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六年级(通用12篇)
71
2024 / 07 / 23
这并不是与东坡居士的初相遇,却又让我认识了这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豪情壮志的大词人。正如纪录片《苏东坡》文案中所言:“在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当古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了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南风带着氤氲热气,撩动人心,吹开了积攒千年的尘灰,我似乎可以看见,看见一个鬓如霜的老人烛下花前,醉离歌宴,一壶浊酒,大笔挥毫,问书生何辱何荣?一蓑烟雨任平生。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构绘苏东坡的全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试问苏轼这一生苦不苦,以众人的角度观之,从乌台诗案开始被贬黄州,之后一路南谪,与实现他凌云壮志的京城天各一方,这是仕途坎坷之苦;在他二十七岁那年,年少结发的贤妻王弗香消玉损,从此阴阳两隔,这是爱人离别之苦。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对一般人而言已是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了,但苏轼没有。在为官上,苏轼秉持为官者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在人生态度上,君不见,一种东坡美食遍布世界各地,一曲婵娟词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印刻进中华血脉……就算“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又如何?只要想起“山头斜阳却相迎”的美好,就有了“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勇气与快乐了。
我喜欢苏轼的词,豪放却不奔腾,缥缈却不虚无,婉转却不悲凄,喜欢他词中开阔豁达的意境,喜欢他悠然淡泊的情怀。只有他可以在风雨的逆境中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只有他可以在坎坷的仕途中依旧满怀豪情,笑傲江湖。书中使人印象最深刻的还属这位智者的晚年时期。苏东坡在黄州有两处住所,一为城中临皋亭,一为城东的东坡雪堂,他每日不厌其烦,在这两地间往返,林语堂说:“这段一里多的脏泥路,大概是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这条小路上,那凌乱的脚印,一脚深一脚浅,踩出了一个放浪形骸的达者。他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味出,“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淡泊;他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红柳绿,吟咏“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清雅;他在密州的烟雨丛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况味。他的词中,蕴含了大自然的钟灵俊秀,藏纳人生的世情百味。有姹紫嫣红便无需惊涛骇浪,苏轼就是这样,在他的云水生涯中,可以品出淡定从容。人生浮沉,世故难测,在烟尘飞扬的尘世间,犹记明月清风;在颠沛流离的境遇里,学会了随遇而安。这就是苏轼的处世之道,在不合时宜的境况里,依旧清醒明达,不诉悲凉之音。
深秋之夜,苏东坡在雪堂饮酒,夜渐渐沉寂下来,他步履蹒跚回到临皋亭,大约三更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他拄着拐杖,临近江边,沐着清风听闻涛声,明月霜天,好风如水,看着夜幕下的江滔,层层波澜由缓至急。回首多年,置身鱼龙混杂的官场,浮沉几度,漂泊不定。夜阑风静,恰如她此刻清醒,平静的江面,清晰的照见了心灵,于是,他写下了“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原来鲜衣怒马与风烟俱净,只隔了一卷光阴。他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是品味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词人;是寻风钓月,纵迹白云的雅客;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时光荏苒,青春不再,白发苍苍,人老珠黄。唯吟咏一句_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_,这便是苏子。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非常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他是林语堂笔下的那位乐天派,他是平民百姓口中一声声的“东坡先生”,他更是弟弟口中“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黎民百姓”的苏东坡,他更是苏轼。
道说苏东坡的一生,一字足矣:苦。苏轼一生劳累奔波,他去过海南、去过惠州、去过黄州,可以说人不是老死,而是累死的啊!我觉得苏轼与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很相像,像是在何处呢?在同样的为平民百姓一次次的申冤中,在一次次为人民着想时,在一次次警醒自己应当洁身自好,应当尽好大臣的本分里,在为国家付出,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假思索,再到最后心无愧对,无愧对于一切,苏轼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向我描绘了正人君子的故事。
