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六年级(通用12篇)
71
2024 / 07 / 23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词最出名,其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近我在诵读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他是无数人仰慕的大才子,其作品千古流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确实,他是一位天才,他的文章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争相传诵。他因文章而惹祸,他的政敌因他的文字对他羡慕妒忌恨,制之于死地。他不仅在文章诗词上,还在书法与绘画上开创了新局面。在各个领域大放光芒,我想起一个人,弘一法师李叔同可与之相比。
苏不仅富于感性,而且非常理性。他既热爱自然,纵情山水,又谈佛论道。他的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总少不了一些奇特朋友相随,谈经论佛,他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读他的《赤壁赋》,在数百字的短文中,你能体会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他的后半生在流放中度过,在一个地方没有呆到三年,离京都越来越远,远到海外蛮地。“苦难让人成长”,残酷的生活造就了一代文豪,他是一位乐天派,他把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付诸于诗文。文字成就了他的伟大。
他为人所爱的不仅是才华,豪爽、正直,这些品质更为人所喜,但是作为政治家,这些品质注定他会失败的。他不喜官场,也不为官场所容。无论是他的政敌王安石等当权,还是他的“同党”执政,他的正直的言论让人不安,最终他只能远离政治的中心。
可是他又非常热爱他的人民,只要有机会执政一方,他就把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比如治理黄河,建设西湖,林语堂说他是火命,在他的执政生涯中总与水对抗。在杭州他为后人留下了西湖美景,他是一位离不开大自然的诗人。既陶醉在自然的怀抱中,又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长官人们能不被喜爱?
月夜当空,他最喜的是与人夜游,没有文友相伴就与百姓纵谈。在蛮地与百姓聊天,没有文化没关系,他说,谈鬼故事也行啊。于此,我读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他是一位乐天派,在海_荒之地,他忍受着热带的高温,艰苦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征服这位老人,他永无止境地探究着生命的乐趣,他亲自酿酒,还学瑜伽炼仙丹,他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他的朋友圈遍及各个层次。皇上皇后对他尊敬有加,老百姓也把他当作自己的父母官,当他入狱时,当他流放时,万人空巷相送;当他到达某地时总有许多人在岸边相迎。怪不得人们总是乐于谈论他的故事,他就生活在人民中间,在位时他时时为百姓着想,即使下野也想办法影响当政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苏轼用他豪放的笔墨挥洒着,用诗句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更是如一颗闪亮的明星,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
读完《苏东坡传》,我依旧感叹着这位大文豪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可又为他在苦难中豁达大度而感到敬佩。他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朝代的忠臣,老百姓的挚友。
苏轼多次被贬官谪迁,他豁达、乐观,无时无刻关心百姓,为百姓着想。记忆最深的一次是苏轼任杭州通判,西湖本身的诗情画意,让苏轼的诗意大发,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让人回味无穷。他为百姓做过很多事情,曾经立过一家公立医院,在三年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解决杭州居民用水的大问题,因为沿海的长墙常年未修,因此有许多淤泥,运河河床的疏浚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苏轼根据潮汐来控制水,通过自然环境将水过滤,并开通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相通,他还解决供水问题,选择用黏性大的胶泥烧成陶瓦管子来代替大竹管,使杭州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我不禁感叹苏轼的聪明才智,也为他有这份关心百姓的用心而感到骄傲,在满是淤泥的官场中,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为百姓做事,不贪污钱财,人人道好的良官,让我更为敬佩。“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战士”,正是苏轼的代言词。
但在生活中,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不忮不求,纯然随心。元丰四年,苏东坡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最朴实的平民形象,为他添了几分淳朴和自然。那时候的他,或许是最卸下包袱的时候吧,他种的地上冒出针尖般的绿苗时,他会欢喜得像个孩子般跳起来。他看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那份自得,是在这个乱世中少有的吧,也因为他的洒脱,才让后人铭记。
我欣赏苏东坡,因为他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气概,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旷爽朗,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壮志踌躇。他的笔墨,有对这个世间的感叹,更多的表现了他善良的心理,和对人生的豁达。在《苏东坡传》中,虽没有花很多笔墨写他的诗词,可通过平常的小事,描绘出的他如同一个孩童,对世事的乐观,保持内心的天真,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诚恳。
林语堂先生在原序中有这样一句评价“苏东坡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是的!他以他的本性照亮了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给我鼓励,在给予我诗词享受的同时,带给我的更多的豁达开朗的态度!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_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林语堂在写《苏东坡传》时,把书名叫做《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 of Su Tungpo》。当时的英语中,gay这个词是褒义的,译为“快乐的”“伟大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苏东坡的“乐天派”精神。
苏轼一生豁达开朗,这与他而立之年的故事有关。《三字经》中写道“二十七,始发奋”就是他的父亲苏老泉—苏洵。在当时,苏洵发奋读书较晚,以至于父子三人在同一年进京赶考,仍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而自己与弟弟苏辙更是高中应试及第。这给苏轼今后的仕途生涯增添了几分信心。
也许是信心太足,苏东坡并没有刻意的去“学习”官场的“潜规则”。几年之后,王安石变法运动爆发了。由于苏轼的“冒失”,冲撞了王安石。由于王安石直率的性格,而且官至宰相(比苏东坡大得多),所以三次贬谪。
其实王安石也不是心胸特别狭隘的人,我们不妨先来看一首诗:
