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六年级(通用12篇)
71
2024 / 07 / 23
最近在看《断舍离》这本书,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无能为力的事,当断;生命中无缘的人,当舍;心中烦欲执念,当离;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中所想,皆是过往;放下执念,心才能回归安宁。
喜欢归喜欢,但断舍离这三字,知易行难。
无能为力的事,当断;不,这不是当断,是你必须接受你的无能为力。
生命中无缘的人,当舍;错,这不是当舍,是你只能接受双方的无缘无份。
在这里,你没有任何的选择权,不是你有断舍离的初心,是你被迫接受了断舍离的结果。
继而,求而不得,执念悬心。
可哪怕结果已经摆到你面前,哪怕只需要你接受这个结果,但你依旧做不到“当离”。你没有办法在任何环境下想进就进,想退就退,你不具备游刃有余这个本领。
这时作家冯唐会告诉你:实在放不下的时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经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贪婪,时间太少,好玩儿的事儿太多,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纠缠。
但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你没有经历生死边缘,你会觉得活着是大事,但你放不下来的那些也并非小事。
没有必要让自己断舍离,因为你放不下的那些事中有你曾经的期待与努力。那些无能为力,那些无缘无份,那些烦欲执念,交给时间。
或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突然间你就释怀了。无能为力的事,你依旧努力;无缘无份的人,你依旧欣赏。只是,心之所向,多了一丝地狱,少了一念天堂。
书中讲到,很多人购买的焦点放在了非日常的东西上。比方说,有人会为了一年也来不了一次的亲戚、为了偶尔来小住一下的朋友,特意准备茶具和被褥。有的人在碗柜里放了大量专为客人用的餐具,可自己家人用的餐具却很少。
我一直认为聚会应该到酒店或其他地方。家就是一个私密的地方,应该干净、舒适,它应该是你喜欢甚至渴望的地方,而且只要回到这里,你的身心都能得到放松。我本来就是一个宅男,朋友很少,也不喜欢朋友到家里来,更没有必要为了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不用为了虚荣而硬撑门面。
但是孩子的房间和必要的物品我会保留着。
读了这段,我还有一个体会:
不仅仅是购物,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我们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乔布斯重回苹果后说:决定不做什么很重要。应当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对我们重要的人和事情上。这两方面做好了,我们的人生就很会有很大的改观,如果这两方面没有做好,即使我们做了再多的琐事,耗费了再多精力,都毫无意义,只是浪费生命。
山下英子的这本《断舍离》表面上看是教我们如何整理杂物,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本质上来看,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应该懂得适当舍弃,任何事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我认为我的收纳整理能力还是较强的,但仍然有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有些东西急需的时候找不到,就好像它腾空消失了一样,但不需要的时候它却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这就说明我的收纳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一言以蔽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广大劳动人民总是不断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人们都已步入小康社会的生活水平,那么,面临纷繁杂乱的物质,我们是否应该适当做些生活减法呢?
人们都说思想决定行为,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本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即“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的确是这样,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网络上常推出的类似于“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的挑战吧,正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坚持某些行为,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换言之,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本书强调,断舍离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这是什么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其次,“在施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的收拾工作。从行动上讲,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不叫收拾,那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一旦形成了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你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而断舍离的含义就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最后,“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我现在就要回家把用不着的东西都包扎起来啦!
“写的是励志,更是坚韧,是和你们分享,好好地看看现实的残酷,然后从骨子里练出那种志气,并找到方向和方法,给自己杀出一条路。”看完这本书,我想我是爱着这份对着生活独到的见解。
一、带着最简单的想法工作
二、舍弃不合适,离开不快乐
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一个群体社会。有些时候,我们很难做到独善其身。曾经的同学,工作里的同事,如果相处或者共事会让我们感觉到不开心,不如将与他们“斗法”的时间沉淀下来提升自己,学满技能之后离开,与更优秀的人在一起。当然,曾经的爱恋,如果不适合,也应该学会大胆、潇洒地放手,无休止的沦陷和互相折磨,只会让人丧失最后的体面。每段感情开始,每个阶段都要细心经营,好好感受,并且我们都应该好好思考:我们是否在和增值的人在一起?爱情是将人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老!
