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明史》上说,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幵无多少改动。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 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 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通过参观故宫,我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天斧神功的山石,造型优美,在此园悠闲漫步。给你一个心旷神怡的感觉,好不令人陶醉。军机处是我国明清时期议事重大决策的场所。令人可想,当年皇帝在此为保护国家疆土而在此作出的决定。它为巩固我国的国防做出过巨大贡献。
故宫的建筑,使我感到它是历代统治阶级生活,工作的一个完美的人间天堂。
故宫,位于我国首都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成祖朱棣集中全国匠师,征用二三十万农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才建成的一组规模宏大的殿群。它共有9999间殿阁。有人曾经统计过: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在一间殿阁中住一天,等他将故宫所有殿阁都住过一天时,已经是一个27岁的青年了。
以前,我只在书刊之中见过故宫。今年暑假,我去了北京,亲眼目睹了故宫雄伟的建筑。
那天早晨,晨光熹微,我们进入故宫的正门——午门,径直来到了太和殿。我看了门外的介绍,得知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从地面到屋顶高35米,占地面积2377平方米,梁眉上画着“金在和玺彩画”,角檐上画着10个驮着仙人的小野兽。殿内屋顶雕刻着许多金龙,当中的一条浮雕蟠龙口含宝珠,张牙舞爪气势汹汹,仿佛要从上面飞下来。殿的中央是用楠木镂空透雕龙纹的金漆基台,基台上设着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上面的龙东张西望,两边的龙一边的头朝东,一边的头朝西,互相呼应,好像在保卫着皇帝的宝座。太和殿到处都雕有龙。这万龙竞赛的气势使太和殿显得庄严肃穆、气势磅礴。
故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世界文化艺术精华的一部分。我参观了故宫,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了解了封建皇室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了解劳动人民的聪颖智慧和创造才干,更使我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很多,故宫就是其中之一。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又名紫禁城。
穿过天安门城楼,就到了午门,走进故宫午门,一座雄伟的宫殿屹立在我的眼前,这就是太和殿。远望,殿顶有两层,全是金黄色的,中间是蓝底金边的三个大字太和殿。走过汉白玉台阶,台阶旁边的围栏上雕刻着一条条腾云驾雾的龙,张牙舞爪,好像真的要飞起来了。殿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来参观的游客。我好不容易挤到了殿前,殿内金碧辉煌,一根根金丝楠柱子处处体现出皇家的尊严和高贵,地上铺着双龙戏珠的金砖。我认真地听着讲解器里的讲解,原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三大殿,其中太和殿是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只有皇帝登基这样的大事才用得上。朝会时,皇帝在这里接见百官,商议重大国事,并颁布法令。我边听边朝里望去,殿内安放着一把木质的龙椅,靠背上雕刻着各种姿势的龙。我仿佛看到了皇帝坐在那儿的样子。威武极了!
后来,我还参观了皇帝日常办公和生活的乾清宫、存放皇帝玉玺的交泰殿、皇后生活起居的坤宁宫等景点。
这座壮美的宫殿见证了明清两代无价的中华文明历史,古代人们的智慧与汗水值得我们学习。
周末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故宫博物院参观,里面有许多我不知道也从没有看过的文物,我还留下了一堆疑问。走进故宫博物院的'大门前,第一个最先看到的,是一个黑黑大大的“鼎”约一公尺高,我不知道这个鼎,如果放在古代装什么比较适合。
里面有很多的展览区,我看到了古时候的青铜器,大部份的是生活用的物品,例如:镜子、酒杯、摆件、鼻烟壸、柜子……。爸爸还猜想古代人的寿命不长,可能是青铜器害的,因为重金属使用过量,但是,我觉得是古代人的医疗不发达,才会让人没办法有效治疗。
最亲切的就是许多大大小小的“鼎”,我的名字里也有这个字。古代的鼎,有的装饭、有的装水、有的装酒……。另外,我看到斝,有一样酒器让我印像深刻,那样斝的顶端刻了一个跟太极图案很像的标志,原来它的意思是双龙,也就是如祥的意义,古代的技术雕刻的工法非常精致,让我想像不到技工师父,是拿什么样的工具做成的呢!
