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推荐10篇)

个人学习 15 2024-07-21 05:13:11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第1篇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这本书深刻的记录了当时人民不可要的想法,他那自欺欺人不肯面队现实的性格,反映可当时中国人们的软弱。

这种性格特征不仅是阿Q,而且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阿Q给了我不可以自欺欺人的例子,他激起了我应该面对现实,更不为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克服。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第2篇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不禁思考如今的社会情况。在鲁迅笔下《阿Q正传》中的看得人们、闲人们、大宗同样有病。病差不多有四种:自私心、虚荣心、看客心和势利眼。在书中,阿Q以为革命是为自己谋利益的有效手段,等于造反,等于抢钱。反观如今,又有多少人忙忙碌碌,无非是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便是自私心的表现。谋求个人利益不要紧,还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于是,耳边会经常听见,我认识某个人非常厉害,就像阿Q所说那样我们先前可比你们阔多了!接着你比我吹撞出火花,于是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的场面也经常涌现出来。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这便是虚荣心膨胀的病状。真动起手来,像阿Q那样求饶的并不多,算是比他倔多了。

但在公共场合起哄的人、爱看戏的人恐怕是不少,这便是看客心。而势利眼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器官,看看现在社会中的典型现象,我们便对阿Q和赵大爷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诸多的阿Q病存在于周围人群中,有些风气又如何不同于阿Q了,于是这就有了开头的例子。

例如遗传病也好,亚文化也罢,至少我们目前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我们远离了那个时代,但阿Q的病离我们似乎并不远。

我想,似乎应该到了下猛药的时候了吧!

我真心希望大家远离这种病。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第3篇

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精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

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将这件事忘记。一般来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到酒店去喝几口酒,下次还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个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说:“这不是儿子是打老子,是人打处生。”阿Q连连答应,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说儿子打老子了。

这种精神胜利法倒也好处不少,整天笑口常开。但是他的处理方法不对,不应该将事忘记,而是应该记住,不去再做类似的事了,这样,偶尔用用这种方法,也其乐无穷。阿Q被比他厉害的人打过之后,不服气。这时候,若过来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个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负一番了。

那次被那个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个小尼姑过来了,阿Q就将她打了一顿解气。那个小尼姑气愤地跑了,骂他,他反倒哈哈大笑。这样阿Q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特别是欺负弱者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但是,阿Q这样与那时候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是时代创造了阿Q,是时代造就了“精神胜利法”,是时代扭曲了人的心理。鲁迅的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剧想必是千千万万人的结局吧。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学文”来矫正国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第4篇

也许对于《阿Q正传》我们并不陌生,也常常听到所谓的阿Q精神,说实话,读了这本《阿Q》我就觉得阿Q不是指个人,是指一个现象,病态的现象。

全文读下,觉得阿Q是个可怜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们同情。我们社会中有许多人很阿Q,他们说的好听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样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过,就在嘴上赢过他人,可是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心中平衡些——就是所谓的知足。

阿Q欺辱小尼姑,典型欺软怕硬,以获取心里的满足。阿Q胜的是小尼姑,他似乎觉得自己好光荣。

生活中真的动起手来,打架时,阿Q那样讨饶的人并不多,但是在公共场合起哄、爱看热闹的恐怕不少,这便是不管他人。

社会大流中个体阿Q病态存在于人群当中,我们将如何将这种阿Q病态改正呢?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第5篇

一开始讲述的是狂人日记,当我读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感到满满的都是吃人的味道,几乎可以说每一处都时时刻刻在讲述一个群体想去吃掉个体。里面主人翁是一名被吃者,主人翁发觉自己可能被众人当做吃的对象时,十分害怕,即使看到路上的小孩还有狗,都认为他们那眼神是极度想吃掉自己的眼神。表面是吃人,个人觉得更多的是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整个基层人民的困苦。

接下来便是讲孔乙己,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名老实人,识那么几个字,但往往大街小巷的人都想看他笑话,从不欠饭钱的他,当老板说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就知道,孔乙己也许已经死了。在讲“药”这一章节时,小孩得病了,长辈是给他吃“鲜红的馒头”,以为人肉包治百病。可看出当时人们思想封建腐朽,迷信。

到了阿Q正传,我觉得这个人是当时时代基层人民的缩影。文章中阿Q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那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被人打了,总有安慰自己的理由,给人一种软弱的感觉,其实那是当时中国人大部分人的劣根性——软弱。当他知道自己应结婚生子的所表现的鲁莽行为,以致被雇主赶出家门,到后来选择到城里去偷东西,变卖成银两,这是他的中兴时期,但偷东西总有破绽的时候,从此走向末路。

到了闹革命,想投降于革命党的阿Q,最终却被革命党游行示众杀了头,这无非是在体现,当时的社会,枪打出头鸟,闹革命就会被杀死。枪毙前,阿Q并没有说救命,也意味着革命势在必行。

以上便是我看这本书以来,最深刻的感想。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第6篇

刚开始读阿q正传时,还认为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个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里暗自佩服。可越到后来便越觉得不对了。

阿q是个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别人打他,他也就只当不孝的儿子打老子。可是别人会怎么想呢?别出心裁人一定会觉得阿q是个胆小鬼,是个怯懦的人。谁了不会希望自己是个胆小、懦弱的人。

这篇文章是写给当时的人看的。鲁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讽刺了旧社会中国人的懦弱、麻木、无知、自大、的性格,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现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坏精神,是介于好精神和坏精神之间的不好不坏的精神。 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运用它,它才会真正的好。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做到时,才可以用阿q的这种精神。但如果可以做到,就应该居理力争,再困难也不可以放弃。

