红点的大馒头、各种年糕,贴上门神、春联、窗花,还准备了一挂一挂的鞭炮,小孩还举着灯笼。我感叹那时过节真是和我们现在大不一样,要准备那么多的好吃的`,过年那么热闹,真是让我羡慕不已……。

还有一个展厅让我感觉非常新奇。就是过去的文人墨客,为了在读书绘画时营造一个好的气氛,在书房里点燃熏香,身在其中,优哉游哉,书房中“书香”味十足。我要是有这样的一间书房该多美呀!马上就该闭馆了,我仍然恋恋不舍。走出首都博物馆,我还沉浸在刚才的景象中。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第7篇

周二,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首都博物馆,作为一次实践活动。在去博物馆之前,我们先去听了一位教授的讲座。他给我们讲了大英博物馆250年的收藏文物,讲得有声有色,用多媒体打出了很多精美的图片,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大英博物馆的珍藏,也对我们之后去参观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我们先去参观了瓷器,放眼一看各种各样的瓷器展现在我的眼前,仔细欣赏,上面各具特色的图案,完美的布局,吸引人的颜色,无不说明当时制作时的用心,有的瓷器上面刻有人物,不光是人物的神态,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人物穿的衣服的褶皱都那么生动,体现着自然美。

在看那陶瓷的色彩,纹路。都清晰有条理。整体看,色彩,光泽都很到位吸引人。

接着,我们还参观了老北京的文化,让我知道了以前老北京人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那么的充实!他们在大街上遛鸟的,卖东西的,品茶的,聊天的,舞狮的等等。看着他们自己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是那样的开心,笑得那样甜,自己心里也不禁美起来。

休息一会儿后,我们又怀着好奇的心里去参观了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里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就是埃及的木乃伊。每个木乃伊都用布裹着,而且他们的心脏都要单独保存,不像其他的器官都放在一个容器里。我很不解,为什么心脏要那样慎重地保存呢?经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原来埃及人认为心脏是人类思考所在,是灵魂的寄居之处,所以他们对心脏格外地重视,不仅这样他们还为缺少心脏,死去的人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心性护身符”,代替心脏的作用,让他们仍然可以重生。况且,制作木乃伊只要是有钱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尸体做成木乃伊。

参观了一系列的文物,我觉得古代的文化就像是神话。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的地区人们的生产了水平,哲学以及审美观念的差异,这些因素使得艺术呈现多元的面貌。欣赏文明遗珍,感受艺术魅力,无论何时何地的艺术,都凝聚着人类的精神与智慧,表现着人类对生活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是人类永恒的主体!

上一篇:善待你所在单位读后感想(汇总7篇)
下一篇:读后感50字(汇总7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