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3000字论文(优选9篇)
24
2023 / 10 / 23
每个人都会有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而且现在的电影实在是越拍越好,像3D电影,4D电影,科技非常发达,而我最喜欢的电影就是《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这部电影令人十分感动。剧情是在讲一对相亲相爱的姐妹,姐姐的个性很冷漠,却很有气质,而且拥有冰雪魔法,只要轻轻碰触某样物品或人物,甚至是液体,就会都被冰块牢牢的封住,而妹妹却正好相反,妹妹是一个普通的公主,不但没有任何法力,而且个性单纯,可爱和活泼,而因为姐姐拥有法力跟姐姐隔离,自己却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我觉得这是一部惊悚但又很感人的电影,当你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这部电影时,我会告诉你—因为我看完后,我觉得我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故事中的姐妹就跟现实世界中的我们一样。假如你有兄弟姐妹,应该都会发生一些冲突,其实我们可以和兄弟姐妹一起找出解决的方法,马上就可以和好了,就像电影里一样,起初,妹妹的勇敢感动了姐姐的心,所以两人一起解决问题,不再隐瞒对方,之后两人就和好如初了,我和弟弟一起看这部电影时让我有点鼻酸,因为故事里的妹妹对姐姐真好,而我家的小弟却是以“小欺大”的方式来对待姐姐,真是没大没小。
和弟弟看电影实在很有趣,我们社区在六日会播不一样的电影,有时是卡通,有时是喜剧,许多不同特色的电影,我觉得看电影真的很有趣。
作为一名耕耘在幼教第一线11载的普通老师,有的更多的是教育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无疑成为了我撰写论文肥沃的土壤,凭借这些教育经验,我不断的提升和凝练,尝试着写各种各样的论文,这些论文都离不开实践。然而当一篇论文写完了以后,我常常被自己写的论文的固有模式限制,一篇论文虽然会反复的修改,但是修改的更多的往往是一些细节和一些词句是否有矛盾,对于自己论文中真正存在的一些实质性问题把握不到位,这样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我的论文有量无质,如何能够撰写出一篇有质,含金量比较高的论文呢,我想修改是关键。今天有幸阅读了《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一书,对第108页“修改定稿”篇有了很深的理解。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诗千改心始安”,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而我在写论文的时候缺乏的就是修改的环节,或者说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修改,一篇论文完成了以后,只会修改一些词句,不能很好的抓住论文的核心问题修改。
其实修改的方式有很多,修改的时候正确把握论文的结构是关键,那么如何修改论文的结构呢,通过学习,我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层次是否清楚,思路是否通畅。一般可以先从大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来看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如果论文不设小标题,则必须从内容去判断。例如,文章在内容上是否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联系;全文的布局、层次和段落的安排是否有条理;层次的脉络是否分明、顺畅;各段的分论点是否明确、协调;对杂乱无章的阐述要疏理通顺;删去重复和矛盾的地方,补上缺少的部分,达到全文意思上连贯通畅。
第二,结构是否完整。论文要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一篇论文要有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协调一致,即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有材料有分析的论证,有鲜明有力的结尾。同时还要审视各个部分的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第三,结构是否严密。一篇论文必须是论点与论据,大论点与小论点之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论文结构松散,要加以紧缩,删去那些多余的材料,删去添枝加叶、离题太远或无关紧要的句段。为使结构严谨和谐,对全文各部分的过渡和照应、结构的衔接、语气的连贯等方面,也要认真地考虑和修改。
结构修改的差不多以后,我觉得接下来就可以抓论文的一些细节,比如语言的推敲和锤炼,为了使语言准确、简洁、生动,不能不锤炼字句,而锤炼字句,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对语言的锤炼加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所以锤炼不能脱离内容的需要,去孤立地雕琢文词,追求华丽。这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的。另外,在修改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尽可能利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对生造词语、词类误用、词义混乱等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毛病,要坚决改掉,坚决消灭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自造词。鲁迅说他自己写文章“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样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第二,对结构残缺、结构混乱、搭配不当等不合语法的句子,要注意改正,使之合乎语言规范。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代作家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字句要好,就必须反复锤炼、反复琢磨修改。
