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是。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四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几位年轻人的迷惘,梦想和从现代社会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所作出的选择,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辈子很短,人活这一辈子,不应该被各种框框架架而束缚,应该遵循本心,为自己而活。
而我映象最深的便是电影中的沈光耀,他是世家子弟,考上了飞行员,听说他想要当兵,妈妈不远千里来阻止:“你一生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说完这句,便泪流满面。但在经历了空袭,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后,他仍然不顾父母反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去当兵,在开飞机的时候偷偷地给小孩子们投放食物吃,孩子们狼吞虎咽,热情的称呼他为“晃晃叔叔”,而飞机上的沈光耀看着这一幕,很开心的笑了。但他最终在鄂西会战中牺牲,为国捐躯。当妈妈翻开他遗留下来的笔记本,看到一张图片旁边写着“妈妈,对不起”时,那一刻,妈妈的泪水如江河般决堤而下。而这个片段还有一个特别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他在飞机上坠落的那几秒钟,面带微笑的说了两个字:回家。我想:家大概是所有在外求学的学子心底的归宿吧!
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很尴尬的电影,因为有很多人看一半看不下去中途离场,也有些人坚持看到最后,红了眼眶。而我想说,这部电影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电影中的四个人都是相互有关联的,如果你用心去看了,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很值得去看的电影。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俞敏洪老师的回答是:无论是否有勇气,你都必须前来,因为这就是你的命运。我们不能决定世界怎么对待我们,唯一能决定的是自己的态度——我们对待这世界的态度,因为我们只能做自己的主人。最后,借助《无问西东》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如果你提前了解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当我在夜晚轻轻合上笔记本时,整个房间一片寂静,只余轻灵的呼吸声,闭上双眼,独自揣摸看这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影片,我想我的答案是:四代人,四个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交相呼应。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大,再至清华,这些学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之光,希望之光。那些伟大的名字交织在一起,便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近代史,电影中有句话“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内心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当代人无所不在的虚荣,在特定年代就是要命的毒药;一些看似无所谓的玩笑话,却能成为杀人的利器;一时的妥协与怯懦,终将背负一生的内疚去救赎;无心的宣泄,成为自我了结的终章。
但电影中的主人公,虽在所处的时代中被困扰,但在坎坷后都做到了坚守本心,无问西东。所有的一切的作文黑暗、肮脏、丑陋都无所谓,
在那样乌云蔽日中,还是会有阳光,有爱温暖着那颗心。所有的寄语,期待,礼物成为敏佳涅盘后的精神支柱,因为那是爱的化身,而李想背负的如山般的内疚,在张果果父母得救的刹那,烟消云散。
我们正值一个不忘初心的青春。在世俗的漩涡里,我们向往看诗和远方,却无法挣脱现实的枷锁。在现实面前,很多人都被折断了理想的翅膀,但我们的目光不能逐渐变得短浅,不能被世俗的眼光左右,更不能逐渐迷失自我,我们要对自己真诚,要坚守原则,内心不要有杂念和疑问,我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勇往直前。
愿每个人受挫时,记起自己的珍贵,抵抗恶意;愿每个人在连茫时,相信自己,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己心,无问西东。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愿大家永保一颗赤子心,长被世界温柔以待。
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我该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这个问题也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我。虽然这个问题无论是自己还是有智慧的长者都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但我们还是应该时不时的问问自己: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小时候做着天才梦,做着英雄梦,以为只要长大了就能成为功成名就、受人瞩目的人。以为长大了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长大了我并没有成为自己心目中那个不一样的自己,而是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上班下班,干着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工作,挣着刚够养活自己的工资,还得应付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偶尔的不怀好意。
从上班第一天起,我就可以遇见退休前一天的工作状态。别人说过,我自己也想过,这样安安稳稳的过一生也是不错的,况且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尤其是工作上的伙伴都是很不错的。然后像大多数人一样到了年纪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生娃,过着差不多的生活,没有起伏,没有波澜。可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
像大多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我想我并不甘心就这样混日子,也说不出什么“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些所谓的人生哲理,我想要的是一个跟别人不太一样的人生,我觉得至少该无关任何人、任何事,只为自己,做些什么。在这个毫无能力的年纪却不想毫无作为的就这样挥霍完自己的时光。
下班以后、休息的时候百无聊赖的翻着手机,点开朋友圈关了又点,打开微博关了又打开,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貌似有点孤单落寞。再瞟一眼其他人,每天看肥皂剧一部接着一部、打游戏一场接着一场,貌似过的也很充实,也很快乐。实在无聊的周末,我也尝试过窝宿舍追一整天的剧,但是这种感觉并不好,除了更落寞还多了一种负罪感。为什么这种生活我就过不来呢?
