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读后感(汇总3篇)

个人学习 18 2023-10-18 14:55:14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第1篇

大约历时一个星期左右,读完《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是一本充满悬疑的文学类小说,在好几年前就在一些宣传里面或者是身边的人的推荐下知道有这么一部作品,但因为在之前知道很多文学作品,但从来都没有打开书本看过里面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直到从今年1月份,不知道自己的骨子里哪里来那股热情,人生就像开挂了似的,读书读的停不下来。

以前很少凭兴趣能够坚持读完一部小说,对这些虚拟的故事情节嗤之以鼻,总觉得浪费时间,读了没用,在20多岁的年华,总是以有用无用的眼光来看待一本书的内容值不值得花上自己宝贵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之前的那种庸俗的看法和观点让现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多么贫乏与残缺。

就像当我去读余华老师的《活着》的时候,我读到余华老师刻画关于死亡时的描述的词语,想到原来死亡在余华老师看来是可以这样来描述的。后来我又读到《达芬奇密码》,里面也有关于死亡时的细腻细致入微的刻画,那是不一样的文字不一样的感觉阐述着同样一个主题。

就拿死亡的刻画来讲,我读过,但是因为读的电子书,现在我也没有把原文字记录下来,但是余华老师《活着》里面的对死亡的刻画是从身体的变化角度来让我们读者感受死亡的,大概内容就是描述福贵老婆家珍的死亡过程,身体一点点的变得冰冷,心跳慢慢消亡,这就是《活着》里面最细腻的死亡的刻画;另外《达芬奇密码》里面也让我印象深刻的对死亡的刻画是从精神角度来刻画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看到了曾经生命中经历过的美好画面,看到了天堂的样子,看到了一切一切希望的美好和即将一切都会随着生命消逝的终结的那种深深的失落感。

我会去想,如果我来刻画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可以像他们一样,对一个事物如此形象细致的刻画,我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组织,用什么样的文字来勾勒,最终给自己和读者带来一副怎样的画面和感受。

以前看电影,看电视剧,现在改换成书籍,发现书籍的能量和魅力比电视剧情节要丰富多了,视频和画面永远无法替代文字的细腻,很多文字所带来的情绪感受是电视或者视频表达不了的所在。开始爱上了阅读,开始大量内容的阅读,开始让我输入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开始感受更多的丰富的情绪,开始学会将输入的知识用同样的方式输出,转化成自己的光亮。

接下来的书单是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预计花上1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第2篇

起初看这本书不以为是悬疑类的,看董哥的进度,以为它有多么晦涩难懂。只觉得好像很厚的一本书,打算作为革命工作的任务,硬性啃完。可是在抽出时间准备对付它的时候,却发现它本身自带光环,根本不用费力。我两个晚上看完了。

不光看完了书,我还在优酷上看了由它改编的近三个小时的同名电影,甚至包括它的前传。可是相比,我更喜欢原著,只可惜自己英文差到连用烂都不好意思形容的地步,否则一定找其原文拜读。

笔者缜密的逻辑很是吸引人,各种知识点也不是像一般小说那样清风云淡,还是有些费脑的,我认识了五芒星,我最喜欢的那个几何图形,我甚至真的百度最后的晚餐,看看耶稣右手边那个玛丽亚的衣着神态表情,不过更让我叹的是信仰。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有物质,有他们自身的追求,有很多精神世界的东西,心有寄托,人也不会那么空虚。当然前提得引人向善才是。然而,当前的国人大部分都是缺乏信仰的一辈。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第3篇

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读完了达芬奇密码这本书,一气呵成,看到凌晨4点,并上网详细的察看了达芬奇书里提到的那几副名画,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一开始有极大的吸引力,可是书的结尾总是让人觉得有点牵强。

馆长所留下的一系列线索,其实就是为了孙女能找到亲人,所谓的圣杯以及里面所蕴藏的秘密那只不过是次要的,但是全文又非常多的手笔渲染圣杯的神奇,以及圣杯的神圣,结尾笔锋一转,变成了亲人相认,而且我在文中还一直猜测,法希探长是不是就是那个导师,后来看到结果禁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

书中对宗教,符号,象征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对达芬奇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延伸,虽然是小说,但是我想丹·布朗对基督教,符号学,艺术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丹·布朗,一个没有多大名气的惊悚小说作家,教师出身,先前有过三部作品,反应平平,在好手如云的西方畅销书界算是个新面孔。但他的的博学体现在对卢浮宫、威斯敏斯特及其他教堂、达芬奇画作内在寓意的假设及其他各种艺术史知识、隐修会、圣殿骑士团、基督教早期历史以及原始宗教的相互关系史、密码学、符号学、瑞士银行的运作、语言学,尤其是字源的运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这些知识巧妙的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出来,使读者学了很多,也受到很大冲击,却不觉得乏味。

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文化史中种种宗教符号隐喻的重新解读,和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的颠覆。当然作为小说,有些叙述免不了是煽情、夸张、虚构,但不可否认其中许多史实也是有相当的真实度和学术价值。

丹·布朗写,却用反叛的眼光要告诉大家,一切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一切都是男性为夺取女性权力处心积虑设下的阴谋。(美国人最喜欢阴谋理论了。)隐瞒,清洗,抹杀,谎言重复一千遍终于变成事实。起初的被迫现在成为自愿,自然,甚至进入潜意识,成为超自然——神是这样先被人造,然后才有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那些记录事实真相的秘密文件确实存在,但,从来都没有人想要公布它。“为我们灵魂服务的不是圣杯本身,而是它身上的谜”——隐修会成员如是说。整个事件不过是过世祖父和小孙女开的玩笑,一个又一个字迷游戏,如此而已。没有耶稣没有和玛利亚结婚。或许有些事实的确被蒙蔽,但,拿破仑说的对“历史不过是场骗局”。谁也不知道事实真相,谁也不用知道。

上一篇:电影战狼观后感(优选6篇)
下一篇:绽放观后感(推荐6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