第三,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力求上下贯通,语气一致,通顺流畅。
第四,检查标点、规范书写。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得恰当,能够准确地表达内容;反之,就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甚至产生歧义。检查标点符号,主要是看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否正确,以及调整点错位置的标点符号。修改时,要按约定俗成的用法,严格按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另外,修改时,一定要把潦草的字和不规范的字改正,抄写时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还有,在修改中,对论文中的图表、符号、公式要检查,要合乎规范,对比较复杂的容易出错的,更应仔细校正。
一篇好的论文,修改是关键,今天我通过学习“修改定稿”篇,对修改论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刀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古往今来好文章都必须通过反复的修改才能够完成的,借鉴书中一些好的修改方法,把它们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相信一篇真正有质的论文一定能够在全锤百“改”中成型。
“痛苦的成因”是法国文学巨星卢梭的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卢梭从一个平民到一个著名的作家,经历了无数的痛苦,他悲惨的晚年逃亡生涯,更使他比任何人都理解了什么叫痛苦。
文章开篇就写到,我们不可能知到绝对幸福或绝对的痛苦是什么样子的,它在人生中全部都混杂在一起了……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谁感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的人,痛苦总是多于快乐,这是我们都能感到的一大人生无奈。
接下来,他又精辟地总结到:我们的痛苦正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
我第一次拜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被一些锁事纠缠,内心非常痛苦,无以排遣,是标题吸引了我。当我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几天来萦绕在心头的苦闷竟奇迹般地少了十之八九,从那以后,每当心里有了苦有了痛,就自觉不自觉地读一遍《痛苦的成因》,我把它当成了“去痛片”。
一种药经常吃,体内会产生抗体,其结果是药效越来越不明显,而付作用却逐渐显现出来。因为卢梭在文章中告诫我们: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就不会有痛苦……在文章结尾处他又写到: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常常想到痛苦,不瞻前顾后,他就不会感觉到什么痛苦。
卢梭,这个葬在法国巴黎伟人公墓的平民作家,他用一生的痛苦经历,找到了痛苦产生的原因,却怎么也找不到解决痛苦的办法,这正象一个高明的医生,一下子就诊断出病人得了癌症,却没有医治的办法,于是,告诉他的病人:别去想它了,就当没这回事,想吃啥就吃点啥。怎样解决我们遇到的痛苦呢?我觉得关键是如何看待痛苦,这有些象我们生活中的咖啡、茶叶一样,不爱喝的人说它苦,爱喝的人说它香。卢梭在他那历史特定的条件下,加上他自身的经历,在看待痛苦、解决痛苦的问题上,显示出一个伟人的无奈。如果换一个角度,把痛苦看成动力,看成财富,甚至视痛苦为快乐,那么情形就全变了。
痛苦到底是什么?
卢梭认为痛苦是超越了能力的追求,而我觉得,痛若是快乐之父,就象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
痛苦在哪里?痛苦在生命里,在生命的每一天里,在生命的每一个追求里,没有了痛苦也就没有了生命。
不是吗?
人类正是在痛苦的追求中发展的,原始人谁能想到有一天,他的同类真的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多年前,结核是绝症,而现在它只能算个小病,但癌症又出现了,当我们把癌症攻克的时候,艾滋病又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而且将来还会出现更难更复杂的病种。这正象卢梭所讲的那样:起初看起来,似乎是伸手可及的那个目标,却迅速地向前逃循,使我们无法追赶,当我们以为追上的时候,它又变了一个样子远远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似乎感到了痛苦在同我们开着玩笑,但我们是否也感觉到了人类正是在苦苦的追赶中进步了?
痛苦是一种动力,它逼着我们去寻找解决痛苦的办法。
人人都有过牙痛的经历,当我们牙痛的时候就发誓一定要拨了它,可到了医院牙医告诉我们“牙痛的时候不能拨,等炎症消失再来拨。但炎症消失后,牙也不痛了,既然不痛,谁还去拨它。于是,拨牙的誓言要等到下一次牙痛再说了。这正象前几天听人讲的“青蛙效应”,说是把一只青蛙放到滚开的油锅里,青蛙一下子跳出去,接着,又把另一只青蛙放到装着冷水的锅里,然后慢慢加热,当水温渐渐热起来时,青蛙也试着跳几次,却没成功,结果,第一只青蛙活了下来,第二只青蛙死掉了。所以说,痛苦是一种动力,痛苦越大,动力也就越大。
痛苦是一种财富,卢梭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伟人,这和他的痛苦经历是分不开的,痛苦是卢梭作品的原料库。我国当代作家张贤亮,也一再表明:他的十几年_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财富。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又盲又聋,一生在黑暗、无声的痛苦里,却写出了震聋发聩的作品“给我三天视力”。
痛苦是一把双刃剑,你把握了它,战胜了它,它就是你的财富;它压倒了你,征服了你,就是你灭亡的开始。
痛苦是一种财富,但前提是你如何看待它,如何把握它。
痛苦是快乐之父。世界上任何一件快乐的事、幸福的事,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痛苦积淀了快乐,痛苦孕育了快乐。
十年的寒窗之苦,孕育了金榜题名的快乐,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十年寒窗之苦,然后榜上却无名,这哪有快乐可言呢?