我常常想,作为沧海一粟的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享受生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还是实现自我的价值?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需要留下些什么证明我存在过吗?而我又能留下些什么呢?即使留下我的足迹又有意义吗?——我不知道。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不用像沈家耀在民族危难存亡之际做出选择,也不需要像陈鹏那样在爱情和理想面前做出选择。但我们更多的是像张果果那样,在这个纷纷扰扰,混沌不堪的世界里行走,做出自己的选择。
平凡的我们还有一种选择,无关伦理道德,无关社会大义。这种选择无关对错,只是沿途的风景不一样而已,而你只需要遵从内心,做真实的自己,无悔当初。
最后,以电影里的旁白结尾:“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里关于两人是否真爱过说的不是很明朗,大多数人可以看得出淑芬是爱王老师的,但是很少人能看出她那种爱是自私的是具有强烈占有欲望的爱,王老师当初应该有爱过淑芬的,但是淑芬送了他读大学后,估计自己的文化层次的提高和价值观的改变等等,开始认清自己和淑芬只不过是一种感情(类似于亲情,恩情),而不是爱情。爱情和感情是两回事,王老师对淑芬由最初朦胧不确定的爱情转变成感情(恩情),而淑真一直把自己多年的感情付出视为爱情,其实淑芬已经不爱王老师了,只是她不舍得放弃多年自己幸苦培养和付出的感情,淑芬威逼王老师成婚的,王老师站在恩情的一面,和社会所谓的道德面从婚了,可是婚后他又站在自己只忠于自己的爱情的人生观去对待淑芬,和淑芬的关系分得清清楚楚的。我觉得他的那种不清不楚的观念害了自己也害了淑芬。如果淑芬用剪刀逼婚时王老师可以拿出情愿付出生命代价也不违心答应,我感觉淑芬不会真的杀了王老师的,或许淑芬看到王老师的绝情而放弃不再爱王老师了。我个人的观点是王老师不够勇敢导致了两人的悲剧。后面的淑芬的种种威逼和暴力都是因为她的固定思维,以为逼婚都能成功着手,后面也用各种威逼方式想让王老师能满足她所想要的爱,谁知后面的种种威逼,王老师都不吃她的那一套。这也是和这剧情里所说的那句话是一样的,人应该听从内心的指引,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当王老师说:”人就不能变吗?人为什么不可以变?为什么其他事情都可以变,而这件事情就不可以变“我想这样回答他:人当然可以变,可人更需要的改变后勇敢地承担改变带来的后果,更需要勇敢和无畏地迎接改变后的风和雨,如果有一样东西,它值得你受到道德谴责甚至牺牲生命代价也要去改变,那你就应该勇敢地去改变,虽然改变会很苦很累,甚至会有生命的风险,但是一旦你改变了后,你就会重生了,你救赎的那一天也就是你光明到来也就是你幸福的那一日。”
王老师的态度看似很高傲很无辜,他就像现代社会已婚的人搞外遇后,又不愿意和妻子离婚又不愿意离开小三一样。对妻子只有一张纸的关系,对小三又不能尽丈夫之责任,让两个女人都痛苦,这才是真正的不道德,这才是男人真正的无能和不真实的生活。如果不爱了,就勇敢地走出去,即使付出所有的代价也要去勇敢地改变,勇敢地承担改变的后果。要不就不要随便改变初心。一个敢于承担改变的后果或者错误的后果的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听说影片《无问西东》很值得观看,于是也去影院一探究竟。直到快结尾时,影片并没有太多地影响了我的情绪,我几乎要站立离席了。但片尾罗列出的众多大师,让我感动不已。一群国难时期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在几千里的迁栖中求学,在防空洞里读书,在风雨中跑步,在饥饿中和苦难中心怀家国,最后竟然成就这么多世界级的大师。感慨之余,惭愧不已。
也身为大学教授,今天的自己为什么未成大师?也不曾培养出大师。不但自己,其他的教授,乃至于整个大学,整个国家的大学,几十年来又何曾培养出多少大师?高大堂皇的楼宇下,崭新的仪器设备,还有滚滚的经费,我们除了发表几篇近乎无人观看的SCl论文,以此而获得的五年一轮打破头的晋升,当然还有年底老师与学院为斤斤计较而磨破嘴皮的,无聊之极且斯文扫地的工分。