还是聊回苏东坡吧,虽说苏东坡确确实实是受了家庭的影响,促使他成为苏轼,然,更为重要的莫过于是他自己的努力。他若不勤奋,就不会在险境中做一回以耕田为生的农民,就不会有远近闻名的东坡肉了,好学是他在朝堂上的'盾,善心是一把锋利的宝剑,勤奋是帮助他逃脱生天的刀,勇敢是使他不惧艰难排挤的矛,四个兵器他都有,怎能让他不名列前榜呢?“最怕天才也勤奋!”朱载上曾如此形容苏轼:“先生开卷一览便能够终身难忘,为何还亲自抄书呢?”苏轼却道:“不是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字做题目,第二遍则选两个字,到了第三遍便只取一字,只要提起这个字,我便能接下去。”朱载上觉得有趣,随后念一字,苏轼便应声背,且一字不差!足以证明,即便是像苏轼这样天分高的天才,学习还这般努力,那么天资庸俗的人应当更加发奋努力啊!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什么意思?就是上到上的玉帝太后,下到下的市井百姓。毕竟,在苏轼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从前,回想起背诵苏轼写的词《蝶恋花》,只因为好听,却独独未料这词背后的忧愁与无奈,苏轼的诗词别有一般韵味,那不是喜怒,更不是悲欢,而是发自内心的凄凉,就像苏轼的人生贬官,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无处不去!艰辛与痛苦,背井离乡是体会不到的。读了书后,了解到《蝶恋花》绝非字眼上的美好,此词乃是形容苏轼的人生,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一辈子都在路上的他,又告诉我,自王朝云离世后苏轼便“终身不听此词”命运如此无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论人或事,终难完美,不论什么都不是绝对的。与弟弟难再相见之情。人间友人知己离别之痛,世间国家朝堂乱之苦。纵使苏轼的一生,尽都是苦,但是他没有,他,仍旧是别人居心叵测挖空心思对付他且都能一笑而过之人,苏轼的身上,尽是难得可贵的精神。苏东坡,一个不平凡的人。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_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创造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那么为鬼神,而明那么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仰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扬的旋律,他将至情融化为笔下流淌的华彩,他将痛楚抑成意奔涌的篇章。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他有高度的智商,有热情而浪漫的赤子之心,终生保持天真、淳朴。他是个秉性的乐天派,是瑜伽术的练习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是佛教信徒……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终其一生“不是被贬,是被贬的路上”,身处逆境却能品出生活之甘甜。他乐观而豁达,虽然不断被贬,但是,无论在哪儿,他热爱生活的心态从未被改变。苏东坡更是一位喜欢吃的美食家,他加调料制作的猪肉美味无比,百姓称其为“回馈肉”,他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即使生活困难,他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他的美食生活,也继续用他的仁心爱百姓。
美丽西湖,是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于此,却没有悲怆自怜,愤愤不平,而是潇洒任平生。他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是,他储藏心灵,淹没痛苦、忧伤,横卧西湖。被贬岭南时,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官场的风雨再大,生活的风雨再艰辛也无法阻挡他心灵前进的步伐。不要咀嚼生活的苦难,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牢骚太盛,人生太短,而苦难太长了,我们不必要去过于计较生活。一切随缘,拥有一份淡然处之的心态。不要勉强自己,别为难他人,顺其就好,随遇而安。要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像苏东坡一样。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极高的,极富有智慧。因为他有着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他幽默,他敢于自嘲,敢于淡然地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苦难,苦中作乐,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苏东坡诗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写道:“他的肉体固然会死,可他的精神会在下辈子,可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可滋养万物,可维持众生。”是的,几千年了,苏东坡的躯体早已飞散至云端,可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其高尚情操仍闪闪发光。
苏东坡,这个传奇人物,我将以他为榜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读了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不禁想起苏东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一生,饱经忧患,几经沉浮,但苏东坡人性更趋温和厚道,过得快乐,无所畏惧。苏东坡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万古不朽的伟大人生。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东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