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读后感600字五年级(合集10篇)
14
2023 / 11 / 20
《三打白骨精》是古典《西游记》中的故事。其大致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父,全被孙悟空识破,白骨精害怕,变作一阵风逃走,孙悟空把村姑、妇人的假身统统都打死。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看完这一章节,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白: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特别是在如今社会里,有人表面是虚伪的,内心是阴暗的,利用各种卑鄙手段,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喜欢孙悟空这个角色,他斩妖除魔、机智勇敢、忠诚正义、除恶务尽却常常被冤枉,这类似于古代忠义之臣为国家呕心沥血,最后因统治者轻信他人,错杀这些忠义之臣,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孙悟空虽常常被冤枉,但他对师傅唐僧忠心耿耿,取经之路历经磨难,也多次被师傅不分青红皂白的赶走,他仍一心向着师傅,并保护唐僧一路取得真经,完成他的使命。
唐僧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比较好的形象,他心地善良、重修养、慈悲,一心向佛,可他顽固执着、迂腐、轻信他人、不明事理,就是因为这些他多次赶走孙悟空,伤害徒弟的心。唐僧的这一形象符合封建时代上层的形象,影射当时统治者的愚昧无知,不信忠义之臣,反而信奸佞小人的话,缺乏统治者狡诈的一面,好在最后成功取得真经,不枉师徒四人一路艰辛。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一起去看电影《孙悟空之三打白骨精》,特别开心。
刚开始,玄奘使孙悟空获得自由。但在看了孙悟空强大的战斗力之后,还是决定不收孙悟空为徒弟。孙悟空当然很喜欢唐僧的决定。他当时很希望自由的,但在观音菩萨一番指点之后,还是愿意守住这份责任感。于是,孙悟空就帮助唐僧获得了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僧一同前往西天取经。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极为强劲的对手——千年老妖白骨精。这白骨精千变万化,实力不逊色于孙悟空。第一打是在树屋里,那时候唐僧真是命悬一线,几次差点被白骨精抓走。幸亏孙悟空化险为夷,但唐僧非常固执,他只相信眼前看到的事情,硬是责备了孙悟空一番。第二战可谓是更加困难了,他们不但要对战白骨精,而且还多了一个对手——云海西国国王。国王因为得了恶疾,必须吃唐僧的血肉。幸亏孙悟空再一次击败了云海国王。但是在出城的`路上,他们遭遇了白骨精的离间计,孙悟空被唐僧给赶走了。一看到孙悟空被赶走,白骨精便轻而易举的把唐僧给抓走了。猪八戒和沙僧在前往花果山一事无成之后,独自前往白骨洞大战白骨精。他们打得正激烈,忽然齐天大圣孙悟空来也。孙悟空又重现了一次棒打凌霄殿的壮观场面。白骨精在遭受了节节失利之后,化为一个巨大的骷髅。孙悟空当时可真是九死一生,但最终他成功打败了白骨精。不幸的是唐僧因为相救白骨精而变成了一尊石像。幸亏菩萨救了唐僧一命,唐僧得以还魂。
通过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受到了孙悟空的责任感;唐僧的相信一切妖都能弃恶从善。我以后要学会担当,要与人为善。
《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扣人心弦,而最让我着迷的情节是《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来到了白虎山。白虎山中有一个白骨精,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白骨精化为村姑、妇人和老父去骗唐僧,不料都被孙悟空识破了。唐僧以为孙悟空三次杀人,怒气冲天,念紧箍咒赶走了他,悟空只好回到了花果山。孙悟空走后,师徒马上就被白骨精抓走了。猪八戒逃过一劫,急奔花果山找孙悟空,去救唐僧和沙和尚。最后打死白骨精,救出师傅和师弟,师徒四人愉快上路,继续西天取经。
唐僧不辨人妖,念紧箍咒赶走了孙悟空,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不辨真假,还不听别人的劝告盲目做事,尽管唐僧二话不说赶走了孙悟空,但孙悟空在关键时刻还是不念前怨,马上去救了唐僧,可见师徒之间的情谊非常深。
回想起来,我以前也有这样的经历。一次我在网上买匡威的鞋时,妈妈见了告诉我:这是盗版的不是正品,不要买!而妈妈的劝告我一点也没有听进去,反而想道:鞋还有盗版吗,妈妈一定是想让我不要买这么贵的鞋子吧!我毫不犹豫地点了立即购买,下了单,心中还默念着:妈妈可真小气啊!一双鞋都不想给我买。最后这双鞋到货时,我才发现,鞋子上的标签和正品不一样,正要退货时发现不可退货这四个字,后悔莫及,我就这样白费了这两百多块钱,买了个假货。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也无。这可真是一个大道理啊!