与大师相比,我们差不在天赋,差不在金钱,差不在校舍大楼,差不在教学条件。差在志向,差在理想,差在责任感,差在使命感。在一个更为和平的时代,更为优越的环境,我们为家国做了些什么?我们学了些什么本领,能为国家做点什么?我们抱怨得太多,对得失计较得太过。高晓松就曾经对某清华学生大发雷霆,一个清华学生竟然没有想到为国家做点什么,而只想到找个稳定且收入高的工作。有一篇大骂当代大学生的文章,叫"今天的大学生,你不下岗,天理难容"。文章虽然有失偏颇,但确也在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缼乏远大的抱负,为世俗和浑浑噩噩所吞噬。你们整天与手机为伴,与游戏为舞。社会和父母长辈养育了你们,现在老龄社会社会已经来临,你为国家为社会准备好了吗?你将以什么回报养育你的家国?你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足够服务于社会了吗?你有与你父辈一样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体质吗?你能像我们曾经那样,承担起包揽一家八口的家务吗?你有护理老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吗?整天手埲一个手机,生命分分秒秒在腐烂,青春在凋零,人生在虚度,理想早已成了冤魂。
西南联大,简陋的校舍、清贫的教授,但培养的大师灿若繁星。大家都耐得住清贫,每一个师生都在为抢救文化、救亡图存作贡献。西南联大,中国大学的珠峰,何日君再来?
如果给“无问西东”对一个对子,我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词是“不忘初心”。遵循自己的本心,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被别人左右、不被世俗“绑架”,这可能就是最理想的生活吧!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自己真正想要的、真心追求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我想未必每个人在一开始就清楚这一点,甚至都不知道正在做的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就像《无问西东》中的一个主演吴岭澜,他喜欢和擅长的是国文和外语,却偏偏去学习实科,因为“聪明的人都在读实科”、因为“只有实业才能救国”;沈光耀的祖上三代出过五个将军,血管中流淌的是军人的热血,胸怀一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却只能在国家危亡之际,迫于家训和亲情的压力坐在小小的书桌旁边;李想因为害怕失去眼前梦寐以求的支边机会而逃避自己的错误;张果果则是在善良和害怕惹上麻烦中纠结。恐怕只有陈鹏,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未改变。吴岭澜的迷茫、沈光耀的犹豫、李想的逃避、张果果的纠结,都是因为他们在做别人眼中完美的人。但是世界上从来不缺完美,缺少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梅贻琦告诉吴岭澜: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
因为真实,吴岭澜成了文学教授,沈光耀投笔从戎解救民众于水火,李想在无私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救赎了自己,张果果也在给予中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快乐。
看完电影,再反思自己:我所走过的人生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吗?是有意义的吗?是自己想要的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今后应该如何去做?