有一点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为阿q第二。

这就是我的理解。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第7篇

《阿q正传》,鲁迅代表作之一。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人民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而《阿q正传》也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文章主角,阿q的性格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末代‘农民’的形象,他有农民种地就是种地,锄地就是锄地的优点,也有当时人们所具有的缺点,自私、保守、愚蠢的缺点。

而文章最主观的还是啊q的那种‘精神安慰’的做法,他的想法可笑又可赞。在文中阿q以一种即使现实中以失败者的身份存在,然而在精神世界中仍然要以‘最高者’自居。从文中;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在文中的这两小节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阿q那种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的行为。

我们常说一个国家的形象是由人民决定的,而文中阿q表达的是什么!懦弱、自私、保守、自给自足?而在那长达8年的战争,我们取得的不仅是胜利,还有一次伟大的蜕变。我们变了变得自立、坚强、强大。

战争是的确是令人憎恶的存在,但你不能否认我们在战争的见证下,成长了。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第8篇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第9篇

阿Q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浪者,但在全文中他似乎没有得到爱神的眷顾,这作为一个正传人物爱情缺失对阿Q来说未免太不公平了。

可谁又能说流浪者不配有爱情?只要是一个人,总会有七情六欲,阿Q也不例外,他想女人想得失眠,他“喜欢”吴妈,而且敢于向吴妈表白,只是“我和你困觉”让人觉得好像在耍流氓,可要让阿Q一本正经,引经据典地表达爱意:“如果我只有两天时间来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如果我只有两天时间来把握,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爱你……例如这样浪漫的话能从他嘴里出现,那么他也就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阿Q了,而是那Q大师了。

但阿Q终究还是阿Q,他只能说出这样的表白以至于直接得近似流氓的表白。但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不会无故说出一句话来,即使是在最紧急的情况下说出,那也是经过思考的。”由此可见阿Q是经过思考的才说出来的。只是由于语言水平有限,才让人听上去那么不舒服。

可是吴妈对阿Q一点感觉也没吗?那么她为什么要赶到城里看阿Q游街?难道只是出于可怜和不忍吗?

那么是因为阿Q流浪者的身份,或是拿不怎么帅气的样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吴妈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才不惜加入把阿Q送上绝路的行列。

封建礼教以至束缚着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足不出户,再到用又长又臭的裹脚布巴脚里里外外地裹住。于是足不出户,不知天下事,这长长的裹脚布把妇女的思想也严严实实地裹了起来,什么追求自由,爱情,结果只会以悲剧收场,还落下个坏名声。再加上孔夫子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几笔,更是让旧礼教理直气壮,根深蒂固。吴妈正是这遵守封建礼教的模范,名节这东西是更碰不得的。更何况他是阿Q呢?这个低人一等的流浪者,即使吴妈有那么一丁点喜欢,那也是名节的大事。要怪只能怪啊Q自己,谁叫他是衣着破烂的流浪者,一个被人当作笑料的人……总之和阿Q这样低贱的人在一起,简直是往自己的名节上倒污水,这可是吴妈一万个不愿见到的。于是这样,阿Q这个流浪者被这些名节,礼教给断送了前途,还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我们阿Q就这样去了,这就是流浪者的爱情。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第10篇

在我读《阿Q正传》之前,我其实有想象过阿Q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尽管常常听人提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在读这篇作品之前,始终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而当我真正接触这篇作品之后,心情有些复杂。

在作品的第一节里,“我”说明了想要给阿Q写传的想法,却不知道他姓甚名谁,籍贯何处。阿Q作为文中的主人公,具体的信息显得有些模糊,这其实是很奇怪的一点,既然是传,怎么会连主人公都说不清楚具体信息呢,直到读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

文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我觉得有点讽刺,他好像没有什么尊严,似乎通过这个精神胜利法就能够帮他把尊严找回来,这种安慰法大抵是底层人民面对生活的无力而形成的一种自我激励,又或者说是自我麻痹。这种精神胜利法几乎贯穿了整个故事,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以阿Q为代表的这一群人思想上的陈旧,以及当时社会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病态。

不仅如此,阿Q的身上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弱点,比如虚荣:赵家出了秀才,阿Q便说自己姓赵,尽管从来没有被承认过,但并不影响他将这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阿Q,我能够从文中看到的,是虚荣、爱面子、欺软怕硬,而在这其中,我也能看到来自于底层人民的挣扎,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对于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知半解,由此也能发现,阿Q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在读完全文之后,这种感觉越发明显。

我在想,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呢?

阿Q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描写中也没有很直接的讽刺,仅仅是将阿Q所经历的事情一点点铺开,便把一些黑暗的、沉重而又压抑的现实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尤其是在阿Q在被欺辱之后依旧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他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会故意调戏小尼姑。阿Q本身就;是底层中的一员,而正是这样的事实更让人觉得讽刺--鲁迅把血淋淋的事实摊开给读者,你看,这就是人性。我不由得想到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他目睹了国人看见同胞被列强残忍杀害时的麻木,才使他下定决心,用文字唤醒每-一个国人的民族情感。《阿Q正传》是从底层人民入手的,刚开始读的时候,其实我会产生一个疑问阿Q到底是谁?我不明白这一个有些模糊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读完之后我明白了,阿Q更多程度上只是一个代号、在当时的中国,可能会有很多很多阿Q,他们正遭受着苦难,却对这些苦难毫无察觉,只是--味地安慰和麻痹自己,同时,他们恃强凌弱、排除异己,这是多么悲哀而又惨痛的事实啊。

且不谈《阿Q正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单从我感受到的内容来说,鲁迅十分犀利地将当时的中国现状描写了出来,或许阿Q到死都没有想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死,但是读到这篇小说的人会知道,在中国水深火热的时候,中国人民到底缺少了什么。

上一篇:作文西游记读后感500字(6篇)
下一篇: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高中(实用9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