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汇总9篇)

个人学习 17 2023-12-27 07:16:38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 第1篇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仿佛每种都有一点。但老是感觉那不是悉数。说不清,道不荆。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恋爱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起首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恋爱最纯真了。从青梅竹马,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喜欢河。曹公几乎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应,人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恋爱故事降生了。它的呈现是那么的天然,简直没有人疑心过,它的呈现是那么纯真,一尘不染 .然则生不逢时的恋爱就是苦楚的代名词。黛玉性情里独有的起义和孤介,以及对世俗的嗤之以鼻,令她处处显得挺拔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语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恬淡名利……各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一直固执着本人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通俗人的目光看她,最欣赏的照样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屡屡与姐妹们喝酒赏花吟诗刁难,老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照样草木黄落雁南归的苍凉,花气温顺能解语的幽情;无不表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气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美女苦命。黛玉的出身,注定了她的孤单无依,而她的性情,又注定了她的零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繁华,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托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吐的亲信,只要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老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法着“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悲痛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苍凉终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位置和本身的懦弱是悲惨剧的原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恋爱。假如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自阅历的描绘,那么我可以感触到一个失去至喜欢的汉子的苦楚。阴间的猛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维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身痛苦,倒是切肤之喜欢。当血泪撒尽的曹公回身面临不堪回忆的前史怎能不宣布“满纸荒诞言,一把辛酸泪”的感慨!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恋爱悲惨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仍然那么忧伤。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_兰桂齐芳_。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 第2篇

又览完了几页,这中间给我留下极大震撼的,数王熙凤了。

我之前对她的描述只不过是以偏概全,而现在的我更对她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如果我穿越回那个时代,与凤姐过招,可能一集都活不下来 。贾瑞因为自己的贪欲,惹了凤姐,在冬天的走道里呆了两日,最后一日不仅没有泡到朝思暮想的凤姐,还被侄儿贾蓉威胁,泼尿粪。但我并不觉得他很可怜,也不觉得凤姐很仁慈,两个人都有着自己偏执。

而这几张的内容,离去了很多人,黛玉的父亲,秦可卿,皆因病重而死,从此,黛玉没了爸爸,在荣府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有人说,如果黛玉从未来过荣府,在爸爸生边服侍,一定活得无忧无虑,无需考虑他人的目光,不会有人说她的性格;不会在她病重的时候,连一株人参都不愿给她下药;不会连爸爸死后,留下的.遗产也被用来修筑大观园……当然,也遇不到宝玉,那个她深爱着的人。

秦可卿死后,宁府的管事权都交到了凤姐手中,正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又或“一个人爬的越高,就摔得越痛”,虽然已知晓她的命运,但对她为何流落那样的结局而感到兴奋,—种探宝的冲动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 第3篇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红楼梦》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人却又无可奈何,无法挽回这样的悲剧。正如那一僧一道告诫灵性已通凡心正炽的灵石:“凡间之事,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你还去吗?”顽石曰:我要去。

这种“乐极生悲,好事多磨”的变故情节,在《红楼梦》中数不胜数。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红楼梦》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灯谜、酒令、建筑、管理、道学、佛学、……做到了真正的“文备众体”,学术界公认的“百科全书”。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有的时候,想看《红楼梦》有多期待,就有多遗憾;《红楼梦》有多不完整,就有多完美,就能让人流连忘返。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

他把他的悲剧体验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可是好事多磨,《红楼梦》终究没有完整版本,这个缺憾可能恰恰成了“天不从人意”。即使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部分稿件遗失,之后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因贫病无医而逝。留与后世的只有八十回,我们默认的完整版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不只是著作《红楼梦》好事多磨,就连《红楼梦》里的无数人物都是好事多磨,天不从人意。最后大家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林黛玉整天为贾宝玉哭泣叹息,贾宝玉整天为林黛玉牵肠挂肚;林黛玉心里只有贾宝玉,贾宝玉他心里只有林黛玉。———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天不从人意的一条注脚,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

香菱本来是一个乡绅甄家的大小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由于霍启看管的失误,导致香菱小小年纪被拐卖。霍启,就是“祸起”,暗示着香菱悲剧命运的开始。被拐卖的香菱,长大后被卖出当小妾,人贩子现将其卖给了冯渊,结果又将其偷卖给了呆霸王薛蟠。本想“好事多磨”,嫁到“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过上好日子。可是天不尽人意,被夏金桂虐待,最后因难产而死。

袭人对人和顺友善,善于体恤他人,做事稳重认真,在大观园中人人佩服。本来是大家默认的贾宝玉姨娘身份,可是贾宝玉的出家,就注定袭人的愿望破灭。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众人的苦恼,往往缘于“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天不从人意”,人生如梦、如幻,让世人莫要执迷于人间的幻境。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 第4篇

目光碾过那本红楼,显得安然而又沉重。浮尘已在时光中抹去,剩的仅是那存于心底的感受。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对《红楼梦》中一些人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在以前,我觉得薛宝钗是一个冷酷而又自私的人。可现在想想,她也许比林黛玉更应令人叹惋。