古代的书画展览也好令我赞叹,“书法”古人一定写的比现在人写得优雅,但是,历史的记载史、古代的地图……,能画出这样的东西,还可以用来治水、防治敌人入侵,真不容易啊!因为古代可没有卫星,更没有飞机可以居高临下看的一清二楚,也没有千里眼一眼望穿,万一整治河川时,地形又不一样了……,让我很敬佩古时候的人充满智慧。
故宫博物院真的好大,有很多历史纪念的文物,等我再长大时,我一定要逛完整个故宫博物院,好好欣赏里面的宝物。
十年前,纪录片《故宫》的最后一集“永远的故宫”介绍了从2019年开始的“紫禁城全面修缮工作”,其中提到了在修复倦勤斋的通景画时,为了能尽量和乾隆高丽纸保持一致,修复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寻找合适的裱纸。这个非常短暂的小片段,让逾千年历史的潜山桑皮纸重回公众视野。现在,一部从文物修复角度描述故宫生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温情而不煽情。与此同时,故宫里的那些珍品能交到一群有心的匠人手里,红墙暗阁也变成有温度的日常。
故宫作为中华文明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存在,一直使人们慕名而去,除了恢弘的建筑、精致的皇家园林,里面的文物展更是成为了吸引人们的重要组成部分。看着那些或斑驳的铜器、或残缺的陶瓷、或奢华的装饰,仿佛回到了过去看到偌大的清宫中忙碌的宫女太监提的宫灯端的银器,孤寂的嫔妃们把玩的多宝格亦或那权力顶端的他听着滴滴答答钟表的转动,感受着时间的流逝。枯燥却有欢愉,不动声色地记录着皇城内每个人的年华。
现代深宫苑内的严谨日常,叙述了一代故宫手艺人的讲究,跨越古今中外与历史的对话,格物致知,传承珍贵。刚修复完的《万寿图卷》画面起于西郊摆脱城市喧嚣和嘈杂的畅春园;止于紫禁城神武门,然而谁又会知道多少年后的一个午后,这一道城门看着紫禁城的最后一任主人匆匆离去,神武门成为了中国帝王史最后的梦呓。(图画中的历史)《万寿图卷》则描绘皇帝与皇太后从畅春园回銮途中,臣民为祝万寿所点缀的繁华景致,以及迎驾并待瞻天颜的民众。古代帝王以无限权力在他的国家里俯仰天下,就体现在这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大不可测,多即无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意为着多,多意味着无穷无尽,无穷无尽就是空。即无穷莫测,故实则虚之。实则虚之是中国人的文化密码,投射到每个人心中。
5月1号我和爸爸妈妈去游玩故宫,故宫内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中国人外国人,光是排队买票就等了好长时间。爸爸买到票后,我们开始浏览整个故宫。
故宫的建筑是木结构的,黄琉璃瓦顶、屋顶上有仙人,神兽。青白石底座,到处画着精美绝伦的彩绘,让这座号巨大的宫殿群更显得金碧辉煌。爸爸一路给我和妈妈介绍了很多。
太和殿是古代皇帝坐朝议事的地方,是万众瞩目的权利的中心。从外面看白色的栏杆台基拱起高高的宏伟大殿,金色的屋顶,红色的柱子,彩色的.绘画,让大殿灿灿发光,又是穿过几道宫门,我们来到了内廷。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三大中心组成,大大小小分布着几千间房屋,为后宫妃。
接着,我们来到了故宫珍宝馆,这里收藏着故宫的好多宝贝,有红宝石,蓝宝石,珍珠项链,大钻石,金酒杯,金镶玉,还有很多,爸爸说大的宝贝都被八国联军抢走了,现在只剩一些小的了。
我们一家人走了很多路都累极了,但我看到了中国最伟大的建筑,那就是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