中唐著名诗人张继,就是十年寒窗、金榜无名,回乡路上夜泊枫桥,痛苦不堪,彻夜无眠,于是,留下了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几千年过去了,当时金榜题名之人已无法考证,无人知晓,但落第才子张继的诗篇却被人们千古传诵。
韩信如果没有受辱胯下之痛苦,不会成为威名远播的将军;勾践如果没有亡国之痛苦,也不会卧薪尝胆,以报前仇。孟子早就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人离不开痛苦,所以有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一个民族离不开痛苦,所以,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必将成为一个强盛的民族。
高尔基在“海燕”一文中大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暴风雨是什么?是弱者的痛苦,也是强者的快乐!
为了明天的快乐,那么快去拥抱今天的痛苦。
酷狼朋友罗克的故事太多了,我非常感兴趣。他是一个聪明的发明家。他研究了人体能量吸收器,把人自身散发的热量攒成电,大伙儿从此不用交电费了,他还研究出防暑疫苗,打一针凉快一夏天,还有防寒疫苗,文凭针,官运针,愉快针,孝顺针……他甚至还能捣鼓出人造龙卷风,使善良反败为胜,战胜邪恶,他还发明了垃圾炼金机,能把垃圾炼成黄金,那叫彻底的变废为宝!罗克还是个教育家,他发明了50句家长忌语和50句教师忌语,可最后还是宣告失败,他任地球-球长后,不仅解决了计算机“万年虫”的困扰,还从此免了后代的“n年虫”之忧,罗克甚至还当上上帝,让孩子在六岁时学会“父话”,能够和 母语”讲得一样流利。他是一个奇思妙想的发明家,我非常喜欢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也想和他一样当地球球长和上帝,为人类造福。也想……我平时除了认真钻研。刻苦学习以外,还能积极动动脑筋。记得有一次,我的地球仪褪色了,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只得让他退休了。我想这样要买许多地球仪,得用许多钱,不是很浪费吗?怎样能让地球仪不褪色呢?要么把它放在柜子里,可是又放不下,怎么办呢?这时,我看见桌子上有一只三江购物的袋子,把它套在地球仪上,打一个结,怎样非常方便,要用时只要把袋子拿掉。我已经用了5年了,但地球仪还是跟刚买来的一样新。在生活中,我就是这样爱动脑筋。当然,像故事中的罗克一样成为一个发明家,还远远不够。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加倍努力。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新。
曾经对美国电影不顾一屑,觉得无论是好莱坞还是迪斯尼的作品不过是是流水线上的商品,也曾用所谓的好莱坞模式得意洋洋的分析过一些电影,觉得不过如此,只是技术的发展让这个商品变得越发的.美丽动人,那些故事不难猜到结局。
而我曾经没有想到过的是,人性既然是相通的,那么就会有一定的模式可以人在的心里顺行无阻,那些缘起,期待,冲突……所有的那些故事都是野心勃勃,有所企图,它展示太多风景,织就太多的梦,灯暗下来的时候,你是另外的一个人,你或生在古堡,或成长于森林,你美丽不可方物,你英俊帅气逼人,你告别了平庸而无趣的生活,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Forzen在世外桃源般小国里展开,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不得不说是太大的亮点,却也不乏一些让人动容的小细节,妹妹被姐姐误伤昏迷之后醒来,只记得那些和姐姐美好的回忆,她每每去找姐姐,邀她一起堆雪人,姐姐却因为怕伤到妹妹而不能见她,就这样,在期待、失落和孤独中,父王和母后遇到海难离她们而去,她们隔着一道门,伤心着各自的伤心。后来姐姐和妹妹长大了,加冕典礼的时候妹妹高兴的跳起舞来,她抱着孩子般的纯真对这世界充满了憧憬,她的眼里满是晴空的颜色,一如我们的小时候,不会想到这个
世界的百种艰难困苦。而最可贵的是,哪怕几经艰险、遭受伤害背叛,妹妹对姐姐的爱依旧依然,就好像有些人,永远值得你为其融化。或许电影对受众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造梦,向你展现爱、坚持、梦想以及所有的那些美好幸福,让你汲取力量和勇气,来面对真正的人生。影院的灯终究会亮起来,再美好的梦都会结束,而你的眼底却会因此多加了几分澄澈。所有的理论、技法、批判都可以是虚无的,而你的感受却是真实不虚的。