薛宝钗从小就饱读诗书,接受着全面而正统的教育,因而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正是这种教育方式,使她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出大家闺秀的风范,成为一个强者。可是她的人生也因此受到种种限制,甚至连悲喜都不能显露。纵观她全书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那些封建礼教的束缚。能做到这样地步,让人不得不有钦佩之感。

以前最不喜欢薛宝钗陷害林黛玉的一段,但现在想想,做出这样的选择,她也是身不由己的`。她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观念应是深深的印在心中。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对于她来说,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去真正的应对。在我看来,她其实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封建的礼教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必须遵守的孝道。就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书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黛玉之下。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正是这些,造就了书中堪称完美的她,即使是林黛玉,也挑不出她的一丝缺陷。但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也终归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之一:她是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忍心婉言拒绝?更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虽在一开始便规定了悲剧,但这样的结局,还是会让众人叹惋吧。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 第5篇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 第6篇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四大名著,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通过阅读,感觉四大名著不愧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瑰宝。它代表了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本书中讲述了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因为家庭原因投奔来贾府,与贾宝玉一见钟情,本来是一段完美的姻缘,却又因为王熙凤从中使计,让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以至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看到此处,我为他们感到痛心

曹雪芹从真实出发,通过《红楼梦》把贾家在当时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一一展现出来,它预示了旧制度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

在书中我看到,曹雪芹通过刻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形象,写出人物的真实性,复杂性,每个人物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且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我非常喜欢《红楼梦》这本书,它使我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 第7篇

最终把四大名著又认真的看了一遍,此刻我最终懂得人们为什么把红楼评为公认的四大名著之首了。在艺术成就上,红楼能够说当之无愧。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细腻,不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抑或是语言,一些大场面的描述。等等。

再者,它是一部关于女子的书。其男一号贾宝玉也是带走十足的女子特质:看男人为泥,污浊不堪。女子为水,干净,清新。不爱功名利禄,不爱齐家治国,不爱戎马天涯,不爱定国安邦。惟愿长居红楼,相伴知己红颜。这就是他的乌托邦式的梦想,他想的是与自我的一帮发小一向相伴,地久天长,此生不渝。直到迎春、探春相继出阁,晴雯、黛玉相继仙去,他终看破红尘,了却凡心,皈依三宝。黛玉和宝钗算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吧。

先说黛玉,才高不让须眉,但知葬花玩味,木石前盟虽天定,不想金玉相配,可恨天公不作美。一朝香魂散,耿耿痴心有谁怜。本是寄人篱下,幸得知己如玉。她是个有个性的人,因为自我的个性得与宝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最终也是为自我的个性所累,贾母认为她性格乖觉,不如宝钗知书达礼,更适合做未来大观园的女主人。最终含恨而终,泪尽而亡。宝钗其实是可怜的,上知孝悌,下晓礼仪。

理家不输众儿男,终是良母贤妻。谁想金错配玉,无奈空披嫁衣。孤影幢幢,长夜寂寂,谁可倚?她自我对宝玉并没有那种海枯石烂,天荒地老之情,无奈被作为为宝玉冲喜的人,宝玉出家后,只得空房独守,红烛独依,以泪洗面。还好有宝玉的遗腹子,她最终仍是古代良母贤妻的典范。

一曲红楼,其实是大观园的衰落史。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么大一个大观园,从外面来打倒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败坏总是从里面开始的,从子孙们的吃喝玩乐,赌钱吃酒开始的。从上到下,真正务正业的没有几个,并且还极度奢侈,元春省亲的时候索性直接建了一座省亲别院,几次重大的葬礼都是极尽华贵,从老太太而始大家整天做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宴饮游园。结果导致日益亏空入不敷出,最终抄家时问题就开始浮现了。

还有大关于表面平静,其实内部矛盾重重,嫡出和庶出的矛盾,丫鬟和主子的矛盾,丫鬟和老婆子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为大观园的衰落起到了负面的效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能打败你自我的仅有你自我,只要自我不乱,别人很难打败你的。红楼还是一部很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它对当时的丧葬制度、皇家省亲礼仪、药方、算命等风俗都有十分详尽的描述,能够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

红楼给我的感触远远难以用几百言来完全表达,待风清月高时,临风而坐,愿得与几知己细细玩味。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 第8篇

早就听闻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大师笔下的《红楼梦》远近闻名,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精华,受到世界人民的无限热爱。曹雪芹大师的少年时代是在锦衣玉食下度过的,后曹家遭朝廷查抄,一败涂地,在晚年写下了这部流芳百世的《红楼梦》。

在这部古典名著中,曹雪芹大师妙语连珠,用风流倜傥的语言,写出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封建大家庭奢侈生活的抗议,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酣畅淋漓,令人看一眼就无法自拔、回味无穷。