人生希望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的未知性,因为未知,所以我们可以把它想象得更加美好,给自己更多的动力前行。但是,“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我想,我一定会鼓起勇气,奋力前行。人生需要享受的是过程,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才能知道它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有资格评判它是否有意义;即便迷茫过、犹豫过、逃避过、纠结过,那也是人生必经的一部分,只有经历过这些,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本心,做真实的自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有一段关于生命的名言: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我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也应该像保尔一样,能够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悔恨、不羞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遵循自己的本心,砥砺前行。
今天下午,在电脑上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四个故事都离我们很近,仿佛置若其中。但深深刺痛我心的不是四个故事的主人公,而是戏份不多的刘淑芬师母。
刘淑芬年轻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以为许伯常对她许下爱对方一生一世的承诺,就以为那是自己的一生,所以靠自己一己之力供他读完大学,大学毕业的许伯常却想反悔不想和刘淑芬结婚,只是迫于无奈亦或者妥协了刘淑芬,于是两人便还是结婚了。
想想肯定是毫无意外,两个人的婚姻并不幸福,两人分床睡,吃饭的碗,喝水的杯都各用各的,刘淑芬性子急,经常当着邻居打骂许伯常,但是许伯常从没有还过一次嘴,刘淑芬哪怕自己喝白开水,她也要把饭菜留给许伯常吃,这样零沟通的婚姻,就算刘淑芬再付出多少,也得不到许伯常的一个微笑亦或者一句谢谢,说到这里,我听到坐在我后面的一位女生说,这样的婚姻这么悲哀,为什么还要维持,分开得了。
对呀,一段零沟通的婚姻,一段以为自己的付出就以为可以绑住一个男人的心的婚姻,是挺悲哀的,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不愿意去跟对方沟通的人而让婚姻冷淡,不吵架都是定时炸弹,说好的感情都是吵起来的。但只有用灵魂去沟通的两个人,吵架也是一种沟通方式,谈不来的两个人,只有赤裸裸的怒气和冲突。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你还记得吗?刘淑芬和许伯常在巷子里相遇了,尽管看刘淑芬魂不守舍的样子,但许伯常虽然眼神透露了一丝担心,但依旧两人无言,甚至还是一个微笑都没有,那时刻的刘淑芬多想要一个拥抱不是吗?两人擦肩而过,就这样,刘淑芬用自杀来结束这段婚姻还是想用自杀来换取许伯常对她的爱。
这段婚姻是个悲剧,婚姻就是一个长期的对话,当一个人不愿去对话时,那么不幸也在渐渐开始。
你想想,如果一段婚姻,没有交流,就没法走进彼此的世界,更不会有关心了解爱护。沉默永远是疏远的开始,当两个人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去沟通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这段婚姻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吗?
许老师和她擦肩而过,错过了一次挽救的机会,我总觉得是徐杀死了刘淑芬。
男人在没有爱时,往往是最冷漠、最残忍的一边不能摆脱婚姻,一边在婚姻里高高在上,这样的婚姻完全是女人的地狱。
20年代的张幼仪觉醒了,她有优越的家庭,她还来得及成就自己。
60年代的刘淑芬却无法忘怀自己的付出,在冷漠中生命走到了尽头。
婚姻不易,愿每个人善待婚姻,不要用冷漠来背叛婚姻,惩罚了对方,也惩罚了自己。
这样的婚姻也是最不值得留恋的婚姻,如果不得不说再见,请你勇敢一点。
前几天刚办完离职,准备好好休息一段时间,身处深圳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完全放下工作放松身心的机会不是那么多得的。
至于去哪里,想来想去,还是准备回老家短住一段时间。在归程的飞机上,闲来无事,看了一部电影《无问西东》,再联系到自己当前的状态和境况,颇有感触,不禁想了许多。
电影本身分四个小故事,讲述了清华四代大学生在不同的时代,面对外界的干扰、危险、诱惑,在人生道路寻找真我的故事。
导演用穿插的方式讲了四个顺序承接的故事,刚开始看的时候时间线有点错乱,但在最后突出了主题,不影响观影者的内心共鸣。
顺序梳理下故事,从头说起吧!
