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读后感600字六年级(通用12篇)
67
2024 / 07 / 23
昨天收到迈迈寄来的张德芬所著书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花了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将此书阅读完毕,在看书的整个过程中心情此起彼伏,首先,因为此书是迈强力推荐的,所以很是期待;看到中间时,就好像停不下似的,因为书中讲的很多都对我有所触动,我希望能藉此解决自己心理上的困境;最后看到结尾部分,心中产生失望、担忧等负面情绪,因为想要走出心中窘境,不可能简单的从看一本书就能实现,需要长期的修炼,这个道理虽然看书之前就很清楚,但是难免失落,因为人生真的不简单,追求幸福真的很不容易,《遇见未知的自己》观后感。不过,这本书讲的确实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有所思。
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能实实在在看到、感到的财富、权利、健康等虚名,这些都只是实现了人的_小我_,这些外在的东西或许能让我们感到一时的快乐,而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心中真正的_爱,喜悦和平和_,只有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寻求真我,当得到真我的那一刻,才能真正得到幸福,观后感《《遇见未知的自己》观后感》。
人可以用一系列同心圆来表示,最内层的就是_真我_,而后依次是_身体_,_情绪_,_思想_和_身份认知_。真我正因为被太多东西包裹,所以才会是我们越来越远离真我,远离爱,喜悦,平和。_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了联接,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就是和我们的同胞们--其他的人类争夺能量_。所以寻找幸福并不能无穷尽的向外索取,相反应该层层剥茧,感受真我。
有意识的杜绝自己的悲观情绪。书中讲到_胜肽_这一概念,让我有所动。它说人如果不断的重复某件事,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的却固定的关系,但我们在身体成绵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组装一种化学物质,就是胜肽,它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所有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想去发脾气。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一向的思维方式就是悲观化,将所有事情都想最坏的结果无限放大,让自己感到痛苦,从而应和自己认同_希望越大,失望越大_的判定,现在想想好像不是这样,事情的好坏不会以情绪的好坏发生太大变化,而坏的情绪是一种负面的固定思维模式,这会影响我们的能量转换。
深呼吸,练习瑜伽,关注与身体的联接。
世上有三种事: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我们唯一能管好的就只有自己的事。
臣服事实,事实最大。允许自己负面情绪的存在,承认他,继而消除它。我承认我有不被爱的负面情绪,我接受他,进而放下他。
检视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所思所想不完全都是正确的,没必要过于执着。
这本书已看了较长一段时间,此篇文章整理于以前的笔记,再加上了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事件-想法-结果
对一件事拥有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行动,自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潜意识自信,将会活得精彩。
三个民工在砌墙,别人问他们在干嘛,甲不耐烦的说在砌墙,乙说在建高楼,丙说在创造一座城市。若干年后,甲还是民工,乙变成了工程师,而丙成为了两者的老板。
把一切不幸当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事实上确实也是锻炼机会,毕竟老是待在舒适区是很难有进步的。
年轻人要主动多做事,要把它看成是成功的跳板,哪怕是别人叫你多打几个电话都能锻炼你的沟通能力。
不要逃避,学会接纳
自己的事要努力做,至于结果怎样,要看淡一点。努力了也还是不行,那就老天的问题,不要太介怀。
对于一些已发生的事情,再抱怨也没用,不如学会接纳,理性的面对想解决办法,说不定会有转机。
勇敢的面对自己最不想看见的部分〈如情感、失败〉,明白“存在即合理”,积极的接纳他们,它自会慢慢消失,这样才能真正的平衡。
别为一点小事要死要活,退一步,换个方式你会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关于饮食
40%的谷类
40%水果蔬菜
20%含蛋白质食物
每顿七八分饱即可
晚餐要早点吃、吃少一点
要细嚼慢咽慢点吃
与人相处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很有可能那想法只是你自己瞎想的,是你自己太敏感,并不是事实。
我们只在乎别人怎么对自己,却很少反思自己怎么对别人,仔细想想,自己真的有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友好吗?
