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妈妈带我、益玮哥哥和益珏去文龙电影院看《纳尼亚传奇》。
电影讲述的是“二战”期间,露西、彼得、埃德蒙、苏珊他们为了躲避战争,来到了一个教授的乡下大宅,他们四人在一次捉迷藏时,无意中钻进了一个大衣柜,发现了一个冰夭雪地的世界。后来他们遇到了善良的半羊人和海獭夫妇,从他们那儿得知,这儿是纳尼亚王国。
纳尼亚王国被一名自称是女王的白女巫统治了一百年之久,使纳尼亚变成了一个永远冰封世界。纳尼亚有一个预言:只有亚当的两个儿子和夏娃的两个女儿才能拯救纳尼亚。因此他们四人的到来使白女巫感到十分恐惧,所以派兵到处追杀他们。埃德蒙因为受了女巫的蒙骗,为了当国王背叛了他的兄弟姐妹、把他们所在的地方告诉了白女巫,于是,白女巫派狼来抓他们,他们逃入了隧道,又得到了狐狸的帮助,才逃过狼群的追捕,找到了圣狮阿斯兰的军队驻扎处。
后来,埃德蒙被圣狮一一阿斯兰救了,可白女巫有处置叛徒的权力,经过协商,阿斯兰以命换命,被白女巫杀了。第二天,彼得率领军队与白女巫对抗,可双方实力相差太大了,眼看彼得要被打败了,阿斯兰复活了,杀死了白女巫。白女巫没想到阿斯兰会复活,但高深魔典上说,如果忠诚者为了背叛者而死,石台会崩裂,忠诚者会复活,最后他们胜利了,他们兄弟姐妹四人按照纳尼亚预言的约定当上了国王,分别是“伟大、勇敢、正义、爱心”的象征。
这部片子告诉我们:正义永远战胜邪恶。
这部片子实在太精彩、刺激了!从眼球感官上来讲,我觉得我国电影与之相比实在相差甚远,虽然中国电影现在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从特技、摄影技术等诸多方面来讲都远不如美国大片。从教育意义来讲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兄弟姐妹要学会相互关爱,和睦相处,共患难,才能更好地战胜困难;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而是要为别人更好地活着。
每当我晚上写完作业就会和爸爸一起在网上观看李小龙传奇。经过一段时间,我和爸爸把全集看完了,看完了这部片我如一梦初醒,决定要做一个像李小龙一样有志气有理想的人。
李小龙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从小立志要把中国功夫扬名天下。于是刻苦钻研,最后终成正果。把中国功夫带到了美国,带到了全世界。李小龙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正是这种敢打敢拼的心,造就了闻名世界的中国功夫。李小龙如果有弄不明白的问题就一定要把它弄明白。片中有一段李小龙对打山本冈夫的一段戏,由于一开始弄不明白山本冈夫的拳路,被打倒了(不是正规比赛)。结果李小龙不服气,则几次故意上门挨打,了解山本冈夫的拳路。经过几次挨打,李小龙弄清了山本冈夫的拳路,将其一举拿下。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有弄不明白的问题,却不去问老师,也不多愿说个为什么。正是由于这种胆怯的心里,腐浊了他的一生。网上有一些人说李小龙很傲慢,但我却觉得之所以傲慢是因为他具备实力。据事实说李小龙一生打过300场正规比赛,却没有一场败过,李小龙最快一秒钟可以打7拳,比电视上的还要快的很多,李小龙最快5秒就可以打败一个高手。然而,这样一个对祖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年仅32岁。
我们应该学习李小龙,应该学习他那种急于求成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要弄明白的精神。我们从现在开始,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像李小龙那样做一个对国家对世界有用的人!
今天我和姐姐一起看了《纳尼亚传奇》影片讲述了三个孩子通过大衣柜到达了一个神秘的国度??纳尼亚王国,他们在那里经历了许多事情和风风雨雨。这些艰苦的磨难不光使他们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也让他们彼此互相了解,还让他们学会了勇敢、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等许多东西。
看了《纳尼亚传奇》我觉得彼得四兄妹不仅机智,而且很勇敢。当他们站在即将融化的冰块上,而前面和后面都是凶猛的野狼时,彼得用手中的剑深深地刺入冰块并牢牢地抓住剑,用水流的冲力,带着弟弟妹妹们逃出了白女巫的魔掌。当……啊!彼得,你是那么勇敢那么聪明机智。你使我想起了我自己,每当题目有点难度是,我总是选择了放弃,每当遇到自以为危险的事情时,总是依偎在父母身旁……同学们啊!当我们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时,让我们想想彼得吧!当同学摔跤时,让我们想想彼得,伸出手去帮那个同学一把吧!当……
《纳尼亚传奇》是多么精彩,情节是那么曲折让我看了还想看,真是百看不厌!
《传奇的诞生》讲述了球王贝利儿时从贫民窟擦鞋童,靠自己的努力克服重重阻碍,逆转绝境成为足球世界最强者的故事。影片揭秘了贝利成名前不为人知的经历,家境贫穷、旁人的冷眼、队友的排挤并没有阻碍贝利的成长,父母的教育一直影响着贝利,最终完成了逆袭,燃动了数十亿人的斗志。
贝利的传奇故事非常励志,在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材料中,小学课本中都出现了,人们用贝利的逆袭故事,激励孩子们要努力:“你瞧,贝利小时候条件那么差,那么苦,最终成为了球王,世界闻名。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还不好好学习!”
