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不朽的马克思》,分上下两集,共100分钟,凝结了幕后制片方大量心血的一部影片——制作的辛勤付出,绘图的精致,巧妙的镜头。对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显示公园四季变化的一组照片快速切换,正如台词所说的“一切事物永远处在矛盾和发展之中”。看完该片之后能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其系统思想有一个大概和粗浅的了解,影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至于要真正了解马克思和_思想的精髓,只得去读马克思的著作。
在不久的将来要开始读一些马克思和_的著作了,但不急于开始读,先把手头的几本书(老板给的)先读几遍,争取最大程度领悟其精髓,再开始下一阶段的阅读。我这么多年以来啊,读书确实着急了。高中之前,升学压力大,除应试内容外,书看得很少。上大学之后,急功近利,曾扬言大学要看600多本书,最后因为目标太不切实际,反正自己也做不到,索性放弃,加之那时也没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整个大学四年也基本没读书。研究生两年里,第一年在学校看书也很少,第二年来单位了,倒是看了一些书。
分析我自大学以来的读书态度,读书意识是有的,但急功近利,重数量轻质量,也没学会看书。看完《永远的马克思》,另外一点深切的感受是,能读书非常重要,马克思把自己称之为“读书的机器”,他在大英图书馆十年如一日地读书,临终之前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也是在读书。他的看书能力太强了,也特别会做读书笔记。我想,读书笔记不仅记录他对书中观点的看法,很多也是摘抄,这是必然的。会读书真的很重要,很多博士也没有掌握这个能力。我常在想,我什么时候学会读书了,我也就开始走上通往成功的快车道了,否则,永远都徘徊在成功的外围圈。说点题外话,我不读博士,就是因为自己读书能力还不行。不过,对于读书能力,我倒是一点不担忧,我现在才xx6岁,哪怕是打碎了重新培养,时间也是充足的。和很多人比,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不晚了。很多人到了36、46、56岁也没掌握这个能力,我何惧之有。
最后,今天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xx00周年,愿未来盛世中国,如马克思所预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马克思身上,我看到了这两句话的真谛。
大丈夫应有所作为,马克思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无论他发现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剩余价值的发现,还是对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都表现了他是有所作为。
看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是的,他很久以前就离我们远去,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他那永远都不会醒的觉。他离我们远去的伤痛仿佛至今尤在,但是,与我们同在的更是他不朽的精神,以及他对我们无产阶级事业的贡献与指导。人生在世,就应以马克思为自身的榜样。一个全心全意为世界无产阶级奉献的人,一个即使自己生活穷困,女儿去世连棺木都买不起的人,却一直记挂着各国的工人运动,却一直投身与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当中。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正是他发现这一规律,为工人阶级指明了革命的道路。但是,马克思却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没有想过自己的路途艰难。他因为自身的科学研究,因为自身的敢作敢为,招来了多少磨难。让他成为当时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驱逐他。让他长期流亡海外。而他却从来没有把这些看作是困难,而是孜孜不倦的研究学问。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这是多么完美的人格,这是多么精彩的人生。即使没有物质的富裕,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是比每一个人都充实的。
他没有一个私敌,他的所有敌人,就是无产阶级的敌人。他没有一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的,他心里装着的只有工人阶级的苦难,工人阶级的未来。我们今天在北师大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所谓前途?我觉得,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是马克思那种敢为人师,为人清晰目标,指明道路的人。做一个具有马克思如此奉献精神的灵魂工程师,为祖国的富强作出自己的努力。
他安静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与我们长存。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及BBC广播公司发起的对“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问题的全球互联网调查中,马克思超越爱因斯坦成为第一。为什么马克思对社会的影响如此之深远而重大,我在读了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传》后,才真正地理解了世人对他响应,追随的原因。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着纯粹的犹太人血统,而受洗成为新_,却生活在_社区。这种法定的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环境,使马克思一生中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他的妻子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
从马克思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为突出的就是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自从他中学确立了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后,不论是反动政府的迫害,还是贫困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打断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付出。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他对待著作的态度就像科学一样的严格,如果他没有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在他的身上,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在于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观看了《青年马克思》影片,115分钟,为我们能讲诉了1843年《莱茵报》被查到1848年《_宣言》问世的短暂青春故事。