赋黄菊花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这首诗上两句为王安石做作,下两句为苏轼说做。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不在。他见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残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心想:这不是胡说吗?“西风”是秋风,“黄花”是菊花,而菊花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岂不可笑?于是他续诗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阅毕,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贬至黄州。到了重阳节,连日大风。一天,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落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即使王安石这般“谆谆教导”,苏轼仍不改“放荡不逊”的性格。他公然与王安石争锋相对,锋芒毕露。这不相当于以卵击石吗?于是连续遭贬。
这时的苏轼,不仅在仕途上失意,在家庭上也十分凄苦。他的妻子——王弗弃世,只留下一个儿子,年方六岁。不久,家父也走了。苏轼一下子失去了两位亲人。一位是生活、文学上的伴侣。一位是从小把自己拉扯大的人。这对苏轼的打击是沉痛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多么凄苦的文字!一向抱着“落拓不羁”精神的“乐天派”也感到别离是多么的心如刀绞。悲伤的情感从笔尖泻下,造就了今天的名句。
看完这本书,从上面几个事例中,我认为:苏东坡的才气的确是被大家认可的。但苏东坡的性格是不可取的。要学王弗,注意交友与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这样才会被更多的人接纳。
许久以前就有听闻苏轼,但通过最近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了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阵清风拂过的人生。
苏东坡年少时与弟弟双双考入进士,文采被欧阳修赏识,并被收为弟子。生活总是对人有所不公,它会看你走得太顺而给你许多挫折,所以苏轼的后半生格外凄惨,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这样的天才,注定毕生坎坷多桀。
当时在阅读时,探讨过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绝对的适合,又或是不适合,一个人只要有才能,有实力就能够胜任一切职务。苏东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挤并贬官,不是他不适合做官,是政治立场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是反对的,他是一位爱民之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官僚剥削百姓,但在当时黑暗的时候环境中与权贵作斗争,注定是失败的,朝廷中都是些趋炎附势之人。真正那些刚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为权贵之人的拦路虎,一定会遭受排挤。这本就是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争。我真正佩服苏轼的是,他不断遭受贬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依旧秉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中,见过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够初心依旧;面对反对、排挤、压迫从不怀疑、迷失自己,而是坚信自己的内心。在我心中苏轼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样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虚怀若谷;竹虽为节状,但却永不止步,不断生长。
苏轼也许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划过空中,来到人间,过一段凡人的生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满烟火气的凡世间,终不适合他这样乐天派的仙人。
形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旷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史上留下了不行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取她,我曾去过他的家园眉山,眉山许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但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挚。
他有志向,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期望与周瑜一较高下,梦想有孙权的骁勇,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勇于在朝政上屡次与王安石争辩,致使屡次贬谪,但是这一点历来没变。
他有仁慈,他花了终身的积储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由于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观察,发现大众颠沛流离,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总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公布实施;他终身屡次被贬谪,其间对他虐待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比及苏东坡总算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只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传闻章敦沉痾把各种摄生的办法告知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刻东坡也是身患沉痾,不久行将离世,在沉痾时能这么坦白的回信,这般胸襟仁慈,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他有真挚,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还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看管他。苏东坡做了官今后家里面常常来朋友访问他。王弗就常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边出来就跟他说:“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仅仅留神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投合你的意思。”这件作业不只体现出苏东坡妻子的才智精明,一起也体现出他自己为人处世方面的“不老练”。这方面苏东坡或许永久也无法老练起来,由于那正是他品格中真挚仁慈的一面,无法改动。
他有豁达,苏东坡被贬谪到我国本乡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知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生之手,予颇自幸亏。”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就是实在的他,现在觉得苏东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气,却多了分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踏实,多了分坦白,不妄自菲薄,不屈服于命运,当然,也具有着旷达的胸襟,正是他种种真性情的作业才会被世人敬重了千年,正如《苏东坡传》所说:“一说到苏东坡,在我国总会引起人亲热敬仰的浅笑。”我信任,即使再过千年,他也仍是会这么耀眼。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_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_,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