民国时期,清华学子吴岭澜文科成绩满分,但理科却挂了科。
时任校长梅贻琦劝他选择文科,虽然吴岭澜自己本身也喜欢文科,但当时的社会盛行的是实业强国,大家都想去选择理工科,既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又能契合社会潮流,何乐而不为。
吴岭澜在校长的启发下,不断的寻找真我,最终在泰戈尔的演讲中,明白了自己追求的真心和真性,选择了文科。
我们当前这个社会和那个年代是何其相似,高中生都执着于选择理工科,因为选了理工科,就可以通过学习收获一技之长,进而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学生刚毕业就迫切想要追逐钱和名,实现财务自由。
大量理工科毕业的学生,固然助推了实业和国家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社会风气浮躁,人心向钱等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大量文科生出身的人才来重拾社会道德,重塑社会风气。
也许多年以后,在经历了人生浮沉,从追逐功名利禄的道路上抬起头后,每个人回想起来自己儿时的梦想和童真,都会感慨万千,心留一丝遗憾。
抗日期间,时局动荡,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而远在西南边陲,这里的大学教室只有土胚房,还不断的漏着风雨,虽条件艰苦,但浇不灭学习的热情。
出身富豪家庭的沈光耀目睹山河破碎,在吴岭澜教授的启发下,他遵从自己的内心,毅然从军抗日,因为他不仅是家庭的儿子,还是国家的`儿子。
作为飞行员,他每次都在战斗结束后将部队里的物资空投到村庄的空地上,被那些孤儿们称为“晃晃叔叔”,他的这一举动养活了在这里长大的陈鹏。
沈光耀是一个牺牲小我拯救大家的战斗英雄,也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柔情汉子,他在被击落后的告别:“妈妈,对不住!”让人泪目。
如果身处在沈光耀的位置,我们大多说人可能会选择独善其身,继承家业,但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后代学习沈光耀。
正是因为无数个沈光耀,我们才能避免亡国灭种,才会有今天的和平生活,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托起了国家的未来,他们无愧我们民族的脊梁。
那个被沈光耀救助的小孩陈鹏,后来也考上了清华,和中学同学王佳以及李想一同在北京求学工作。
当国家需要陈鹏的时候,他放弃了喜欢的王佳,去了大西北为我们国家的核事业做出了贡献。王佳因为师母刘淑芬辱骂老师,写匿名信举报师母,被抓出来批评的时候,恋人李想却退缩了。
最终师母刘淑芬在看到因为自己的无端生妒而害死了王佳的结果之后,在苦苦得不到痴爱的心的绝望中和对害死人命的恐惧中投井自尽,李想因为内心的谴责而去了边疆行医。
在这段故事中,王佳的过分虚荣,李想的权衡利弊,老师的自暴自弃,师母的极端性情,甚至于批评场上被怂恿的“仇恶”的邻里百姓,都映射了那个年代的悲哀,也映射了人性的自私,无不令人唏嘘,唯有陈鹏初心始终,执着追求。
其实整个电影里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师母刘淑芬跳井的那一幕,那是人性的绝望。
李想在边疆行医时救下了一对夫妇,那对夫妇诞下了一个叫张果果的小孩。张果果如今是公司高管,他出于内心的正义感,对一个无力抚养四胞胎的家庭伸出了援手,但又害怕对方家庭索求无度,讹上自己而陷入犹豫。
在经历了公司的尔虞我诈之后,通过清明节随父母给李想扫墓这件事,张果果体会到善良的可贵,决定继续帮助那个家庭,这也破除了对那个家庭的误会,收获了对方家庭真挚的感激之情。
类同的,在这些年,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时常见诸于媒体,扶了怕被讹诈,不扶又面临道德的谴责,网上对各种扶不扶,怎么扶的讨论乐此不疲。
扶不扶,没有对错,只是这种现象折射的是社会在惩恶奖善的法制缺失,折射的是大事化小的和稀泥文化,什么时候我们的法律和风气让人不用顾忌的做好事,什么时候社会才能真正的正气永存。
电影穿插叙事,刚看完电影的时候,可能有点乱,沉重情绪偏多,但理清思路后,就看到了沉重中的那抹光彩。
在生活之中,大多数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或恐惧逃避,或直面向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但标准不一而足,要么按照外界的标准给出答案,要么遵从内心标准做出抉择。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无论如何选择都无对错,只愿你我无愧于心,无问西东。
愿你在迷茫时,坚守本心。
如果提前了解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人生的路上,有很多岔路口,考验磨难,要去选择、经历、去承受。
看了《无问西东》很受触动,影片围绕四代命运相连却遭遇不同的学习展开叙述,讲了沈光耀抉择从学与当兵,李想执着于远赴边疆,而张果果困于商业欺诈与爱心绑架,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们各自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最后勇敢行之所行,爱其所爱,听从内心,无问西东,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坚守本心,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乐于助人,善待他人的人。
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成长带动成长,只有自己作文成长了,才能使你身边的人成长,只有通过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变的更强大。
很喜欢林老师的课,自从听课以来我在让自己慢慢改变,反思自己这三十多年来的人生,觉得都在为他人而活,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家人,最后才想到的是自己,把生活过成这样也不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我在试图听从自己的内心,也许这样才能活出一个真正的我。
要不忘初心,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试着用自己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来面对孩子,面对家庭,面对工作,面对身边的所有人,所以不要忘记自己的珍贵,坚守本心,去抵抗恶意,听从内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