下面这段话出自于《居里夫人传》。“关于日常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困难,因为自己的积蓄不多。亲人们,也无多大能力帮助我。但并非我一人如此,据我所知,许多来自波兰的留学生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住在顶层阁楼里,冬天非常冷,取暖炉又小,屋子怎么也烧不暖和,而且还经常缺煤,所以屋子里脸盆中的水夜晚常常结冰。为了睡得暖和一些,我把所有的衣服全压在被子上。我只有一盏酒精灯可以用来烧饭,其它的炊事用具就谈不上了。为了节省时间,我常常是一点点面包加一杯巧克力,再加几个鸡蛋和一个水果充饥。我独自处理家务,没有任何人帮助。取暖用的煤,也是我亲自弄上七楼的。”同贝利的故事一样,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她的故事同样可以被人们用来激励孩子们要努力:“你瞧,居里夫人上大学时条件那么差,那么苦,最终成为了科学家,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你们现在能在医院里拍X光片检查身体,就是得益于她发现的新元素。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还不好好学习!”
除了伟人们的故事可以用,人们也会以身作则:“我们小时候多苦,根本就没有课外书可以看,现在给你买这么多书,学习条件这么好,还不好好学习,一天到晚叫苦!真是不可理喻!”
其实,上面的三个例子里都有两个错误。第一,贝利、居里夫人和我们小时候的苦,完全不是现在的孩子们所叫的苦;第二,贝利和居里夫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苦,我们现在的生活也不是来源于我们小时候的苦。
在贝利的传记里有这样一句话,“Dico has soccerplayer’s legs”,他小时候原名叫Dico,那时候他并没有以擦皮鞋这个苦为乐,他非常有足球天赋(他有足球运动员的腿),在踢足球时(哪怕是没有足球鞋光着脚踢旧报纸做的足球),他感受到的是愉悦。在居里夫人的传记里,就在上面所引述的那段话的同一段落,她写道:“四年中所取得的学习上的进步,不可能一一说出来。我只身一人,没有任何的纷扰,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学业上的进步又使得我心满意足,欢快不已。”她当时的生活确实很苦,但她在学习上感受到的同样是快乐。他们是因为感到快乐,在愉快中努力奋斗,最终才成功的。所谓的“苦中作乐”,并不是“以苦为乐”!
现在的孩子们学习时叫苦,或者运动时叫苦,或者完成其他什么任务时叫苦,显然不是贝利或居里夫人的苦,孩子们衣食无忧(除了少数大山里的孩子),人们常说“苦什么不能苦了孩子”,所以他们的苦与贝利或居里夫人的苦完全就是两回事,当你说“你瞧,贝利小时候条件那么差,那么苦,最终成为了球王,世界闻名。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还不好好学习!”,孩子们能听到心里去吗?可能心里还在想“现在又不缺衣少食,你叫我这么去像贝利一样!”有些听话的'孩子可能是能直接被激励的:“贝利那么苦,都能成功,我好好学习也能成功”,但当他们遇到自己和贝利不一样的苦时,是否有解决办法就很难说了。
比如,一些孩子对课外阅读头疼,这就是他的苦,和贝利或居里夫人不一样,即使给他看《传奇的诞生》多少遍,看的时候有所感触,过了再来阅读时,还是有困难,因为他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无法像贝利坚持踢球或者像居里夫人坚持学习一样坚持阅读下去,即使勉强读了,也是既不快乐也没读进心里去。我们这个孩子阅读量很大,根本不需要叫他去看书,反而需要不时叫他停下,否则真会废寝忘食的。但也不是所有的书都愿意看,比如《居里夫人传》,在其他书里看过一篇课文长度的关于居里夫人的故事,他可能感觉自己已经知道她的事迹了,再看就是“苦”而不是“乐”了。但其实传记比他看过的那个故事更详细也更有趣,只是他不知道而已。我决定在他玩玩具的时候,先读一段给他听。当我绘声绘色的读了一会儿之后,他自己跑过来了,觉得这书还不错嘛。书是那种全文字,几乎一张图片都没有的,可能他看起来有点累,但是对书已经有了兴趣,要求由我来读。不可能一天读完,第二天还提醒我:“妈妈,今天还没读《居里夫人传》哟。”
虽然在阅读上完全不用操心,但孩子在写字问题上,我却走了弯路,犯了大错,现在回想起来仍然非常自责。他的视动整合能力不太好,开始写字时不能控制大小高低,也无法把一行字真的写成一行。可是小学不可能不写作业呀,我本着一定不能落下学习任务的原则,坚持要求他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每天的作业,守着监督着,写不好写不快就着急,当时只想着他为什么不认真写,所以就批评甚至于发脾气。他本质上是个乖孩子,也讲道理,他一定也是想把字写好的,但是总也写不好,甚至防碍了他的思维,他当时心里的苦,做妈妈的却完全不予理会,也许,他做作业总不能集中注意力,就是那时造成的,到现在,每每看见他作业不能在正常时间内完成,我的自责仍然完全无法抑制。这样的情况,根本不是可以用“你瞧,贝利小时候条件那么差,那么苦,最终成为了球王,世界闻名。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还不好好学习!”这样的话来激励就能解决的。不是一句“认真点”他就能写好写快,必须解决了他的苦,他才能感到放松愉悦,才能不感到苦,才能去实现“努力”这个要求。所幸,我们做了个决定,也感谢老师们的理解,现在只上半天学,下午运动,作业按需要由我灵活掌握。一方面孩子的心理压力减少了,另一方面运动的好处也慢慢体现出来了,现在写作业完全不用我要求,一行就是一行,大小高低也比较均匀了。
所以,孩子不爱阅读,可能是没找到阅读的乐趣,并不是他不想做个好孩子;孩子不爱运动,可能是他没发现运动带来的快乐,并不是他不懂运动有益的道理。不要要求孩子“以苦为乐”,而要和孩子一起,找到“苦中作乐”的办法。也希望孩子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只是发脾气抵触父母的说教,这样父母才能更容易地帮助你找到“苦中作乐”的方法,不再逼你“以苦为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