三、告别芜杂,整理自己,重新出发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相信大家都听过。他说: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希望我们也能像朱光潜先生一般用着这种决断的精神和魄力,能与生活里的空想、抱怨,将就,迷恋,堆积等等决断地来一场空前绝后断舍离,让我们也能做到书中所说的_静默并有气势,既独立懂事又善用资源,去拼凑想要的生活,把憧憬的画面一一实现。_
最近读完断舍离感想很多,觉得断舍离本质上是一场修行,是一种动禅。通过收拾房间这微小的事情,去追求本心,追求那个被生活杂事埋没的自己,进而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从我自己说起,以前的我可以做出一些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的东西,很新的东西,现在的我却因为各种忙碌,渐渐遗忘自己可以做什么。做的东西总是别人做过的,脑子的那些创意被生活打败,被工作占满,原来层出不穷的想法渐渐变得麻木。随着生活的繁琐,我不知道我是谁,我该做什么,脑子里很多想法但是总不行动,总有一万个理由给自己偷懒,让自己如温水煮青蛙般变得平庸或失败。人生很难有以前的成就感和期待感,日复一日重复的机械的活着,自己越来越平庸,失去了鲜活。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其实也就是断绝那些自己不需要的外物来干扰自己正确的方向,不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很多岔路,迷路让我无法前进。人生应该是一个方向越走越深,越走越是桃源之地。从家里的杂物开始,哪些东西是不需要而因为自己一时贪便宜或者一时兴起多出来的杂物,在那里我们可能几年都不能用到。这些杂物也是有气场的,跟人一样,越是积极阳光,吸引来的正面能量越多,这些杂物一直被尘封,被遗弃在角落,他们产生的_阴_,也就是负面能力越多,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你难道不会被影响吗?行动起来,先从那种怎么看都不会用的开始,一点一点减少这些垃圾对自己的影响,让他们去到有用的地方,绽放自己的光彩。而你的光彩越会因为慎重对待所有物品,而渐渐产生更亮的光芒。人应该有价值,物也是,希望大家豆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再麻木地活着。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说深一点,也是舍弃对一些事情的执念,对于我生活的经验来说,大多数时候可能是因为自己在某方面能力不好,又恰好踏上了这个旅途,就强迫自己上路,在路上因为没有获得成就感,总是三心二意,找小路,然后不断的迷路,不断的重头走。手上握着很多东西,却没有一个东西让你真正的感到成功、自信、骄傲。你越来越不自信,畏首畏尾,做事越来越随波逐流。生活之于你来说就像一个笼子一样,感觉自己在四处碰壁,碰到又缩回那个安全地带。让我们通过思考通过行动,整理出那些杂物杂念,舍弃他们,留下自己最想做最擅长的,把自己修炼得更加优秀,更加自信。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当你真正做到舍了,你会达到一种“谨守初心”的状态。人生的道路无比清晰而光明。
断舍离的关键法则有两点:
以自我为轴心
时间轴在当下
即:我现在到底要不要用它?这个”现在“可以是一段时间,也可以是一天,一个月,由你自己决定。在判断是否可留的时候,主角永远是自己,而时间是现在,是当下。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心,都能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之前有在图书馆和书店看到过这本书,也曾经信手翻了一翻,初步印象就是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所以一直没有买回家......