学会感恩,能帮助别人尽量帮助别人。
其它
培养兴趣爱好非常重要,有可能它就是你以后的精神寄托。
对于某些事,某些经验应该是分享,而不是传教,不然会闹矛盾也没效果。
受潜意识影响,我们更喜欢认识相似的人,过同样的生活,但或许还有比这更棒更好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尝试点新的,学会接触不同的人。
【划重点】:
很多人可能会说
「懂得很多道理,但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我问你
「道理你懂,那么你有身体力行的去做吗?」
答案估计都是否定的,这就是明白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
以后没事多回头看看这些道理,把他们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道理才属于你。
定期复盘(建议每周/每月都要),或者遇到困难想不开的时候,回来看一下「再抱怨也没用,不如学会接纳积极想办法」。
五月的南昌,天气稍显闷热,而自己也是抑郁了半个月,每天地准备考研学习,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上心灵的躁动折磨着自己,效率很低,心情低落。晚饭期间偶然翻开自己的空间记忆,发现都是阳光正能量的展现,而现在的自己刚好是自己当初不屑的那个人。
晚上十公里的跑步也没让自己静心潜修下来,不自觉刚好看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发现过去的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表象,现在的自己却表现地更加淋漓彻骨,只是负能量场已被占领了主要地位,内肽神经大概快要织成一张网了吧!
而也感激在自己最迷茫无助的时候遇见了这遇见未知的自己。并非是我的生活如此糟糕,更多的是外在的环境能直接敏锐地刺激到自己,而自己也恰好还带有了各种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那种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走,希望完成更多,获得更多,却真的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些许的休闲散步,留给自己的却是内疚和自责,然后又加速地往前跑,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跑。
读完这本书,虽然我也还是没有知道自己躁动的源头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从此刻开始,慢慢地给一个精心思考的习惯吧,感悟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从内心深处对待生活中原本就属于中性的环境变化。
第一次见这本书是初二的时候,那时看了一个综艺,嘉宾是谁记不得了,就记得她推荐了这本书。
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想我们诠释了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这本书主要是围绕了女主人公李若菱与指着老人的一次次对话,解释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在指导我们如何快乐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使之更加美好还是有一些意义的。
我们为什么常常不快乐?书中老者给出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是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而正因为我们失去了真是的自己,追求的是内心真实需要意外的东西,所以占有才越来越多、迷失越来越严重。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的思想基础,从来不去检验我们思想的正确性。
李若菱的生活里充斥着不幸,虽然她有令人羡艳的美丽容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背地里常遭到婆婆和小姑子的嘲讽一级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总有小人对她指手画脚尔虞我诈······她的脑海中甚至闪现过轻声的年头,那是在一次和丈夫吵架后离家出走后漫无目的地走,遇到了那位老者,与老人交了朋友并诉诸了自己的心事,她终于开始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以及自己人生的定位。
这本书开篇一章就让我们首先思考“我是谁?”你的名字不能概括你,几个标签也不足以定义你,那我们到底是谁呢?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去效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渴望什么。
一本有关都市身,心,灵的小说,一场身,心,灵的修行课。很棒的一本心理学小说。前段时间买了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名子叫做《象与骑象人》,此书也许没那么深奥,但是资历尚底,才疏学浅的我却很难看懂。包括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我也不能肯定我完全的吸收了。但是里面有很多观点及如何找到真我的方法真的很让我受益匪浅。我想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更加能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书中的真谛。此书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多少少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可以更好的整理好心态与方法来迎接未来的宝宝。
本书采用小说的形式,随着自然的事态发展很自然的引致到心理学的层面,让人看了没有一点枯燥的感觉。反而在和主人公一起成长,一起感受心灵的冲击的过程中慢慢的体会内在与外在的联系。教会我们怎么和身体联结,怎么臣服于事实,怎样去判断自己的思想正确与否,怎样去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身份。帮助我们走出自己制造的阴霾。告诉我们“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这是一本耐人深思的书。让我一种再想阅读的冲动。我想在我慢慢的回味后,我还会重新再拜读一下的。我相信读后的我一定会温故而知新的。