年初二(跟朋友)和初五(跟老妈),我去看了这个电影。总体来说,这个电影还是不错的。
首先,必须说的是,这是一个“戏保人”的故事。因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里很精彩的一段。观众对《西游记》和这个故事亦都很熟悉喜爱。电影选择了这则故事,占了先天的优势。
这个电影,严格的说是《三打白骨精》的一个“改编版”。观看时,不必把它当作《西游记》的著作来看。我个人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依托于《西游记》一则故事而讲佛理的神话电影。
可以看出,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对于佛学是有一定知识的。这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白骨精出场时是一股白烟,聚之成形,散之成气。白骨精第一次被孙悟空从老太婆身体里打出的时候,是从老太婆脚底化白烟跳走的。佛书上说,死后下地狱的众生,是从脚底离开肉身的。而白骨精自己也说,自己就是地狱。白骨精嗔恨深重,千年不得轮回。白骨精吃人时,是吸食人的阳气,而不是像野兽一样生吃活吞。第三打桥段里,白骨精施法将所有的散落的骷髅碎骨聚之成形,成为一个庞大的骷髅作为她的原形——也就是说——编剧理解的白骨精不是具体某具骷髅成精,而是一个抽象的'、由冤魂、白骨、贪嗔痴怨感召而成的妖魔。
费翔饰演的那个国王,为了解救自己不惜伤害众多儿童,他的行为与妖魔不相上下。这也说明,人虽为人,但若内心凶恶,实与妖魔无二。也就是,今生虽托生为人,但若不注意自己的修为,很有可能会堕落为妖。修行既修心。
唐僧在度化白骨精时,讲的道理都是佛理。最后他为度化白骨精让孙悟空打死自己,表现出的正是地藏王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与慈悲。不过,这个情节是与原著不符的、完全杜撰的。
陈慧琳饰演的观音菩萨在云端现身时是赤足。这是符合佛学里菩萨形象的。后面菩萨劝孙悟空救唐僧所说的那些话,很有佛理,道明了真相与心相的层次。只是,在个片段里,陈慧琳头上和身上佩戴的金饰,我个人以为,与菩萨身份不太搭,有点沾俗了。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渗透了很多佛学的观点与理论,让观众看后,能思考一些道理。这一点已经弥补上了电影是“改编版”的不足。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名篇,讲的是白骨精想找机会抓走唐僧,就变成年轻貌美的女子给唐僧师徒饭吃,又相继变成老婆婆、老爷爷,但都被孙悟空识破打死的故事。
大家看《三打白骨精》,一般总是注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忠心耿耿和唐僧的人妖不分,但我觉得这个故事中,猪八戒才是最重要的,要不是他的挑拨离间,师徒四人打死白骨精后,就可以继续赶路了,孙悟空根本用不了被赶走。
这个故事中的对话描写,把猪八戒的本性写的一览无余,书中写到孙悟空打死年轻女子后,猪八戒就说:“师傅,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咒》儿,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边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猪八戒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我觉得是猪八戒平时一是贪吃,有一次差点因为贪吃丧命;二是好色,曾经因为这个毛病被吊了一晚上;看这次被打死一个提着饭的年轻姑娘,他好吃好色的本性就驱动他生孙悟空的气。而平时孙悟空总是比他光彩,他早就有报复孙悟空的心了。
人们都明白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要资料是,唐僧三人来到一座山上,之后一个叫白骨精的妖怪明白了,就变成了一个年轻的姑娘,下山给唐僧三人去送饭,结果被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眼识破,把这个姑娘打死了,白骨精侥幸逃跑了。之后白骨精又变成一个老奶奶,结果又被识破了,把这个老奶奶打死了,结果又被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了,把这个老奶奶打死了,白骨精又侥幸的逃跑了。不一会,白骨精又变成了一个老爷爷,假装寻找什么,唐僧问那个假扮的老爷爷:“你在找什么”那个白骨精扮的老爷爷说:“我的孩子和我的老伴,都下山了,请问你看到她们了吗”唐僧还没说话时,悟空大声说:“妖怪。”连忙拿起金箍棒,并且一棒把老爷爷大死了,白骨精再次侥幸的逃跑了,唐僧看到了把悟空赶走了。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不要被事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仔细认真的思考,再下结论,不要不思考,盲目下结论,使自己确定错误,而误解别人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