后面考虑,为了教育经常喜欢乱买东西、把家里“整理”得乱七八糟的家属。顺便自己也认真静下心来翻一翻,最终还是在网上与其他书一起“搭着”买了一本。
拿到手以后,发现这本书与我之前想的不完全一样。
《断舍离》这本书层次很分明,从教人如何选择筛选必要物品(清理杂物)开始,渐入如何管理家居物资,最后上升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挺有意思的。
“断舍离“这个概念是由一位日本女性山下英子提出的——断,是斩断物欲;舍,是舍弃废物;离,是脱离执念。
书中指出,对于物化在具体而言,“不轻易地入手物品”、“放手不需要之物”、“人、事、物的循环与代谢”,进一步引申到人类身体体系上,则是“节食diet”、“排毒detox”、“新陈代谢metabolism”的闭环。
我第一次见过这种写文章(讲道理)的方式,先分析“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从生物学上解释了人类对于物质的摄取宁多勿少的追求物欲的天性,也即“黏性”,接下来提出了一个“物质轴”的概念,即“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
然后解释“断舍离的工作机制”,具体将如何实施断舍离分为“观念上的断舍离”“杂物上的断舍离”“收纳指南”以及各个家居空间的具体操作方法,各种思路和方法都很具体,很实用,紧密结合实务。这就有点意思了,这里依旧紧紧地围绕一位家庭主妇的视角,面向家居(内务)秩序管理目的和用途。
接下来就以“断舍离改变人生”“断舍离,怡然生活”两章,将“断舍离”这种手段融入人生,进而升华成“断舍离”精神,并具体列举了“时间”“烦恼”“结婚”“甲戊”“终活”等场景的应用,引导自己完成“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并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随书还附赠了一本小册子,里面直接以图画方式列举了很多家具收纳之类的技巧和方法,确实也挺容易理解接受和实用。
这本书,刷新了很多国人的观念,引导我们更好地管理家居,进而更好地树立一个管理生活和精神的人生信条原则。特别值得当下中国人经历了从过去物资不足,到现在物资很丰富生活很富足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具体行为,料理好自己,很有帮助和借鉴。
总之,值得推荐!
《断舍离》是一本推崇现代家居整理的书。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书中传授的整理技巧,果断“断、舍、离”,家里自然干净整洁。怕就怕知易行难,下不得狠心决心。
看书时觉得“断、舍、离”这三个字用得太到位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难舍难离,一片狼藉。而这三个字,我觉得先要做到“离”,才容易“断”,断不了则“舍”。
女人天生爱购物,网购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购买欲,不断买进的同时也引发了存储问题,再多的容纳空间也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购买能力。东西越买越多,空间越来越满,房间越来越乱,心情越来越烦。我家的阳台从去年暑假时就堆放了许多不知该如何归置的杂物,以小玩意居多。明知道全扔掉就干干净净了,可是心理上却难以接受,想着当时因为迷恋所以购买,到手了之后却并不觉得有多需要,这种情况太多了,舍不掉的“鸡肋”也积累的太多了。因为舍不得当做垃圾处理掉,在地上放了将近一年,至今还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的晾着。如何整理,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果断舍弃用不到的物品虽然是个亡羊补牢的办法,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冷静购物,不迷恋物欲,不因一时兴起而盲目消费,不将许多不大需要的东西弄回家,从根源上斩断购买欲才是治标治本的好方法。书里也有如何诊治购瘾的方案,不需要“剁手”,也可以“住手”,不花钱难受的朋友们趁早下手吧!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该如此果决断舍离,对于情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快整理好心境,彻底离了贪嗔痴等诸般让人迷失心境的念想,断了心魔恶意,舍弃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快的负面情绪,心境越来越开朗,生命越来越积极。
《断舍离》是日本山下英子的作品。刚开始听说这本书名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关于禅教的书,没想到静下心来读的时候,却发现其中的道理要仔细阅读才能得以升华,读一遍可能体会得不是很深刻。
断舍离 就是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就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即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点和收纳术是不同的。