影片开始为我们讲诉了莱茵省的林木盗窃案。莱茵省的穷人为了生计不得已前往森林捡拾树枝,而莱茵省议会认定树枝属于国有财产,颁布了相关议会法令,穷人捡拾树枝的行为被判定为偷窃。众多老人妇女儿童死在贵族的权利下,铺垫出后文的背景。紧接着《莱茵报》在科隆被查封,言论自由被普鲁士君主钳制,马克思被驱逐出境,被卢格带往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_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纺织厂目睹了工人的反抗,为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现状,深入贫民窟,并爱上了女工玛丽,开始了解的贫富双重状态,完成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
影片刚开始是双线叙述,从马克思_见面开始并线。在卢格的家中,_与马克思再次相逢,被生活所困、脾气暴躁的马克思与贵族出生、沉静如水的_在争锋相对后志趣相投,畅饮到深夜,并对蒲鲁东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燕妮取名为《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以看出这位出身于德国贵族_特里尔舞会皇后_的非凡之处。电影中后续的点滴也说明马克思的成功,与背后妻子的支持和理解是分不开的。
_的另一半玛丽,是工人活动家,刚开始做为_家的纺织工人抗议资本主义,后续帮助_了解工人阶级状况,引荐_和马克思与正义者联盟的领袖见面,对后续将_正义者同盟_改名为_共产主义者同盟_,用_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_的口号取代_人人皆兄弟_的口号的实现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布鲁塞尔,作为比利时的首都,欧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是马克思驱逐出巴黎的逃难地,在这里因为自己潦草无法获得工作时的失落,体现出贫困无法支撑妻儿生活的无奈,在收到_的救济时对付完上门讨债的人后的喜悦,使_的形象更加普通化、立体化。
知识界永远都会有争论,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与马克思_的激烈争执,《贫穷的哲学》和《哲学的贫穷》,透漏着唯物主义辩证思维,以及对于自己观点的勇敢表达。在_在酒吧中提议马克思去读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如李嘉图等,也是为最终《资本论》在1968年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影片最终以1848年油灯下创作《_宣言》为结尾,整个影片讲述了青年马克思、_的爱情和伟大友情,他们的革命友情创造了历史,启发了人类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
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理解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
葛兰汀是幸运的,她有一位好母亲,有一位好恩师,有一位好姨妈,还有一位好朋友。葛兰汀四岁时,医生建议母亲送她到疗养院,母亲并没有放弃她,而是像正常孩子一样养育她,让她上学,鼓励她融入社会。她的恩师科学老师识别了她的天赋,在学业成绩上给了葛兰汀莫大的自信。科学老师对葛兰汀的妈妈说:我理解你想保护她,但总有一天,她将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葛兰汀在姨妈家过暑假,偶然发现自己对牲畜感兴趣,并发现呆在压缩机里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姨妈没有把葛兰汀视为异类,她充满喜悦地说:压缩机对葛兰汀有帮助。跟其他自闭症儿童一样,葛兰汀在求学路上艰难重重,被同学嘲笑欺负是家常便饭,但即使如此,母亲还是坚持她应该上学。上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好室友——一位盲人女孩。她们成了很好的朋友,盲人女孩用声音来识别这个世界,葛兰汀用图像来思考这个世界。她们都用自己独特的天赋来寻找生活的光和热。
与葛兰汀相比,马克思寻找光芒的途径可怜而卑微,只是来自于一个大洋彼岸小女孩的偶然来信。这样的来信,对于患自闭症的中年男人马克思来说,也是一种压力,他会在收到信后陷入焦虑狂乱。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认真地给玛丽回信,因为有一个人听自己讲话是一件美好的事。马克思无法理解他周围的人和事,但他理解玛丽小小的忧伤和孤独,并乐意为玛丽解答一些生活中的难题。而玛丽呢?这个八岁的小女孩活得孤独而自卑,交到马克思这个笔友,让她的生活大放异彩,从此她有了奋斗的目标——攒钱去美国看望马克思。玛丽和马克思,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生活并不善待他们,但即使再底层,即使生活陷入阴郁的泥沼,寻找光和热的信念却像石缝里的小草一样顽强。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马克思安详地在家中逝世。他的好友_在他墓前做出了感人的讲话。
马克思一生是一个奇迹,他说涉及的范畴很广阔,不但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数学家,革命家等等。最重要的是他说创立的第一国际,使得世界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不用再接收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这是人类史的一个突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马克思一生为了人类而奋斗,因为他所提出的思想——无产阶级意识与当时巍巍颤颤的资产阶级所抵触,所以他受人排斥,几乎所有国家都对他充满敌意,加入无产阶级真的诞生了,那就意味着资产阶级失去压迫的对象,这对他们来说,比杀了他们还惨。所以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将自己的前途拿来开玩笑。他的受排斥是情有可缘。但是,马克思并没因此而放弃了人类的探索,他的使命是将人类引向文明社会。马克思是伟大的,他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人类幸福的`探索,自身却得到了排挤和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