最近读了池莉的《来来往往》、何顿的《丢失了自己的女人》,这也许是目前描写“中年危机”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吧。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事业上的成功人士,又都同样面临着爱情、家庭的危机,但这只是表面的问题,实际是每当人在日复一日地向前走的时候突然停下脚步来,看看过去,看看未来,会有一种茫然。 现实是经不起推敲的`,正如爱情一样是脆弱的。生活中戏剧性的东西其实并不一定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我想大多数婚姻在最初缔结的时候,总也应该是真心诚意的吧,是因为爱情的吧,然而,世界每天在变化,不可阻挡,但无论岁月如何流淌,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童话,总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冒出来,也或者有了合适的温度、湿度,她就滋生出来了,让你我对现实本身产生不满并开始憧憬和向往,我们无法摆脱可心又不甘。多年前,人们说“懒得离婚”,时至今日,虽然更多的人更直截了当地抛开过去迎向崭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种生活和感情的中间状态的存在,是介于好和坏,喜欢和讨厌,过得下去和过不下去之间的,是介于勇敢有力地去改变和折腾疲惫地不想改变,不得不改变而改变后又未必如何之间的……想到《廊桥遗梦》,想到佛朗西斯卡……也许爱有残缺才美丽,人生有遗憾才真实吧。
好久没有和孩子们谈心了,在我印象中他们应该是什么也不懂,你叫他们写作业,他们就写作业;你让他们读书,他们就读书,他们不懂的什么是”反抗”,更不懂的老师的用意和情感。
刚接手新班时,我摆出了老师的尊严,因为这个班带来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可是,当我面对我的课堂时我感到了困惑,为什么学生眼中都带有少许的惧怕,他们对我的问题要三思后才敢回答,是那么的不够自然,而且语气还那么不肯定,课堂上很沉闷。我百思不得其解。周俊杰是班里内秀的一个女孩,最近她悄无声息变化着,让我感到她的潜力可挖。这天放学约她来办公室送作业,我不露声色,问其身体、家庭状况,与同学的关系是否融洽,学习上有什么困难,班里最近发生的事情,试图消除她的胆怯,她都一一否决。几经周折,我终于敲开了她的心扉。“老师,我上课回答问题老是紧张,害怕回答错误,得到同学们的批评,手里总是冒汗。”再看看她,的确有些紧张,我翻开她手心一看,汗已浸湿了手中那张作业纸,我让她坐下,耐心的开导她,她向我倾注了很多知心话。听完她的这番话,我的心震撼了一下,这就是我的课堂沉闷的原因,我要感谢这个孩子的天真,感谢他的童言无忌,让我重新认识孩子们,他们年龄虽小,但是他们还是很懂得道理,很有个性的。从那以后我以更多的宽容,更多的爱心对待他们,我发现课堂上改变了不少,上课爱发言的学生增多了,他们的眼中少了惧怕,却多了对我的信任,对数学学科的喜爱,让我从中体会到了与学生合作的快乐。
学生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有一次,在练习中有个问题是”怎样买票最合算?”我在教学时,指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票价一律8元”或”成人票lO元,儿童票6元”的买法都一样是16元,所以怎么买都可以。这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我有一个更省钱的方法,大人买”票价一律8元”,小孩买”成人票10元,儿童票6元”,这样只要14元,可以节省2元。多么聪明的孩子!学生还举着手说老师还有……,有些想法虽然与教学内容有点不符,但我没有阻止他们,因为我知道我现在就是需要这样敢于发表意见的学生。
千万别小看我们的孩子,只要我们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孩子们就能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