整理房间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就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在生活中, 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很多时候只想到它便宜,没想到即便买回去了,它会不会有使用的价值,还是买了回去之后一直积压在那里。这也正是我们考虑问题的所在,很多时候很多想法只是一时冲动,不分轻重就去做了,然而当问题的结果出现分歧的时候,才发现当初怎么会这么做呢?教学生也是这样,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辨析他们的心理,而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去用一个模式试图改变他们,他们是有思想的人,是不能任你改变的。
《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 不要以“总有一天会用得上”之类的借口,就那样把东西放在一边不去处理。而是让它们去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这种精神,只有思想不断进步,你接触到的教育信息才是最新的,最棒的,而不是以为自己十几年前就读了某位名家的教育书刊,就一直沿用那里面的思想一路下来用到自己的教学上,那都是行不通的。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标准是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就像我们做教师的,总是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超越,改正自己以往的还认为可行的教育方法,现在的学生教育成为难题,现在的学生家长由于年轻,阅历少也成为我们教育对象中的一个要研究的课题,所以,要想做到断舍离,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思想上要超越,行动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经历,不断的选择,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务是什么,人生才不会迷茫而毫无意义,失去生机。这本书我很喜欢,有时间我要多读几遍。
文中主要分为3个思想观念,断却多余、无用的欲望;舍弃负担、杂物;远离执念、等负面情绪。
全文皆以故事案例的方式表达,属于轻快节奏,它是心灵与生活的整理术法,能让杂乱的生活和心境回归纯粹。
“断”的观念表达出‘多并不一定有用’的中心思想,断绝让自己的生活和心灵增添无用的烦恼与事和物。
“舍”字观念我更是受益匪浅,很多放了两年没穿却又完整无缺的衣物能够得到完善的解决,舍字诀功不可没,只有勇于舍弃才能拥有更好的现在和未来。
“离”字观念,讲的是对心中的执念和杂念如何去远离与避让。
如果你害怕阅读此书会丧失自己所谓的狼性,那你大可放心的研读。
书中并非让你无欲无求,只是帮你减去负担,帮你跑得更快,帮你活得更自在,追求得更远。
也不存在什么佛系销售,此书会告诉你,所谓随缘,应如种树一般,尽心尽力,施肥浇水,毫不懈怠,至于最终能收获果实多少,才是真缘。
此书让我明白与物最好的关系是谨慎的拥有,珍惜的使用,勇敢的舍弃。
如果运用在心境上,“断舍离”能让我更加清晰心中的所欲所求,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的全力追赶。
《断舍离》并不理解其意思,小书很薄,反复看了二遍,重点简约明了,整本书其实说的就是一种超级整理术。
说到整理,就想到自己家里的衣柜,隔三叉五就要翻出来重新折叠衣物,也是非常苦恼的一件事,总埋怨家里人,说他们找衣服翻乱,又不会自己及时整理。相信大部份人对于物品总觉得丢了太可惜了,先放放吧,之后就会越放越多,越来越乱,最终的结果还是丢弃。书说所说的断舍离,粗浅来说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东西,要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才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书说让人减少东西的观点,并不是目的,它更注重空间感,我想如果给一间完全没有物品的干净的房间给你,这房间也不会有什么温暖的气息,所以物品很重要,但不要去塞满空间,这样会令人窒息。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要将物品尽可能地缩减成最合适的量。
在阅读本书之前,在打扫自己屋的时候,有时会放着自己爱听的音乐,然后整理物品、衣柜,擦桌子拖地,在干完家务之后尽管劳累,一个有成就感,还有就是在干净的住所里的确让人非常舒心。
断舍离的方法不仅仅适用在家居整理上,人生不也应当如此吗,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我买这本书之前简单了解过山下英子,她是杂物管理咨询师。买这本书的初衷也是为了让自己能把房间弄干净一点。看完整本书,其实真正实用的就后面一小部分内容,前面内容怎么说呢。像是理论一样,举了一大堆例子。
其实有时候想想这本书在日本畅销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地理老师说岛国面积有限,所以每一寸土地都用得很好,而天朝地大物博,很多土地完全不知道拿来干什么。
当然,这本书教给我们的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像三分法、7 5 1总量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