这部书中,曹雪芹大师主要描写了贾、薛、王、史四大官僚贵族大家庭,其中以贾家为主线,这四个大家庭都曾显赫一时,府里的人,个个骄奢淫逸、鱼肉百姓,彼此间又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后来,他们被人告发,朝廷派人查抄了贾府,史、薛、王三大家族也先后获罪破产,一蹶不振。

曹雪芹在书中还塑造了两个具有叛逆、反抗性格的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相互追求幸福自由和纯真的爱情,但是却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扼杀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红楼梦》经典歌曲中《枉凝眉》的歌词,用深刻、幽美的语言,把宝玉、黛玉之间单纯的爱情活脱脱地展现了出来。

《红楼梦》中,人物各展风采,为《红楼梦》锦上添花。如:“蘅芜君”薛宝钗、“蕉下客”贾探春、“凤辣子”王熙凤、“二木头”贾迎春、“枕霞旧友”史湘云……她们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仿佛五彩缤纷的鲜花在贾府绽放。

书中贾元春这个形象,也给这本书带来极大的生机。贾元春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后加封为贤德妃。所以,贾元春是四大家族最大的靠山和精神支柱。但后来,贾元春因分离至亲郁郁寡欢,后暴病而亡,贾府的势力犹如坐滑梯一般直线下降。

《红楼梦》既体现出了“海棠诗社”的姑娘们才华横溢,正映住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又写出了贾府狗仗人势,自认为高明,导致被人揭发,尊严地位、荣华富贵在顷刻间沦落尘埃,这些都给了我们极大的警示。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慨万分。这本书既让我明白了人生要追求幸福自由,反对腐败的封建社会;又让我明白了我们要注重节俭,不可过于奢华;还要做一个低调、有善心的人,不可盛气凌人,因为自己位高权重就不把他人放在眼中,这样会得到他人的厌恶与畏惧,以至于自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两百多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让人过目一遍就念念不忘,痴迷得忘乎所以。《红楼梦》至今仍在文化之花中绽放着最美丽的花朵!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 第9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痴梦仙姑林黛玉,绛洞花王贾宝玉,谁为情痴,二人终别离。

林黛玉这株绛珠草注定要用短促却美丽的一生来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情,她偿还的方式是用自己的眼泪。曹雪芹绘了一个脱俗而高傲的林黛玉,但这一缕芳魂也注定是脆弱而寂寞的。多愁善感、睹花落而伤春尽,见残红而悲泪洒,是她的一切,除此,她一无所有。用草来形容她大多是不合适的,草有韧劲,而林黛玉却软弱,每日泪眼朦胧,这泪时而来得有由,大多是显得有些小儿女状了。

贾宝玉本是一块天外的顽石,获得灵气之后来到人间。林黛玉的眼泪仿佛是上天的甘露,滋润着贾宝玉的灵气,使他如同他身上从天外世界里带来的那块玉石般始终出淤泥而不染。在女儿众聚大观园中,贾宝玉是那样的幸福,他是一块被黛玉眼泪感化的石头,始终保持他那如同顽孩般的性情。

他们的结局却只能用惨烈来理解,林黛玉的优柔寡断导致她气绝身亡,而人们至今还在”讨伐“贾宝玉为何只是出家而未能有勇气与林黛玉”生不同时死共穴“。其实封建家族已经让他们的灵魂受尽折磨而死,没办法,生不逢时。

读罢谁知自己也沾染上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不禁感到古人的悲哀,但更多的是对于当下人们对感情当成儿戏的感叹。

黛玉的愁,宝玉的痴,宝钗的痛。穿插流淌于从未歇止的明争暗斗中。暗潮汹涌处,如水的纯洁会隐晦于脏污的泥沼,如诗的澎湃,终究也会隐消于句点。于是这便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剧,我该庆幸吗?亦或叹惋再三?之后,人去楼空,大观园步步走入衰败,一切的繁华,奢靡,虚伪,罪恶化成云烟。那痛苦的岁月化成把把利剑,探入了多少人的心口。

烟洗风梳后,人伴秋水前。不由得魂儿竟飘进了大观园,至今,我仍为雪芹先生的文采所醉,一本不轻的《红楼》,所有的,不知是几百张薄纸,还是无数的愁思,沉沉的,如同浸润了离人泪,又化作鸳鸯手中的剑,直直探入心口。雪芹先生的.成功之处,不仅仅是华丽文字及丰厚的时代文化底蕴所堆砌的碉堡,在我看来,他真正的成功是在看尽了人性的善与恶,当时社会的凶与险,官场的奸与诈,于混沌的世道上,竟颤颤地开出了一池绚烂。越是毫不掩饰的黑暗,就越能成长灿烂夺目的神奇。也许,这是拜先生的经历所赐罢,点点滴滴,经过的不只是心与血的交汇,水与火的洗礼,而是一个时代的盛衰,人心的成长。破败之后的废墟下,是多少思想的积聚,空留下近代多少学者苦苦唏嘘着往日的繁华,思虑着余下的荒芜。

上一篇:长征 读后感500字(精选8篇)
下一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500字七年级(10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